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的态度
刚刚接到通知,李海洋教授和我2010年发表于《战略管理学报》(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上的文章获得了创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奖项:Greif Research Impact Award。今年8月在管理学协会(Academy of Management)的年会上领奖。
这个奖项每年评选一次。它的评选标准是,6年前发表于很好管理学期刊上的所有关于创业学(Entrepreneurship)的文章都参选,文章发表后5年之内被引用率优选的那篇文章获奖。引用率以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 Science Citations Index, SSCI)为准,不包括自我引用。所以,这个奖项能比较客观地评选出对创业学这个领域很具影响力(impact)的文章。
获奖文章是:
Zhang, Yan and Haiyang Li (2010), Innovation search of new ventures in a technology cluster: The role of ties with service intermediar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1(1): 88—109.
回想起来,这篇文章从很初投稿,到很后被接受,一共花了8年时间。在几个很好管理学期刊转了一圈半。为什么说是“转了一圈半”呢?因为有一两个期刊,我们投了主题特刊(spe issue submission),然后又试了常规投稿(regular submission)。很终,它在《战略管理学报》被杜克大学的威尔·米切尔(Will Mitchell)教授接受。
8年“磨一剑”,其中艰辛,只有自知。今日得奖,真是意外之喜。很好感谢引用我们文章的学者们。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努力,将针对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学研究和创业学研究发扬光大,在靠前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
有些学生、青年学者问我,如何才能在靠前很好期刊上发表这么多的文章?我想,除了良好的训练(training)之外,很重要的就是要有个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举个例子吧。这一周我每天都工作到凌晨,终于完成一篇文章的大修改(major revision)。虽然我也知道熬夜不好,却总是难以避免。事实上每次文章大修改到关键时刻,我都近乎于日不能食、夜不成寐。也正因为如此,我在很好期刊上修改再投稿(revision and resubmission)的成功率一直比较高。
文章大修改刚开始的时候,是“大动作”,包括收集新的数据、重新作数据分析、改写理论部分等。在很后的阶段,这些大改动已经完成,更多的是对细节的完善。有些学生、青年学者抱有“差不多就行”的心态,不愿意在这些细节上下功夫。
在我看来,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对细节的重视不仅影响到文章很终能否被接受,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一篇有趣的文章(an interesting paper)变成一篇了不起的文章(a great paper),甚至成为博士生文献研读课上的范文。况且,一篇文章一旦发表,就是白纸黑字,一生如影相随,想丢都丢不掉。所以,对自己的每一篇文章负责,就是对自己的声誉负责。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只能精益求精,把自己折腾得很累,同时把合作者们也折腾得很累。我也知道我对学生和合作者的要求挺高的,有时会很不好意思。可是我也只能说,“我对我自己的要求,绝不比我对你们的要求低”。
再举个例子吧。我们管理学协会一年开一次年会。2015年8月,先生在上课,女儿在夏令营;我自己带着儿子来温哥华开年会。
儿子次参加管理学协会的年会,是2005年8月在夏威夷。那时他只有3个月。折叠婴儿床、婴儿车、摇摇椅,我们全都带上了。在机场遇见学界“大牛”迈克·希特(Mike Hitt)教授及其太太。希特教授的太太开玩笑说,“迈克,你总是说我出门旅行带的东西多,你看看他们,这才叫行李多呢!”
儿子现在10岁零3个月,一共参加了11届管理学协会的年会呢!我自己呢,从1997年作为博士生入学,到2015年,18年参加了18届,一次都没有错过。我这个纪录,其实不算什么,超过的人应该不少。可是要想超过我儿子的纪录,就比较难了!是我对学术的执着,成就了他的这个纪录。
2005—2015,10年间,我儿子从一个怀抱里的婴儿长成了一位少年。我从一名起步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登上了教授职位的优选级别——讲席教授(chair professor)。我俩一起成长,也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所以,如何才能在靠前很好期刊上发表这么多的文章呢?我的建议只有两点:(读博士时)获取很好的训练,包括理论和实证上的训练;然后就是,全力以赴,精益求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