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焦虑的意义
字数: 320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作者: (美)罗洛·梅(Rolly May) 著;朱侃如 译
出版日期: 2016-10-01
商品条码: 9787540779184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358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
¥3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焦虑的意义》是一代心理学大师罗洛·梅的代表作,针对当代最普遍、最突出的心理问题——焦虑而写。
作者检视了不同的焦虑理论,从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角度分析了焦虑发生的心理本质及其积极意义。他挑战了“精神健康就是没有焦虑”的流行观念,坚称焦虑恰是人类的基本处境,焦虑可以使我们免于无聊困乏,使我们的心智敏锐,并开创出人类存在所必需的张力。他的思考点出了一个当代研究中几乎没有触碰的主题,那就是焦虑与智慧、创造力和原创性的关联,进而引导人们以积极的而非具有毁灭性的方式来处理焦虑。另外,罗洛·梅还根据针对未婚妈妈等人群的大量临床案例,指出了管理焦虑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他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焦虑可以成为人们正向转变的动力,因为唯有在直面并且处理焦虑后,自我实现才可能发生。
本书对当代深陷焦虑之中的各界人士极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罗洛·梅,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代表人物之一。1909年生,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长期担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等名校教授,并曾担任怀特学院的主任分析师。与有名心理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苏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弗洛姆(Erich Fromm)、存在主义神学家蒂利希(Paul Tillich)等交往密切。罗洛·梅曾获得过美国心理学会的临床心理学科学和职业杰出贡献奖、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章。出版著作有《人的自我寻求》《爱与意志》《焦虑的意义》《权力与无知:寻求暴力的根源》《创造的勇气》《自由与命运》《存在之发现》和《哭喊神话》等二十余部。《焦虑的意义》为其代表作之一。
朱侃如,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美国天普大学,资深翻译工作者。译有《神话》《坎伯生活美学》《千面英雄》《女性主义》《维根斯坦》《荣格心灵地图》《哭喊神话》《权力与无知》《焦虑的意义》等书。
目录
修订版序
Part Ⅰ 焦虑的现代诠释
1 20世纪中叶的焦虑
文学
社会研究
政治场景
哲学与神学
心理学
本书意旨
2 焦虑的哲学诠释
斯宾诺莎:理性克服恐惧
帕斯卡:理性的偏失
克尔恺郭尔:19世纪的焦虑
3 焦虑的生物学诠释
惊吓模式
焦虑与灾难反应
焦虑的神经学与生理学面向
巫毒死亡
焦虑的身心面向
文化与疾病的意义
4 焦虑的心理学诠释
动物会焦虑吗?
孩童恐惧的研究
关于压力与焦虑
晚近的焦虑研究
焦虑与学习理论
我的评论
5 心理治疗师的焦虑诠释
弗洛伊德的焦虑进化论
兰克:焦虑与个体化
阿德勒:焦虑和自卑感
荣格:焦虑与非理性的威胁
霍尔奈:焦虑与敌意
沙利文:焦虑即是被否定的不安
6 焦虑的文化诠释
历史面向的重要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
工作与财富中的竞争性个人主义
弗罗姆:当代文化中的个体孤立
卡迪纳:西方人的成长模式
7 焦虑理论的摘要综合
焦虑的本质
正常的焦虑和神经性焦虑
焦虑的起源
焦虑能力的成熟
焦虑与恐惧
焦虑与冲突
焦虑与敌意
文化与社群
Part Ⅱ 临床分析与焦虑
8 焦虑个案研究
我们想找的答案是什么
哈罗德?布朗:潜藏在重度焦虑下的冲突
结论
9 未婚妈妈的研究
研究方法
海伦:运用理智抵抗焦虑
南希:期望与真实之战
阿格尼丝:敌意与侵略性所带来的焦虑
路易丝:受排斥却不焦虑
贝茜:被父母排斥却无焦虑
多洛雷丝:严重威胁下的焦虑型恐慌
菲莉丝:人格贫瘠而不焦虑
弗朗西丝:压缩V.S.创造性冲动
夏洛特:以精神病逃避焦虑
赫斯特:焦虑、反抗与叛逆
萨拉与埃达:两位黑人女性的焦虑
艾琳:焦虑、过度谨慎和害羞
10 案例研究拾遗
潜藏在恐惧下的焦虑
冲突:焦虑的来源
双亲的排斥与焦虑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神经性焦虑与中产阶级
Part Ⅲ 焦虑的管理
11 处理焦虑的方法
特别的处境
毁灭性方式
建设性方式
12 焦虑与自我发展
焦虑和人格贫乏
创造力、智力与焦虑
自我的实现
参考书目
焦虑检验清单
摘要
在弗洛伊德和其他深度心理学家出现之前,焦虑的问题是属于哲学伦理学和宗教讨论的范畴。特别着力于焦虑与恐惧问题的哲学家,对于建立抽象的知识系统并不感兴趣,倒是人类存在的冲突与危机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正因为焦虑是人类无可回避的处境,所以他们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于是,历史上对于焦虑及其相关问题的真知灼见,多出自那些同时关注哲学与宗教问题的思想家,如斯宾诺莎、帕斯卡和克尔恺郭尔等人,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探索焦虑问题的哲学背景,对于了解当代的焦虑有两点帮助。首先,最明显的助益就是,我们可以在这些哲学家的著作中,寻觅出焦虑意义的洞观;例如克尔恺郭尔所见的这类观点,不仅预示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到来,更在某些方面预测了弗洛伊德以后的发展。其次,这样的探索也可以澄清我们社会中焦虑问题的历史背景。由于个体的焦虑受限于他所在的历史文化处境,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个体的焦虑,就不能不对他的文化以及形塑他成长氛围的主要观念有所了解。①因此,本章研讨说明的重点是,对当代的焦虑具关键影响的某些文化议题与态度,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以身心二元分立的议题为例,这个观点的现代主流版本是由笛卡儿以及其他17世纪的思想家所提出来的。它不仅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造成许多人的心理分裂与焦虑,同时在某些方面也为弗洛伊德定下了讨论焦虑问题的基调。②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的文化一直对“理性的”、机械的现象过度热衷,却对所谓“非理性的”经验加以抑制。因为焦虑总是有些不理性,于是我们的文化便倾向压抑这样的经验。我们不妨以两个问题来探讨这项议题:为何直到19世纪中期,焦虑才被认为是问题而浮上台面?为何在20世纪30年代晚期以前,尽管针对恐惧的研究在心理学界已成为主流达半世纪之久,但是心理学各家学派却根本不把焦虑这个问题当一回事(精神分析学派除外)?在诸多分歧的回应中,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答案是,自从文艺复兴时代以后,我们对“非理性”现象的观察,便普遍采取一种保持距离的态度。我们只有当某些经验能够被“理性地”表达——也就是能提出知识上的“理由”时,才会认可这些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合理的研究范围。我们在本书几个关于未婚妈妈焦虑研究的案例中,便可以看到这样的倾向。让我们特别看看海伦(第九章)这个例子。她因未婚怀孕而十分焦虑,但是她却不断地关注自己怀孕的客观“事实”,以此压抑焦虑。海伦把理智上不能“接受”和解释的想法与感受,都排除在意识觉察之外的做法,乃是我们这个社会中许多人的缩影。 因为恐惧是具体而明确的经验,我们可以提出“合于逻辑的”原因加以解释,并且可以用计量的方式进行研究;但是焦虑则不然,它在人们的经验里,乃是一种特别非理性的现象。因为焦虑的非理性特质而压抑它,或者用“恐惧”一词将它合理化的倾向,在我们的文化中绝不限于高级的知识圈里。在医疗临床或精神分析的治疗工作中,焦虑的问题也不断成为主要的障碍。本书的个案海伦便是一个不错的例证。我们若是想要了解这类倾向是如何发生的,那么就必须深入探索我们的社会态度与规范形成的背景。 在接下来的讨论里,我将不会把哲学的解释系统当成事件的因果,而是把它们视为该时代整体文化发展的一种表现。那些哲学解释系统对当时和后世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家(例如我们将在本章中提到的哲学家),正是那些能成功穿透和传达文化发展之主流意义与方向的人士。因此,由某个时代知识领袖提出的解释系统,便会以无意识认定的形式,成为后世许多人们的共同看法。③ 我们的讨论以17世纪为起点,因为主导现代的思想系统,是在那个时候成形的。虽然指引该世纪科学家与哲学家的许多发展原则,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浮现,但是一直要等到17世纪,这个由笛卡儿、帕斯卡、莱布尼茨、洛克、霍布斯、伽利略、牛顿等大家所塑造的经典时代,这些原则才得以形成系统。 在了解人类本质这件事上,17世纪的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那就是它们提供“人类问题的理性解决之道”。④这些学说的公分母在于,它们相信人是理性的动物,有能力在知识、社会、宗教以及情绪生活上自主。数学被认为是理性的主要工具。这种对“自主理性”(保罗·蒂利希的用语)或“数学理性”(卡西尔[Emst Cassirer,1874—1945,译注: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的称呼)的信念,乃是文艺复兴以降主导文化革命的知识原则,它推翻了封建和专制,最终成就了布尔乔亚阶级的独尊地位。当时人们相信自主的理性可以掌控个人的情绪,例如斯宾诺莎就持这种看法。自主的理性也可以使人类掌控物理的性质,这个信心后来被物理科学一日千里的进步接近验证。这股发展的动力是由笛卡儿对心物的截然二分所赋予的,内摄(intension)的思想过程与外延(extension)的物理性质毫无干涉。 重点在于笛卡儿二元论引申出来的副题——包括身体在内的物理性质。可以借由机械与数学的法则来了解和控制。于是,当代对易于以机械和数学处理的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