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

  • 字数: 21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蒋勋
  • 出版日期: 2017-03-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7091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856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蒋勋数十年品读《红楼梦》的岁月积淀,打动千万人的美之阅读;林青霞、叶嘉莹、张晓风、林怀民、海清推荐;央视《读书》栏目评选大众喜爱的50种好书之一 1、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美的传道者蒋勋,运用其独特的美学感受与传统人文修养,脱离烦琐考据,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讲述《红楼梦》的人物、情感与人生态度,回归小说本身,让读者感受到《红楼梦》讲述的人性魅力。 2、读《红楼梦》,读《红楼梦》中的人物,我们仿佛读到自己,读到身边各种各样的人。跟蒋勋读《红楼梦》,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仿佛是在阅读我们的一生。 3、带读者逐字逐句地细读小说,解析故事情节、时代背景、人物关系、写作手法、文章结构,独立成书,无需对照原著。 4、林青霞、海清、林怀民、张晓风推荐。林青霞说:“蒋勋老师是我的偶像,听老师讲《红楼梦》,心里会产生安定的力量。” 她曾每周一次飞到台北,只为听蒋勋讲述《红楼梦》。 5、打动千万人的口碑作品,喜马拉雅有声书播放量近18000000次。 6、连续被央视《读书》栏目评选为2011年度、2012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好书。 "
内容简介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探索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 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作者简介
蒋勋,诗人、画家、作家,曾就读于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后任《雄狮美术》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联合文学》社社长等职。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以美的传播与教育闻名于世。
目录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我的《红楼梦》记忆 2 一本写青少年的书 3 秘密的青春王国 5 《红楼梦》的结局 7 最像镜子的小说 9 八十回的《红楼梦》 10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12 “还”的哲学让人超越 13 真事隐去,心存悲悯 15 最早的女权主义者 16 神话和名字的背后 17 含玉而生的宝玉 19 神话情缘 21 黛玉还泪 22 生命的真相 24 “命”与“运”的预言 25 贾雨村与娇杏 28 放飞奁中钗 29 繁华与幻灭 31 放下的领悟 33 解注《好了歌》 34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多看一眼的情缘 40 章回与悬疑 41 贾雨村的心机 44 林黛玉出场 47 庄子的禅机 50 贾府的萧疏 51 贾府的人物关系 53 元迎探惜(原应叹息) 55 贾宝玉抓周 56 人性的中间地带 58 回归人性的本质 61 为自己而活 63 阮籍与嵇康 65 竹林七贤与自我实现 68 生命的真性情 69 关于亡国之君 71 颠覆体制的英雄 72 曾经活出过自己的女性 75 回到十二三岁 78 第三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黛玉进贾府 82 《红楼梦》中的两个世界 83 冷子兴冷眼旁观贾雨村 85 林黛玉的家教 86 贾雨村重返仕途 88 黛玉眼中的贾府 90 贾府的建筑 92 黛玉和贾母的相见 94 陪衬的描写:迎春、探春、惜春 96 林黛玉的灵性存在 97 浓墨重彩王熙凤 99 恍若神仙妃子 100 机关算尽太聪明 103 黛玉见舅舅 105 王夫人口中的宝玉 107 贾府的进餐礼仪 109 尘世相遇,何等眼熟 111 作者对自己又爱又恨 113 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116 宝玉惊人的深情 119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心如止水的李纨 124 贾雨村的难题 126 护官符 128 英莲被卖的过程 130 贾雨村深谙官场机巧 132 “呆霸王”与他的母亲和妹妹 133 小男孩的诡计 135 薛家母子入住梨香院 137 薛蟠在贾府如鱼得水 139 第五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生命结局的印证 144 晴雯:作者疼爱的悲剧角色 147 发育中的宝玉 148 宝玉春梦的场景铺排 152 悠悠荡荡入梦来 157 青春期的闲愁 159 宝玉游太虚幻境 161 晴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162 袭人: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163 香菱: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164 黛玉、宝钗: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165 元春: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166 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167 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168 妙玉: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169 迎春: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170 惜春: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171 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哭向金陵事更哀 171 巧姐: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172 李纨: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173 秦可卿: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173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175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176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 178 《分骨肉》、《乐中悲》 179 《世难容》、《喜冤家》、《虚花悟》 180 《聪明累》、《留余庆》 182 《晚韶华》、《好事终》 184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185 好色即淫,知情更淫 186 警幻仙姑密授云雨之事 188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青春期的知己 192 巧妙的转场剪接 194 丑角通常是文学、戏剧的救赎 196 刘姥姥的机缘 199 穷人家的人情委婉 201 周瑞家的费心安排 202 刘姥姥目瞪口呆 204 刘姥姥眼中的王熙凤 206 讲真话的辛酸 208 不可思议的调情 210 富贵贫穷的对比 211 第七回  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 极为寻常的一天 216 宝钗的热毒 217 秃头和尚的“海上方” 219 大自然的平衡之方 221 优选的技巧:意外 223 周瑞家的送宫花 225 贾琏戏熙凤 226 贾家的财大势大 227 宁为玉碎的性格 229 意外的领悟 230 王熙凤的悲剧 231 曹雪芹的青春记忆 233 活泼的语言 235 宝玉的同性伴侣秦钟 237 刹那间的生命怅惘 238 肉身的幻灭与觉醒 240 宝玉与秦钟的读书计划 241 侧写焦大 243 金玉其外,败絮其内 245 焦大讲出贾家的丑事 247 第八回  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轻描淡写的生活细节 252 帮闲文人的虚伪 253 买办的阿谀奉承 254 宝玉探病 255 金玉良缘 257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260 深情的悲剧 262 小儿女的情感密码 263 你要走,我和你一同走 265 分享生命细节的深情 267 宝玉对晴雯的体贴 269 袭人的周到懂事 270 青春期的无限可能 273 青春王国的边界 275 感人的生命情调 276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少年的秘密 282 一清如水的情感 283 童年的读书记忆 285 袭人对宝玉的深情 287 贾政的父权权威 290 惊人的文学技巧 292 宝玉与黛玉的秘密 294 宝玉与秦钟的青春记忆 296 龙蛇混杂的学堂 298 宝玉、秦钟的话语缠绵 300 薛蟠读书的世界 301 青春期性的萌芽 302 青少年的性游戏 304 贾蔷闹学 306 闹学的场面 308 闹学落幕,权势开场 310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如何把自己慢慢放入《红楼梦》中 314 金寡妇的委屈和心酸 317 文学中人性的救赎 318 闹学正式结束 320 不在话下的起承转合 321 另一个短篇的主角:璜大奶奶 323 角色转换中的人性空间 324 秦可卿生病 328 独一无二的文学经验 330 十七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 331 聘名医为秦可卿看病 333 名医出场 335 名医探脉 336 气滞血亏 338 病由心造 340
摘要
    我的《红楼梦》记忆
     我没有想到会讲《红楼梦》,一直不想开讲的原因,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从十二三岁时开始读《红楼梦》,读得入迷,功课一塌糊涂。所以家里有一段时间禁止我读《红楼梦》。记忆很深的是在坊间买的一本《红楼梦》,是用当时一个电影明星(乐蒂)演的林黛玉剧照做的封面,晚上躲在棉被里面,用手电筒照着看。所以,《红楼梦》对我来说是特别的记忆,是青少年时期的一段私密感情的记忆。有时候觉得不应该跟很多人分享这种很个人的情感。
     读大学时,很多科系里面,比如中文系,会开《红楼梦》的课,偶尔也去旁听一下,总觉得跟自己躲在棉被里面看《红楼梦》的感觉不一样。我相信很多大学研究所里开这个课,都比较着重于研究,一学期都在讲关于考证的部分,始终没有碰到小说本身。所以我一直在疑虑,我自己阅读《红楼梦》的方法,我和《红楼梦》间那种很私密的情感,适不适合跟很多朋友分享。
     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有很多《红楼梦》的手抄本流传。许多人不知道是谁写的,每个人读到的可能是散乱的一回两回,没有写完,最多到了第八十回就没有了。它在民间流传,大家也觉得可有可无,从来不是不得了的“文学”,也没有人注意它。可慢慢地,它变成了大家爱读的东西。这种“乐读”的快乐,就引发了《红楼梦》从手抄本变成印刷品出版。
     人们大都知道程伟元这个人。程伟元是个出版商,他跟另外一个叫高鹗的写小说的人合作,在手抄本的《红楼梦》八十回后面又补了四十回,便成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并将其印刷出版,才有了普及的《红楼梦》。最早的《红楼梦》,就是手抄的。谁喜欢它,谁就手抄。现在的朋友会觉得不可思议,怎么用手抄?如今拿一部《红楼梦》来,我们光看印刷品都已经吓晕了,何况是手抄。可是对我这个年龄层的人来讲,接近可以理解。我在大学的时候还手抄过鲁迅的小说。因为当时复印机不发达,从台湾大学借到当时被列为“禁书”的鲁迅的《呐喊》和《彷徨》。偷偷借出来的朋友说,两天后你们一定要还。所以我们就连夜抄,一个人抄累了,就跑去睡,另外的人就接着抄。所以我知道什么叫作“手抄本”,“手抄本”说明你真喜欢那个作品,不能买,就用手抄。
     《红楼梦》最早的手抄版本慢慢被人搜集,像后来的胡适这样受过西方严格考证学或文学史研究训练的人,回到中国,开始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也开始探讨很多被我们今天列为“红学”的问题。
     一本写青少年的书
     我想,讲《红楼梦》,我不会碰太多的“红学”,红学简直像大海一样,掉进去就再也爬不出来了。我的很多学生现在还在修研究所的《红楼梦》课程,到最后碰不到太多跟小说有关的东西,一直在外围转,比如,作者是谁,作者的家世如何,宝玉影射谁――这叫作红学考证。不是说考证不重要,但是我们读小说的时候,它就是小说,读起来要很好看。我们要读进去,让它跟我们人生之间有一种对话,不一定要把它当成研究工作来做。可是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道统当中,一般人觉得,任何一本书,如果能够流传,一定有文以载道的意义。“文”是文章,“道”是道统。一本书只有能承载一种道德,才有流传的意义,像《四书》、《五经》,都有重大的文化使命。我想,小说这种东西是从茶余饭后的消遣发展出来的,首先还是要“好看”、“有趣”。
     我看到几个有趣的版本对《红楼梦》的考证,他们会把《红楼梦》牵强附会到说它要讲的是反清复明的故事。比如说有一个学者就是专门说里面哪一个人是明朝末年反清的哪一个人。《红楼梦》变得很奇怪,有一点像一个公式,每个人都可以附会出自己所要的东西。那个学者,心里只有反清复明,就在这里面套用反清复明的公式,讲得头头是道,而且接近能自圆其说。另外一个学者说,这个小说是讲清朝顺治皇帝跟董小宛的故事。顺治皇帝爱上了董小宛,后来出家,在五台山做了和尚,《红楼梦》隐喻这个故事,所以宝玉是谁,黛玉又是谁,一样头头是道,而且也可以自圆其说。我读了这些考证以后,发现《红楼梦》这本小说,你套用任何故事都可以言之成理。
     我想,最早喜欢看《红楼梦》手抄本的人或许不在意它是不是文学,它会不会被放到文学系去作为研究的对象,重要的是它这么好看,好看到你十二岁看它,三十岁又看它,四十岁还看它。在不同的年龄去看《红偻梦》,感受不同,但是都“好看”。
     小时候家里一方面禁止我看《红楼梦》,一方面说《红楼梦》真好看。犬人的世界很矛盾。不准我看,又说好看得不得了。我当然好奇,躲在棉被里看《红楼梦》的时候,就想:说不定大人们以前也这样偷看。
     《红楼梦》其实是写青少年的一本书,它今天变成了古典文学,很多人都觉得它是老年人读的书。被改编成了电影、电视连续剧,人物角色年龄也被加大,比如王熙凤,有时候是四十几岁的演员演。小说里面,王熙风开始大概十七岁,林黛玉进贾府时应该是十二岁左右,贾宝玉大黛玉一岁,宝钗又大一点,他们在小说里都是十五岁上下的青少年。
     所以,我第一个要讲的就是《红楼梦》中人物的年龄问题。他们全部是少年。想想看,我们家里十二岁的女孩子、十三岁的男孩子,他们在做什么事?他们就是《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如果超过十五岁,他大概就不会这么呆了,像黛玉,整天没事在那边哭,无缘无故地就生气了,计较宝玉对别人好,嫌对她不够好,这就是少女情怀、小女孩情态。所以,读《红楼梦》,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把人物还原到青少年。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