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背上的共和国

马背上的共和国

  • 字数: 3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李升泉//李茂林
  • 出版日期: 2016-10-01
  • 商品条码: 978710112174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是由苦难走向辉煌的年代。红军将士以奋斗、艰辛,以致生命,创造了那段值得后人永远铭记的历史。《马背上的共和国》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为背景,以文学笔触,生动细节,展现了中国工农红军扣人心弦且、波澜壮阔的长征历程。作者李升泉、李茂林历时三年、行程万里,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进行了寻访,又参阅大量回忆文章、地方史志,以及各类研究著作,写出这部兼具纪实性与文学性的作品。作品既忠实于历史,又善于构造情节,同时敢于直面长征中的矛盾和斗争,不仅尊重历史细节,更有仰观俯察的公正评价。
作者简介
李升泉,1956年生于四川开江县。1976年入伍,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少将军衔。现任国防大学政治部主任。中学时代开始创作,已出版著作《萧索时代的激情壮怀》《那场悲壮已经过去》《年轻的激情》《思考的快乐》《思想的言说》等,在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百余万字。
目录
序  刘亚洲
引言
第一章  莫斯科回来的年轻人,走上政治舞台
第二章  风风雨雨中,诞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第三章  两个日耳曼人,在中国导演同一场战争
第四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除了走已别无选择
第五章  长征艰难出发,马背载走了一个共和国
第六章  三道封锁线顺利通过,红军领袖陷入困惑
第七章  红军浴血战湘江,损兵过半破天堑
第八章  危境中力主红军改道,历史也在改道
第九章  遵义会议揭开新页,红军命运由此转折
第十章  红军四渡赤水,伟人的智慧写进碧水清波
第十一章  共和国本土接近陷落,血火中有无尽悲歌
第十二章  进军滇东难以立足,渡金沙江再寻出路
第十三章  危难中彝海结盟,佳话背后也有隐情
第十四章  抢渡大渡河,石开达的命运不属于红军
第十五章  一、四方面军会师,大雪山下不再宁静
第十六章  松潘久攻不克,寻求生存时也有人寻求权力
第十七章  北上道路现出曙光,右路红军走出草地
第十八章  1935年9月9日,度过最黑暗的一天
第十九章  红军打下腊子口,万里征途终于柳暗花明
第二十章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
第二十一章  陕北肃反苏区陷入险境,北上中央挽救危局
第二十二章  自立“中央”,南下蓝图转眼成为泡影
第二十三章  红二、六军团,艰苦危难中踏上漫漫征程
第二十四章  久困康藏,不得已同二方面军北上
第二十五章  踏进甘南又起纷争,大会师只是一场象征
第二十六章  国共两党再度合作,结束了马背上的共和国
红军长征大事记
后记
摘要
    坐落在莫斯科兹维尼果罗德镇的塞列布若耶别墅,绿树成阴,清幽而宁静。这里原是沙俄一家贵族消夏的处所,革命改变了它的主人。1928年初,共产靠前决定,它的中国支部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是年6月,一百四十二名代表陆续抵达。别墅内外开始变得热闹起来,特别是小轿车的出出进进,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
    会前,苏共领导人斯大林特意召见了、、、、等人。在众人敬佩与激动的目光包围中,斯大林用浓重的格鲁吉亚口音向的负责人讲了有关中国革命性质和革命形势等问题。在座的人都洗耳恭听,有的还不断地在心里默默重复着每句译语。
    担任翻译的叫王明,是由共产靠前东方部长米夫推荐给大会的。一年前,他随米夫组成的共产靠前代表团来中国了解过情况,现在虽然只是个莫斯科中山大学毕业留校生,但已成为党支部局的宣传干事、翻译和联共党史教员,同时协助米夫研究给共产靠前的文件和报告。这一年,他才二十四岁。在座的人,谁也没有过多地注意这个体态肥胖、个头不高的安徽六安人,更没有想到,他的出现将会影响的历史发展……
    两天后,布哈林又以共产靠前的名义会见了他们。作为第三靠前的,布哈林把这次会见的规格提高到了与斯大林同等的地位。当然,代表不会想到,九个月以后,这位在“六大”台上作过《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报告的列宁的亲密战友,会被斯大林批判为“共产靠前中的机会主义者”而丢掉了所有的职务。
    “六大”的代表,多数是由中央委派,有的是共产靠前直接指定的,如、、等。没有参加大会,被大会选为中央委员。
    尽管如此,在当时的名声已经是如雷贯耳了。
    这年1月,他在江西成立了遂川县工农兵政府;将井冈山袁文才、王佐的部队正式升编为工农革命军靠前军靠前师第二团;以后与、的部队会师,合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他任党代表,接着,胜利地粉碎了赣敌对井冈山根据地的“进剿”。此后不久,在宁冈茅坪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的靠前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书记,还当选为新成立的六县红色政权的优选行政机关――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
    布哈林没有忘记。他在“六大”讲坛上,提到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赞赏了作者的才智和胆略,但又有些莫名其妙地讲道:“中国的苏维埃、红军运动只能分散存在,如果集中,会妨害老百姓的利益,会把他们很后一只老母鸡吃掉……”
    代表们对他幽默的讲话,发出了一片笑声。
    负责为大会起草军事工作决议案的没有笑。他熟悉,国共合作期间,他曾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学,那时,他就对这位湖南来的中年人的独到见解有着深刻的印象。对布哈林提出的“分散存在”,他有不同的想法。自从南昌起义、广州暴动失败之后,井冈山红军的斗争形势,是令人振奋的。当时,湘南的耒阳,江西的赣县、雩都(今于都),福建的龙岩,地处粤赣边界的寻邬(今寻乌)都有暴动,这将造成大面积的武装割据。如果有能和井冈山连成一片,那将是一个何等壮观的局面!到了那时候,怎么会妨害老百姓的利益,“吃掉他们很后一只老母鸡”呢?但他还是从积极一面理解,也许布哈林的担心是出于不赞成对农民过高的评价,因为农民的旧思想直接影响着党的无产阶级基础。他暗暗警告自己,对于共产靠前的指示,万万不能曲解,特别是在这个时候……
    P1-P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