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江南

江南"博学鸿儒"与清初实学学风

  • 字数: 25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吴超 著
  • 出版日期: 2017-01-01
  • 商品条码: 978731316156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由绪论、结论与正文四章组成。绪论部分对研究对象、写作思路和选题意义进行说明,并简要回顾了以往学界研究状况。结论部分对正文论述进行总结概括。正文内容则大致包含清前期以经史制科为主的文化政策之演进过程、及其对江南地区社会变迁与学术转型之影响,以及江南地区博学鸿儒群体与清初文化政策制定和学术转型之互动关系等层面。本书力求在研究视角、内容与个案选择上推陈出新。本书考据严谨,史料丰沛,文笔流畅,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适合相关研究人员参考研读。
作者简介
吴超,男,1984年出生,上海松江人。上海市“阳光学者”。2002年至2011年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博士学位(提前攻博)。现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治理史。出版有专著1部、合著1部,在《历史档案》、《宗教学研究》、《史学集刊》、《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探索》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民政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决策咨询重点课题十余项。曾任美国丹佛大学访问学者(2016-2017)。
目录
绪论
一、作为“学风”研究的“实学
二、回归历史情境:“博学鸿儒”学人群与清初实学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一章 江南“博学鸿儒”与清初实学学风关系概论
第一节 “实学”:清初“文治”语境中的关键词探究
一、顺治、康熙两朝的“实学”导向
二、清初官方倡导“实学”的“体”“用”特征
第二节 清初实学学风的“经世”内涵
第三节 江南“博学鸿儒”在清初学术界的地位与影响
一、江南“博学鸿儒”与清初文化政策
二、“博学鸿儒”与江南士林
第二章 经学与实学——以朱彝尊为个案研究
第一节 朱彝尊实学探源
一、家学渊源与实学学风
二、论“文”与论“学
三、政治态度与遗民情结
第二节 考据学的特点:朱彝尊《尚书》学论
一、《古文尚书》的辨伪成就
二、朱彝尊与阎若璩《尚书》学的相互影响
三、“阎毛之争”新解
第三节 义理观的形成:朱彝尊《周易》学论
一、辟邵思想与“道统”说
二、朱彝尊的《易》学立场
三、朱彝尊与胡渭《易》学思想之比较
第四节 “以古为是”:《经义考》“三礼”学论
一、《仪礼》问题缘起及其在“三礼”中的地位
二、《经义考》内有关明末清初的《礼记》研究
三、《经义考》按语对于汉、宋、明儒的批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史学与实学——以吴任臣为个案研究
第一节 吴任臣生平及学术考述
一、生卒年新证
二、学术简谱与交游述评
三、《明史》编纂部分及其他著作考
第二节 由小学入经史:吴任臣早年两部著作的治学路径
一、清初学术视野下的《山海经广注》研究
二、《字汇补》与明季清初小学之发展
第三节 《十国春秋》的体例创新及其史学价值
一、继承与创薪:《十国春秋》在体例设计上与《通鉴》等书的关系
二、更定与整合:《十国春秋》关于历史人物传记归类的“史法”创见
三、考据与义理:《十国春秋》史学价值再认识
第四节 吴任臣的历史思想与经世意识探微——以《十国春秋》为例
一、经世致用:《十国春秋》的撰述旨趣与时代背景
二、乱世言兵:《十国春秋》的兵学思想与忠义观
三、以人为本:《十国春秋》的民本思想与人才观
四、宣南唐与“君德”论:吴任臣的核心历史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世”之学与实学——以潘耒为个案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