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耄耋琐记

耄耋琐记

  • 字数: 167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作者: 叶?民
  • 出版日期: 2016-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396224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1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耄耋琐记》作者、陶瓷鉴定大家叶?民先生,曾经是清代叶赫那拉氏后裔,曾经是京城八旗子弟的贵胄。曾经师从罗复堪、溥心畲、徐悲鸿三位大师学习书画,在碑帖、书法史、古诗词等方而具有极深的造诣。本书以随笔的形式,轻松而有趣地记录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点点印记。由此――我们依稀可辨那些艺坛大师的音容笑貌和动人风采,追寻想望那个即将逝去的时代画卷……
作者简介
叶喆民,字丹枫,1924年生于北京,满族。北京大学文学院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北京文艺协会会员。自1960年始著有《中国古陶瓷科学浅说》、《中国陶瓷史纲要》、《中国古陶瓷文献备考》、《寻瓷访古漫记》、《汝窑聚珍》、《隋唐宋元陶瓷通论》、《中国书法史通论》、《饮流斋说瓷译注》、《中国陶瓷史》(增订版)等十余部专著及论文百余篇。
目录
辑一  桑榆忆往
纪念罗复堪先生
缅怀溥心畲先生
悲鸿先生谈书法
纪念我师陈万里先生
纪念我国陶瓷界老前辈叶麟趾先生
叶麟趾先生京剧研究笔札(摘录)
干校岁月
辑二  寻瓷访古
龙泉访占追忆
附录:考察龙泉窑期间工作日记
四寻汝窑
关于汝窑的再认识
考察河南临汝窑址记略
访磁州窑
印尼所藏中国古陶瓷考察记略
意大利所藏中国古陶瓷考察记略
辑三  诗稿拾遗
题《同音字典》(1998)
无题二首(2002)
夜梦(1966)
仿白香山诗律
三月六日偶成(2003)
暮年偶感
春日偶成
咏定州占树
清华大学老年大学志庆(2001)
题漓江山水
1999年元月游天坛偶成
下放偶书
杂感
招工榜有感
闻北京农业大学更名有感(1 997)
遣怀
致农业大学杨滔函内新作
汶川地震感怀
遣愁二首
夏夜偶成
致尚爱松兄函片段
致爱松仁兄函片段
辑四  耄耋答问
书学答问录
治学答问录
摘要
    悲鸿先生谈书法
    长期以来,我总想撰写一篇阐述悲鸿先生在书法艺术方面的高深造诣的文章,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于今目睹书法园地百花争艳、新蕾倍添,而先生音容宛在心田。现就回忆所及,略记片段,聊表纪念之意而已。
    悲鸿先生对于书法艺术一向极为重视,但却不同一般迂阔之论。他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地将书法比作“音乐”之美、“金石”之声。例如他在自己收藏的一部稀有的六朝残拓――《积玉桥字》题跋中开头便说:“天下有简单之事,而为愚人制成复杂,愈久愈失去益远者,中国书法其一端已。中国书法造端象形,与画同源,故有美观。演进而简,其性不失。厥后变成抽象之体,遂有如音乐之美。点画使转,几同金石铿锵。人同此心,会心千古。抒情悉达,不减晤谈。故贤者乐此不疲,责学成课,自童而老不倦。嗜者?玩,至废寝食。自汉末迄今几两千年,耗人精神不可胜数。昔为中国专享,东传日本,亦多成癖。变本加厉,其道大昌。倘其中无物,何能迷惑千百年‘上智下愚’如此其久且远哉?”
    由此可见他不仅深谙书法艺术的衍化兴衰、来龙去脉,而且比喻精辟,语重心长。他早年曾受业于康有为,记得给我看过一幅康书横幅篆字题额。上面有“悲鸿仁弟天才也“之句。康氏书法及所著《广艺舟双楫》久已蜚声艺林,而其主要贡献在于提倡汉魏六朝书法。徐悲鸿在良师的影响下非但酷爱北朝书法,更在理论上有进一步的阐发,就在这篇跋文中继续写道:“顾初民刊甲骨已多劲气;北魏拙工勒石弥见天真。至美之寄往往不必详加考虑,多方策划。妙造自然,忘其形迹。反之,自小涂鸦,至于白首,吾见甚众,而悉无所成也。古称‘业精于勤’,焉有结果相反,若此刺谬哉?无他,一言以蔽之,未明其道故也。其道维何?日书之美在德,在情,惟形用以达德。形者,疏密、粗细、长短,而以使转宣其情。如语言之有名词、动词而外,有副词、接词,于是语意乃备。”
    此处提出的“劲气”、“天真”,正是他所欣赏的“妙造自然,忘其形迹”的具体表现。记得先生平时很喜谈论“天趣”、“稚拙”,联系此说可谓如出一辙。其评论对象,除了我们日常所见的各种甲骨、钟鼎文字与六朝碑板以外,本文引用的题跋原拓――《积玉桥字》,便是他平生很为喜爱的一本罕见的六朝字体。由于原石已佚,所以我当时曾借来摹拓一部。顺便将跋文抄录在后,珍藏至今。旁边墨写书小字乃是我照先生原注字迹临写而成。也可藉此看出他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以及他治学认真、细致严格的做事态度。
    徐先生对于这类字体的艺术性的推崇备至。他在这方面的爱好之笃与功力之深,我想再列举三事加以说明。    一是在他的故居客室里悬挂一幅摩崖隶书《汉杨淮表纪》的整张拓片,气势磅礴、结构天成。二是他在病危临终前,床头桌上仍放着一本《散氏盘铭》放大影印本,而且平时很喜临习。曾送我两纸《虢季子白盘》习字,可见一斑。三是他在中年流居海外的困难条件下,仍然研习魏碑不肯间断。1950年曾以他1939年在新加坡临的《魏灵藏》《爨龙颜》等碑字见赠,并且勖勉有加,发人深省。通过以上事例不难看出,他对钟鼎文字及汉魏六朝字体的酷好已达到坐卧与其、患难不失的的程度。
    悲鸿先生在讲述汉魏六朝字体时,常以所谓“奇而正”的成语来评论其真价值。这种所谓“奇而正”、“正而奇”的说法,虽然在清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内也曾见及,但终乏深刻论证。而他在这方面则加以具体补充和进一步发挥。并且每以各种梨的味道来比喻各种字体的令人陶醉的艺术风格。记得当时我还提问“可否用各种人的不同风度来比喻各种字体的美丑善恶?”更以六朝人奇而正的“山林味”来应对先生指出的某些正而奇的“庙堂气”。先生对于这些均曾莞尔默许,至今虽已事隔三十寒暑,而此情此景宛然犹似昨日。
    既然他十分重视那种浑穆天成、纵横自如的三代六朝书风,因此在题跋很后补写道:“古人并无‘笔’,更无今日之所谓‘法’。”基于以上论点,他在文中指名批评何绍基说:“今号称善书之何子贞,学《张黑女碑》才习数字,至于汗流浃背。其乖如此,误人如此,安得不去道日远乎?”
    他的这种观点,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谈论过。如再对照跋文开头认为“天下有简单之事,而为愚人制成复杂”的一段话,岂不正是指的这类言过其实、小题大作的事例么?当然,我体会先生之评论并非全面否定何绍基字体,而是不同意其在书法上故弄玄虚而已。他的主要意图正如跋文很后一段所说:“余悲此道之衰,而归罪于说之谬。爰集古今制作之极则,立为标准。亦附以淆人耳目之恶,裨学者习于鉴别善恶之明,而启其致力之勇,其道不悖,庶乎勤力不废,克能有成。”P17-1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