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艺术公赏力

艺术公赏力

  • 字数: 764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一川
  • 出版日期: 2016-10-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7452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448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艺术公赏力:艺术公共性研究》: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北大艺术学研究丛书,弘扬北大艺术学科传统,展现新研究成果。对把握当代中国艺术生活应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内容简介
    《艺术公赏力:艺术公共性研究》对艺术公赏力命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指出当前艺术分赏条件下尤需倡导艺术公赏力及公民艺术素养的提升,注重艺术公共性问题。     《艺术公赏力:艺术公共性研究》就艺术公赏力传统、艺术公赏力的重心位移及其动力等问题作了历时性论述,进而就文化产业中的艺术、当代艺术媒介状况、艺术公共领域、艺术辨识力、艺术公信度、艺术公赏质、艺术品鉴力、艺术公共自由、中国艺术公心、艺术批评等问题作了共时性论述,很后得出的"人为中介,艺即心赏;分赏偏美,公赏中美;公心互融,美美异和;人顺天地,三才分合"的结论,对把握当代中国艺术生活应具有显著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作者简介
    王一川,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文艺美学、艺术理论、美学、电影批评等。
目录
引?言 1 章?艺术公赏力概述 5 节?艺术公赏力问题的由来 6 第二节?通向公众素养论范式的艺术理论 14 第三节?艺术公共性建构与艺术公赏力 22 第四节?艺术公赏力概念 27 第二章?通向艺术公赏力的理论历程 ????—以北京大学艺术理论家为例 35 节?公民“共享”与“文学革命”之间 37 第二节?无功利化的个体心灵自赏 43 第三节?重新功利化的“物的形象”论 57 第四节?再度无功利化的“审美意象”论 60 第五节?“审美意象”论面对时代变迁 67 第六节?回看北京大学艺术理论学统 76 第七节?当前路径选择与艺术公赏力问题 79 第三章?艺术公赏力的重心位移 89 节?艺术公赏力的发生与演变 90 第二节?世变艺变 92 第三节?以艺启群 97 第四节?以艺为群 104 第五节?艺以群分 112 第六节?通向艺术公赏力之路 117 第四章?艺术公赏力的动力 121 节?艺术公赏力的动力机制 122 第二节?艺以新民说 123 第三节?艺以为人说 130 第四节?艺有公道说 136 第五节?艺术公赏力的深层动力源 143 第五章?文化产业中的艺术 ????—媒物互化及其后果 147 节?进入文化产业中的艺术 149 第二节?艺术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153 第三节?艺术学视野中的文化产业 160 第四节?文化产业中的艺术与生活交融态:从艺术型文化 产业与拟艺术型文化产业的关系看 164 第五节?媒物互化的后果:艺生平面态 174 第六章?当今艺术媒介状况 187 节?全媒体时代及其艺术问题 188 第二节?通向全媒体时代的艺术历程 193 第三节?全媒体时代艺术的特征 200 第四节?艺术分赏与艺术公赏力 208 第五节?艺术分赏背后的美学之争 211 第六节?反思全媒体时代艺术状况 225 第七章?艺术公共领域 233 节?公共领域理论的来由及桌子之喻 234 第二节?中国艺术公共领域的复苏式构建 239 第三节?艺术公共领域概念及其人学依据 247 第四节?艺术公共领域的存在要素 254 第五节?艺术公共领域的机制与实质 263 第八章?艺术辨识力 269 节?公众角色理论 270 第二节?艺术辨识力的含义与构成 274 第三节?艺术辨识力的必要性及其方法 278 第四节?艺术辨识力的运行原则 282 第五节?艺术辨识力与国民艺术素养建设 286 第九章?艺术公信度 289 节?艺术公信度先于艺术真诚度 290 第二节?从“代笔门”之争看艺术公信度问题 293 第三节?艺术公信度之问题化的历程 298 第四节?当前艺术公信度问题生成的原因 299 第五节?中外信任研究的启示 304 第六节?艺术公信度及其特征 308 第七节?艺术公信度的维度、耦合关系及检验 311 第十章?艺术品鉴力 315 节?艺术品鉴力的导向更替 316 第二节?艺术品鉴力的构成要素 323 第三节?艺术品鉴力的存在形态 337 第四节?艺术品鉴力的运行层面 339 第五节?艺术品鉴力的运行阶段 344 第十一章?艺术公赏质 347 节?艺术公赏力中的艺术公赏质问题 348 第二节?中国古代对于艺术公赏质相关问题的认识 350 第三节?西方艺术类型观及艺术品层面论 356 第四节?艺术公赏质的社会关联要素 359 第五节?艺术公赏质的层面构造 362 第六节?兴味蕴藉与公民艺术素养 367 第十二章?艺术公共自由 373 节?有关艺术自由的近期案例 374 第二节?自由与艺术自由 379 第三节?第三种艺术自由:艺术公共自由 384 第四节?艺术公共自由的含义和社会基础 391 第五节?艺术公共自由的中国传统资源 397 第六节?艺术公共自由的要素 402 第七节?艺术公共自由的途径:人生境界层次论 404 第八节?艺术公共自由的核心:公心涵育 413 第九节?艺术公共自由的目标:美美异和 419 第十三章?中国艺术公心 427 节?斯宾格勒:每种文化精神都有其“基本象征” 428 第二节?宗白华:中外比较中的中国艺术精神 435 第三节?方东美:“生命情调”的戏情比较模型 450 第四节?唐君毅:统合儒道的中国艺术精神 458 第五节?徐复观:独尊道家的中国艺术精神观念 464 第六节?李泽厚:寻找“中国美学的精英和灵魂” 467 第七节?从中国艺术精神到中国艺术公心 474 第八节?中国艺术公心及其构成要素 480 第九节?中国艺术公心的特征 488 第十四章?艺术公共性体验的当代呈现 555 节?视听觉公共性体验 557 第二节?言说公共性体验 621 第三节?心神公共性体验 652 第十五章?艺术批评 671 节?现代艺术批评三变 672 第二节?当前艺术批评的三种形态 674 第三节?学术型批评的新课题 677 第四节?艺术批评家的学术自觉及学术个性 681 结语 693 后记 711
摘要
    本书的思考和撰写,起始于大约2008 年春,那时我还在北京师范大学,从教务处调任艺术与传媒学院不到一年,与新同事们一道组织5 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去到这个拥有电影学、电视艺术学、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数字媒体、书法学等艺术门类学科专业较为齐全的综合大学的艺术与传媒学院工作,新的艺术学学科、专业、同事、学生、同行等的压力(动力),促使我把个人的学科专业重心从“文学”转到“艺术”,也就是由“文”到“艺”,从与中国语言文学相邻的艺术学视角去思考那些急需思考的艺术学新问题。那时学术界有关公共领域、公共性及艺术的公共角色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同事张洪忠教授对大众媒介公信力的理论探索和实证调研,还有同郭必恒副教授的经常讨论和合作,都对我有助益。于是,我在那时产生并提出了研究“艺术公赏力”这一新命题的自我要求。这正是本书思考和写作的很早缘起。 这一研究过程随着我于2011 年初调回母校北大艺术学院工作而继续,并同我对北大艺术理论传统的自觉反思承接了起来。在阔别27 年后重返北大,生活在燕园的怀抱中,那些深潜于心的东西如今重又活跃起来,不断赐予我的艺术公赏力思考以新的“感兴”。 本书正是过去近八年间陆续思考和写作的结果。本书选题曾于2012 年以“当代条件下艺术公赏力研究”为题申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获准立项,项目标准号12ZXB006。结项成果于2014 年夏由中国人民大学张法教授、北京大学彭锋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陈雪虎教授予以鉴定。邹惠教授、陈旭光教授、向勇教授、陈均副教授也给予了帮助。同时,本书还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特此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北京大学社科部及如上专家致谢。 项目结项通过后,我对书稿又继续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扩充,直到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近几年来时常聆听叶朗先生讲述北大治学经验及燕园故事,获益甚多。先生对北大艺术理论传统的传承和开拓的自觉,对审美意象传统、人生境界及精神气象的执着探索,都给予我重要启迪。胡经之先生虽远居深圳,但仍时时牵挂母校北大及我所在的艺术学院和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新进展。童庆炳先生的生前关怀和鞭策给了我探索的动力,本想能在不久后携此新书向他汇报,可惜如今只能告慰于他的在天之灵了。程正民先生、陈传才先生、李衍柱先生、杜书瀛先生和曾繁仁先生等前辈的鼓励促我继续前行。 与刘恪教授多年来一道购书、谈书及论学之谊,已融进本书写作过程中。董晓萍教授代为查找相关外文资料。李怡教授为我复印和快递资料。陈雪虎教授、胡继华教授、周志强教授、石天强副教授、何浩副研究员、唐宏峰副教授、罗成副教授、金浪讲师、林玮讲师等先后对部分初稿提出过各自的意见。时为博士生的苗雨、张慧喆、吴键等也有过协助。 承蒙罗勇先生慷慨惠允,本书很初章节的初稿《论艺术公赏力—艺术学与美学的一个新关键词》得以在他时任主编的《当代文坛》杂志(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2009 年第4 期抢先发售发表。随后多章的初稿也陆续获得这一礼遇。该刊后任主编夏述贵先生和副主编鄢然女士等也都给予了这种持续的信赖和帮助。同时,本书的其他一些章节的初稿也曾得到《天津社会科学》《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人文杂志》《艺术百家》《当代电影》《扬子江评论》《社会科学战线》《南方文坛》和《美育学刊》等杂志的编辑和主编的支持。 特此说明并向以上所有师友致谢。 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的信赖、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申丹教授的支持,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领导和谭燕编辑的倾力帮助。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