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
字数: 220千字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作者: 安军
出版日期: 2017-03-01
商品条码: 9787030519276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185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
¥6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在隐喻的多学科研究广泛兴起的基础上,对于科学隐喻进行专门研究的要求也自然而又必然地成为科学哲学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隐喻分析的方法正在卓有成效地移植到科学哲学的研究中,成为一种有前途的研究范式。本书以隐喻研究的一般理论尤其是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的相关成果为基本依据,试图在隐喻理论与科学隐喻之间建立一种稳定而理性的连接,对科学隐喻的本质、结构、特征、功能、意义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
目录
目录
前言 i
绪论 001
第一章 科学隐喻的本质 030
第一节 科学隐喻的案例 030
第二节 科学隐喻的本质 042
第三节 科学隐喻的关联 057
第二章 科学隐喻的结构 067
第一节 科学隐喻的语言学结构 067
第二节 科学隐喻的概念认知结构 079
第三节 科学隐喻的思维运作结构 086
第三章 科学隐喻的特征 091
第一节 科学隐喻的逻辑特征 091
第二节 科学隐喻的指称特征 104
第三节 科学隐喻的理论特征 108
第四章 科学隐喻的功能 121
第一节 科学隐喻的认识论功能 121
第二节 科学隐喻的方法论功能 126
第五章 科学隐喻的意义 137
第一节 科学隐喻的修辞学意义 137
第二节 科学隐喻的哲学意义 144
结束语 156
参考文献 163
附录科学隐喻与科学哲学——丧国科学哲学家玛丽 海西教授访谈录 176
摘要
绪论
科学隐喻作为当代科学方法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方法论研究的必然要求,已日益成为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科学隐喻研究不仅将极大地推动科学哲学整体的深入发展,对于科学理性的进步也将起到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本书主要依据当代语言哲学和科学哲学的相关理念,试图从整体性和多方面的视角比较全面地探讨科学隐喻的一般性的元理论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强调,科学隐喻的问题是在隐喻研究的整体历史进程中显现和展开的,没有一般隐喻理论作为支撑,科学隐喻问题的提出就是空中楼阁,其意义的澄清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说,如果不首先深入地理解一般隐喻的意义,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科学隐喻的本质;如果不去细致地考察一般隐喻研究的历史,科学隐喻研究的兴起也就丧失了思想史的坐标。因此,要探讨科学隐喻的问题,必须对一般隐喻的意义及其研究史首先作出介绍,这部分内容自然而又必然地构成本书所要着力探讨的科学隐喻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性的理论准备和知识背景支持。
基于以上原因,绪论部分首先对科学隐喻的渊源,即一般隐喻及其研究史作出了梳理,为科学隐喻问题的提出准备必要的铺垫工作:一方面,探讨了一般隐喻的意义问题,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对隐喻的基本含义进行了描述,同时引证经典工具书和哲学著作中所给出的定义并作出了必要的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对于隐喻研究的简要历史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意在揭示隐喻研究历史的内在逻辑线索,展现人类对于隐喻认知和反思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本书所要集中探讨的主题——科学隐喻。不仅描述了科学隐喻在历目前被遮蔽的原因及其凸显的历史条件,还介绍了科学隐喻研究在20 世纪的滥觞及其兴盛情况。后者突出表现为科学隐喻合法性地位的不断确立和巩固,隐喻分析也正在成为科学哲学研究中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新范式。
一、隐喻的意义
众所周知,隐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司空见惯的语言现象。孔多塞在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指出:“几乎每个字都是一个比喻,而每个短语都是一个隐喻。”有名哲学家、修辞学家理查兹(I. A. Richards)也在其《修辞哲学》中指出:“在我们的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里就可能有一个隐喻。”对此,当代认知语言学基于大量现实语言材料的实证性研究提出了肯定的证据。那么,什么是隐喻呢?大多数词典和百科全书使用了诸如此类的隐喻定义:隐喻是一种言语修辞格,其中,一个实体或事态用被视为适用于另一实体或事态的语词进行言说。从这种典型的描述来看,似乎并不存在什么理解上的问题,但是,进一步地追问则会使许多问题凸显出来。例如,我们在这里所谈论的“一个实体或事态用被视为适用于另一实体或事态的语词进行言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隐喻的内涵和外延究竟该如何加以界定?这些问题耗费了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无数哲学家和修辞学家的心血,却仍然是开放的、聚讼纷纭的问题,历来被人们誉为语言和思想的千古之谜。因此,隐喻研究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就是隐喻的概念问题,简言之就是“隐喻是什么?”的问题。历目前几乎所有的隐喻研究者都一致认为,隐喻的概念问题既是一个很好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见仁见智、很好令人头疼的问题。事实上,学术界至今没有一个认可的对于隐喻概念的定义。这突出地表现了将隐喻概念清楚、准确、接近地表述出来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
1. 隐喻的基本含义
从词源学上来看,英语中的“metaphor”即“隐喻”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中的“metapherein”。在古希腊语中,“meta”基本上相当于现代英语中“beyond”的意思,即“超越、在 之上”,而“pherein”则是“to bring”的意思,即“带来、产生”。在拉丁语中,“metapherein”的拼写演变为“metaphora”。到了中世纪,在法语中写作“metaphore”。据语言学家考证,英语中的“metaphor”一词大约迟至16 世纪方才出现。在问世之初,“metaphor”一词首先是作为对于一种比喻性修辞格的指称,这应当是毫无疑义的。也就是说,从词源学及构词法的角度来看,“隐喻”很为基本的内涵表示一种意义的转换或转移;从实际使用的历史来看,则用作对于一种比喻性修辞格的命名。
在历目前,靠前位对隐喻问题作出了专门研究并试图从整体上描述其内涵与本质的学者是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的隐喻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诗学》和《修辞学》两部重要的论著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所谓隐喻就是用于命名不同事物的名称之间的相互借用。当然,亚里士多德的视阈主要关注的是隐喻的纯粹修辞学层面。
隐喻外延的归属很好灵活且自由,既可以包括语词、短语,也可以包括陈述句,甚至可能涵盖语段、篇章乃至整个文本。例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利特所说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个句子可以被称为一个隐喻陈述句。同时,在相当的意义上,“永恒的活火”这个名词短语在该语境中也能够被认为具有一种隐喻意义;“世界之火”能够被称为是一个隐喻短语,同时,在相当的意义上,“火”这个字也能够被认为具有一种隐喻意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种不同的隐喻归属中,名词“世界”都可以被称为隐喻中的主体,而真实的世界本身则可以被称为“主体物”。隐喻谓词或隐喻术语无论是名词还是形容词都可以被称为修饰词。语法形式并不能总是决定性地指出主体是什么、修饰词是什么。在维特根斯坦的隐喻“逻辑空间”中,“逻辑”是隐含的主体,“空间”则是隐喻修饰词。也有哲学家认为,隐喻意义的真正载体不是语词或短语,而是句子的整体。因此,隐喻的本质不能够仅仅用语词或名称之间的替换来解释,而必须根据整个句子中逻辑主词与谓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来加以说明。还有一种现代语义学的观点认为,能够构成隐喻单元的既不是语词,也不是句子,而是一种语义学上的意义单位,即语义场(semantic field)。语义场的解释超越了单纯语言形式的层面而达到了概念认知的层面。从这种角度来理解的话,隐喻显然属于一种概念转换的范畴。也就是说,隐喻的概念转换从本质上是通过意义系统的转换加以说明的。在当代,尽管隐喻已经成为语言哲学、科学哲学、认知科学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对其意义的理解也已经远远超出了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范围,但是,隐喻的基本含义则莫过于此,即其意义核心仍然不超出亚里士多德关于“转换”的描述。我们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对这种所谓转换的全面理解:形式上的语言转换包含着概念认知转换的深层机制。
2. 隐喻的定义
在传统修辞学中,隐喻往往被定义为一种修饰性的比喻形式,其本质是语词或短语在一种由“是”所连接的比喻性意义上的用法。但是,随着隐喻研究的多学科统合进程的展开,隐喻的复杂性不断展现出来,其认知意义和方法论功能也正在得以澄清。在这样的背景中,传统的隐喻定义方式显然有失简单,无法充分涵盖隐喻所包含的丰富意义。当然,对隐喻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是极其困难的。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有一段关于时间的名言:“那么,什么是时间?如果没有人问我,我是知道的:如果我希望向问我的人阐明它,那我就不知道了。”这段话所表述的思想同样适用于隐喻:在语言系统中,使用或识别一个隐喻往往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如果要给隐喻下定义,即通过划分出它与其他语言修辞现象的界限而刻画其本质属性,则是一项令人难以胜任的工作。事实上,尽管不同的词典、教科书、百科全书、修辞学和哲学著作给出的隐喻定义大同小异,但均不尽相同。这种情况正如意大利哲学家、符号学家翁贝托 艾柯(Umberto Eco)所指出的,对于一般词典给隐喻所下的定义,往往是不能令人感到满意的;人们觉得这些定义要么过于简单,要么就是陈词滥调或者同语反复。艾柯的观点反映出传统学术界在隐喻定义方面存在的尴尬状况。从当代的视角来看,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名称转换的定义还是法国修辞学家方塔尼尔(Fontanier)对隐喻的定义,都仅仅是一种名义定义。所谓名义定义,即其目的仅仅在于使隐喻与其他类型的比喻修辞格如明喻、提喻、转喻等区别开来,而不是深刻地揭示其本质。也就是说,由于名义定义仅有且只有于对于隐喻的辨识和确认,所以没有超出奥古斯丁所谓的理解范畴。这种定义方式有助于对隐喻进行分类,但显然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深化。以下从一些性英语词典、重要的哲学专业词典与百科全书,以及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学、修辞学和哲学专著三个方面来看对隐喻意义进行界定的实例。
1)一些性英语词典对隐喻的定义
《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定义为:
一种言语修辞格,其中一个名称或描述性术语被转换于某个对象,该对象不同于此名称或描述性术语所正当适用的对象,但二者存在类似性。
《韦伯斯特英语词典》(The Webster English Dictionary)的定义为:
一种言语修辞格,这种修辞格通过说似乎一事物是另一事物,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不同的事物;一种暗含的比较,在这种比较中,一个在通常意义上或首要地用于一事物的语词或短语被用于另一事物。
《朗文当代英语辞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的定义为:
通过与另一具有相似性质的事物进行比较而描述某事物的一种方式,但不用“像”“似”等语词。
《麦米伦高阶英语词典》(Macmill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的定义为:
一个意指某一事物的语词或短语被用于指称另一事物,其目的在于强调二者之间的相似特性。
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定义为:
一种修辞学比喻,在两个或更多个表面上互不关联的主题之间所进行的一种直接比较。
2)一些重要的哲学专业词典、百科全书对隐喻的定义
《哲学百科全书》的定义为:
“隐喻的”这一术语与“字面的”这一术语相对,用于语词、语词的用法、意义以及句子 根据通常的定义以及词源学,隐喻是一种涉及内涵和外延两方面的意义的转换。隐喻修饰词在一种特殊的语境中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同时被应用于不同于在通常的意义上可以应用于的实体。
《牛津哲学辞典》的定义为:
隐喻是很重要的一种修辞格,其中有关话题或意旨被一种用于非字面意义描述的语词或句子来指称;在一种典型的隐喻用法中,相关特征的结合成为字面上不合逻辑和荒谬的,但理解并不因此而失效。
《剑桥哲学辞典》的定义为:
一种言语修辞格或一种比喻修辞 其中,在字面上表示一事物的语词或短语被用来表示另一事物,因此隐含地对这两个事物作出了某种比较。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的定义为:
隐喻是语词在诗学或修辞学意义上一种充满野心的用法,是一种与字面用法相对的修辞格。它比任何其他在传统上被认可的言语辞格吸引了更多的哲学兴趣、引发了更大的哲学争议。
3)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学、修辞学和哲学专著的隐喻定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定义为:
隐喻字是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同字。
理查兹在《修辞哲学》中的隐喻定义为:
用一种观念的符号来表示另一种观念。
泰伦斯 霍斯在《隐喻》中的定义为:
它是指一套特殊的语言学程序,通过这种程序,一个对象的诸方面被传送或转换到另一对象,以便使第二个对象似乎可以被说成靠前个。隐喻有着各种不同的形式,其中涉及的对象也可变化多端,然而这种转换的一般程序却是完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