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抽象的抒情
字数: 123千字
装帧: 简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作者: 沈从文著
出版日期: 2017-03-01
商品条码: 9787508668840
版次: 1
开本: 其他
页数: 307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
¥36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沈从文为20世纪中国首屈一指的文学大家,开创白话写作的先驱,近代文学史的里程碑式的大师。 ★别集作品全部由沈从文生前自己亲自编定,是其认定的一生至为重要作品的集合。 ★汪曾祺命名,张充和题签,张兆和、沈虎雏作序,陆智昌设计,素雅小巧,美观且便于携带。 ★本册《抽象的抒情》,收录了沈从文离开文坛之后进驻文物研究领域后的闪亮篇幅的收集,夹叙夹议、独具性灵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专属于沈从文的谈艺术、谈写作、谈文物研究……"
内容简介
沈从文关于艺术文化的随笔集。 何谓抽象的抒情?凡发议论不离具体事象而又极富作者个性者属之。 沈从文离开文坛后,痴迷于文物研究三十余年,有巨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问世。限于篇幅,这里只借助零星短文,让读者有机会窥探到沈从文为之倾倒的又一灿烂世界。 其他部分,谈各类艺术,谈短篇写作,皆属夹叙夹议、独具性灵的文字。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有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人(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1923年独自闯荡北京,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后先后在上海中国公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任教,后参与中小学教材编辑工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1949年,沈从文先生放弃了文学创作,改行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他的下半生主要是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先后发表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从1926年出版本创作集《鸭子》开始,沈从文先生出版了8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
目录
从文遗作选. ......................001 抽象的抒情...................003 从文家书选......................017 事功和有情...................019 文史研究必需结合文物..........029 龙凤艺术.....................045 古代人的穿衣打扮..............057 宋元时装.....................069 “瓟斝”和“点犀”..............093 附录:“杏犀”质疑.............107 文物识小录......................111 “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113 说“熊经”....................117 谈瓷器艺术...................127 古代镜子的艺术................135 《明锦》题记..................149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后记.......159 过节和观灯...................165 湘西苗族的艺术................181 塔户剪纸花样.................189 北京是个大型建筑博物馆........197 春游颐和园...................205 谈写游记.....................219 谈写字(一)..................225 谈写字(二)..................233 甲辰闲话(一)................245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249 给志在写作者.................255 短篇小说.....................263 给一个读者...................285 论技巧.......................293 书评的自由解放运动............299
摘要
"抽象的抒情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惟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文学艺术的可贵在此。文学艺术的形成,本身也可说即充满了一种生命延长扩大的愿望。至少人类数千年来,这种挣扎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得到认可。凡是人类对于生命青春的颂歌,向上的理想,追求生活完美的努力,以及一切文化出于劳动的认识、种种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材料、各种形式产生创造的东东西西,都在社会发展(同时也是人类生命发展)过程中,得到认可、证实,甚至于得到鼓舞。因此,凡是有健康生命所在处,和求个体及群体生存一样,都必然有伟大文学艺术产生存在,反映生命的发展、变化、矛盾,以及无可奈何的毁灭。(对这种成熟良好生命毁灭的不屈、感慨或分析)文学艺术本身也因之不断的在发展、变化、矛盾和毁灭。但是也必然有人的想象以内或想象以外的新生,也即是艺术家生命愿望很基本的希望,或下意识的追求。而且这个影响,并不是特殊的,也是常态的。其中当然也会包括一种迷信成分,或近于迷信习惯,使后来者受到它的约束。正犹如近代科学家还相信宗教,一面是星际航行已接近事实,一面世界上还有人深信上帝造物,近代智慧和原始愚昧,彼此共存于一体中,各不相犯,矛盾统一,契合无间。因此两千年前文学艺术形成的种种观念,或部分、或全部在支配我们的个人的哀乐爱恶情感,事不足奇。约束或鼓舞刺激到某一民族的发展,也是常有的。正因为这样,也必然会产生否认反抗这个势力的一种努力,或从文学艺术形式上做种种挣扎,或从其他方面强力制约,要求文学艺术为之服务。前者很明显处即现代腐朽资产阶级的无目的无一定界限的文学艺术。其中又大有分别,文学多重在对于传统道德观念或文字结构的反叛。艺术则重在形式结构和给人影响的习惯有所破坏。特别是艺术很为突出。也是变态,也是常态。从传统言,是变态。从反映社会复杂性和其他物质新形态而言,是常态。不过尽管这样,我们还是有如下事实,可以证明生命流转如水的可爱处,即在百丈高楼一切现代化的某一间小小房子里,还有人读荷马或庄子,得到极大的快乐,极多的启发,甚至于不易设想的影响。又或者从古埃及一个小小雕刻品印象,取得他——假定他是一个现代大建筑家——所需要的新的建筑装饰的灵感。他有意寻觅或无心发现,我们不必计较,受影响得6启发却是事实。由此即可证明艺术不朽,艺术永生。有一条件值得记住,必须是有其可以不朽和永生的某种成就。自然这里也有种种的偶然,并不是什么一切好的都可以不朽和永生。事实上倒是有更多的无比伟大美好的东西,在无情时间中终于毁了,埋葬了,或被人遗忘了。 只偶然有极小一部分,因种种偶然条件而保存下来,发生作用。不过不管是如何的稀少,却依旧能证明艺术不朽和永生。这里既不是特别重古轻今,以为古典艺术均属珠玉,也不是特别鼓励现代艺术接近脱离现实,以为当前没有观众,千百年后还必然会起巨大作用。只是说 历目前有这么一种情形,有些文学艺术不朽的事实。甚至于不管留下的如何少,比如某一大雕刻家,一生中曾作过千百件当时辉煌全世的雕刻,留下的不过一个小小塑像的残余部分,却依旧可反映出这人生命的坚实、伟大和美好,无形中鼓舞了人克服一切困难挫折,完成他 个人的生命。这是一件事。另一件是文学艺术既然能够对社会对人发生如此长远巨大影响,有意识把它拿来、争夺来,就能为新的社会观念服务。 [1] 这是一篇沈老未写完的遗作,初稿是在被查抄数年后退还的材料中发现的,发表时除校正了个别错字和标点外,余保持初稿原貌。根据沈老来往书信,本文可能在1961 年7 月至8 月初写于青岛,也可能是8月回京后所作。 "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