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权与民族主义

民权与民族主义

  • 字数: 1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刘宗珍 著
  • 出版日期: 2016-11-01
  • 商品条码: 978756207081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22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2011年硕士毕业以后,我继续跟随王人博教授攻读宪法学的博士学位。受老师影响,我将近代中国民权思想史作为博士论文研究的主题。这本小书由我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自然也是深受老师影响的结果。毫不夸张地说,在有关本选题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方面,《民权与民族主义:近代中国民权思想研究》直接受益于《民权词义考论》一文。
研究过去一百多年中国宪政发展的历史,接近依赖一些制度史、法规史和政府组织变革史的梳理与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有时候这些变革史仅仅是短暂的“政治现象”,而不具有长久的思想意义。在英语世界,思想史的对应翻译是intellectual history,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观念的历史,我们从这一点就可看出西方思想史中的精英主义倾向。在中国,情况或许更是如此。能够反映一个社会中政治思想所发生的变革的,往往是中国知识精英思想变化的历史,普通民众对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究竟有多少实际的思考和影响,至今仍然有待研究。
国家的现代化问题一直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研究主题上,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有限政府、民主、人权、法治国家等关键词,这些研究旨趣无一不是与“如何构建一个现代国家”的使命感休戚相关的。民权问题能够成为近代中国宪政思想的核心问题之一,也与此相关。也正因为如此,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思考民权问题的时候,其真正的关注点往往不在于个人权利本身的丰富与完善,其很终落脚点在于“人”的成长。这其中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民权的使命是帮助近代中国人尽快实现从古代之“臣民”向现代“国民”的成长与蜕变。因为具备公民意识的现代国民是传统中国走向现代中国的推荐要素。这种逻辑发展路径和中国近代所遭遇的历史境遇息息相关。
作者简介
刘宗珍,女,1986年生于山东省临沂市。201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13-2014年美国埃默里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宪法学,法律史学,译有爱德华·S.考文的《司法审查的起源》(合译,2015),在《政法论坛》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主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员。
目录
总序
自序
导论
一、西方思想的中国观察家们
二、语境与视角
三、方法与意义
四、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民权与民族主义何以成为问题
第一节 民权概念
一、何为“民”?
二、中西语境中的“民权”
第二节 民族主义
一、西方的民族主义
二、作为追随者的日本
三、中国的民族主义
第三节 民权与民族主义
一、民权与民族意识
二、以国权为前提的民权
三、民权与民族主义之间
四、大一统的观念得到承继
第二章 民权与新政
第一节 何启、胡礼垣生平
一、何启明生平
二、胡礼垣的生平
三、何启、胡礼垣经历的共同点
第二节 何、胡民权思想的特色
一、《新政真诠》的基本内容
二、何胡民权观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民权与新政
一、新政否?
二、开议院否?
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否?
四、胡礼垣的大同世界
第三章 力与群
第一节 严复的翻译
一、严复引领了西学翻译热潮的转向
二、严复的翻译背景
三、为何翻译
四、与其伤洁,毋宁失真
第二节 愈愚
一、何为民之愚弱
……
第四章 新民与国家
第五章 民权与民族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不忘初心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