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学 中庸

大学 中庸

  • 字数: 25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 作者: 文心 主编
  • 出版日期: 2017-05-01
  • 商品条码: 978754552535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6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1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文化瑰宝,影响力巨大。《中华国学经典》系列是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最为重要的一块瑰宝,流传千年、经久不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
2.传统文化,时代解读。本系列图书遴选权威版本,结合时下青少年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学习要求,增强了趣味性和知识性,读来让人感到身临其境,极富画面感。
3.寓教于乐,延展阅读。在遵循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注释、译文等辅助性文字,融入了精当的说明、评点,深入浅出,使青少年能够学到真正的国学道理。
内容简介
《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二篇,《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认为治国平天下应以德为本。《中庸》是儒家重要经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曾主编过《儿童国学启蒙经典》《365夜睡前故事》《中国历史故事》等数十部畅销书籍。
作者简介
文心,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多年从事少儿图书策划和编写工作,对儿童心理学有很深的研究,在少儿图书策划和编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曾执行主编过“中国学生成长推荐阅读书”“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小小故事王”“儿童成长第1书”等畅销少儿读物。
目录
大学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附录朱熹《大学章句序》
中庸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附录朱熹《中庸章句序》
摘要
    第一章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
     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大学: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大学是古代优选的教育机构,培养贵族子弟从政所需的知识与能力。一般,古人在八岁的时候进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礼节。到了十五岁,就可以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等有关伦理、政治、哲学类的学问。
     道:原指途经,在这里引申为宗旨、规则。
     明明德:第一个"明"作动词用,译为"使……彰明",有"弘扬,发扬"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可译为"光明"。明德,就是光明的德行。
     亲民:"亲"可以理解为"新",有"革新"的意思。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旧向新。
     止:达到。
     至善:最完美的境界。
     知止:了解目的地。
     定、静、安、虑、得:"定"即志向坚定;"静"即清静无为;"安"即安详和顺;"虑"即深谋远虑;
     "得"即有所收获。这几个词,讲的是人的心理认知从开始到完善的过程,代表了儒家心性修养的途径。"知止"是知道目标所在,然后才会知道如何"定、静、安、虑、得",由"知"到"得",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物:天地间的所有物质。
     本末:"本"是根本,"末"是枝末。本末是古代哲学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
     近:接近。道:本性、真理。
     【译文】
     大学的宗旨,主要在于弘扬光明的德行,在于革新人民的思想,在于使人追求并达到至善的境界。知道了所要达到的境界,意志就会坚定不移;意志坚定不移才能够清静自在;清静自在才能够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才能够处事思虑周详;处事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世间万物都有其根本和枝末,世间万事也都有其开始和终结。了解了世间万事万物本末始终的道理,那么,就能够接近事物的规律、真理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