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莱斯燕语

莱斯燕语

  • 字数: 139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燕
  • 出版日期: 2016-08-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71742
  • 版次: 1
  • 开本: A5
  • 页数: 488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莱斯燕语:张燕教授管理随笔集》:分享感理学的奥秘和美妙。文笔优美,图文并茂,提供丰富的视觉盛宴。     知名管理学者陈劲、陈晓萍、李新春、武常岐、忻榕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莱斯燕语:张燕教授管理随笔集》收录了美国莱斯大学琼斯商学院张燕教授的三十余篇随笔,分成三个部分:“时事管理篇”“生活旅行篇”和“子女培养篇”。 “时事管理篇”反映了张教授对公司治理及高管团队的更替等问题的剖析,以及对一些热点话题的评论,例如叙利亚难民问题、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柴油机“排放门”事件等。该部分还包括了张教授关于职业发展建议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于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学者,会很有启发。“生活旅行篇”记录了张教授在世界各地旅行的观察和感想。“子女培养篇”不仅包括张教授培养一女一儿的体会,还包括了她正在读高中的女儿的文章。这些文章有助于读者了解美国青少年教育的一个侧面。
作者简介
    张燕,美国莱斯大学琼斯商学院Fayez Sarofim Vanguard讲席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公司治理、公司高管领导力和CEO的继任、新兴经济体的技术创业与外商直接投资。科研成果多次发表在管理学领域的靠前很好期刊上,研究成果获得诸多非常不错商业媒体,比如《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商业周刊》《经济学人》《投资者商业日报》《今日美国》 以及美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等的多次报道。 先后获得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香港城市大学靠前商务哲学硕士学位以及美国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学位。曾在中欧靠前工商学院任战略学教授,并先后任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杰出访问教授。入选第十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
目录
目  录 部分  时事管理篇 高管突患重病? 这四招可缓解冲击波  /003 大众汽车“排放门”之后的监管之栓  /008 人文的力量及人性的光辉:2015年叙利亚难民问题 之一  /014 人文与理性:2015年叙利亚难民问题之二  /016 谷歌如何应对海外反垄断指控?   /019 从小扎捐款谈美国社会的慈善捐赠  /022 墨西哥度假胜地坎昆的商业模式和交易成本理论  /026 听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三世谈古论今  /031 参观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  /035 从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名主持布莱恩..威廉姆斯 被停职看柴静现象  /037 高管传承的艺术  /043 培育高管,告别 CEO继任危机  /061 屡见不鲜的公司治理问题:一个全球性顽症?   /075 中国和印度的公司治理变革:机遇与挑战  /091 治学的态度  /107 年轻人,给你自己找个导师  /112 写作两类文章的随想  /118 年末欢聚及总结  /121 莱斯村记  /124 第二部分  生活旅行篇 澳大利亚的选择  /129 再访悉尼  /133 范尔踏雪行  /137 西锁岛、落日与海明威故居  /142 加州蒙特利,旧地重游忆当年  /147 重回母校南京大学  /151 拉斯维加斯与大峡谷  /154 重游京都  /157 坎昆泳池吧的着装标准  /161 小院风情  /165 我想随心所欲 ———读晓萍的新书有感  /169 有一天,当亲人逐渐远去  /172 熨斗来了  /175 2015年感恩节聚会前记  /178 第三部分  子女培养篇 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183 选择的权利  /189 美国中小学教育观察  /193 女儿的文章:一个美国中学生眼中的学校生活  /201   创新型教室: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201   课外实践考察:是个有效的学习方式吗?   /208   为高中毕业后的“间隔年”正名  /212   一名乒乓球选手的奋斗之路  /216   高中男排遭遇滑铁卢  /220   嫉妒在情人节的花束中蔓延  /226   教师的女儿卖曲奇饼卖出了新高度  /229
摘要
    治学的态度 刚刚接到通知,李海洋教授和我2010年发表于《战略管理学报》(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上的文章获得了创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奖项:Greif Research Impact Award。今年8月在管理学协会(Academy of Management)的年会上领奖。 这个奖项每年评选一次。它的评选标准是,6年前发表于很好管理学期刊上的所有关于创业学(Entrepreneurship)的文章都参选,文章发表后5年之内被引用率优选的那篇文章获奖。引用率以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 Science Citations Index, SSCI)为准,不包括自我引用。所以,这个奖项能比较客观地评选出对创业学这个领域很具影响力(impact)的文章。 获奖文章是: Zhang, Yan and Haiyang Li (2010), Innovation search of new ventures in a technology cluster: The role of ties with service intermediar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31(1): 88—109. 回想起来,这篇文章从很初投稿,到很后被接受,一共花了8年时间。在几个很好管理学期刊转了一圈半。为什么说是“转了一圈半”呢?因为有一两个期刊,我们投了主题特刊(spe issue submission),然后又试了常规投稿(regular submission)。很终,它在《战略管理学报》被杜克大学的威尔·米切尔(Will Mitchell)教授接受。 8年“磨一剑”,其中艰辛,只有自知。今日得奖,真是意外之喜。很好感谢引用我们文章的学者们。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努力,将针对中国企业的战略管理学研究和创业学研究发扬光大,在靠前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 有些学生、青年学者问我,如何才能在靠前很好期刊上发表这么多的文章?我想,除了良好的训练(training)之外,很重要的就是要有个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举个例子吧。这一周我每天都工作到凌晨,终于完成一篇文章的大修改(major revision)。虽然我也知道熬夜不好,却总是难以避免。事实上每次文章大修改到关键时刻,我都近乎于日不能食、夜不成寐。也正因为如此,我在很好期刊上修改再投稿(revision and resubmission)的成功率一直比较高。 文章大修改刚开始的时候,是“大动作”,包括收集新的数据、重新作数据分析、改写理论部分等。在很后的阶段,这些大改动已经完成,更多的是对细节的完善。有些学生、青年学者抱有“差不多就行”的心态,不愿意在这些细节上下功夫。 在我看来,这种心态是不对的。对细节的重视不仅影响到文章很终能否被接受,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一篇有趣的文章(an interesting paper)变成一篇了不起的文章(a great paper),甚至成为博士生文献研读课上的范文。况且,一篇文章一旦发表,就是白纸黑字,一生如影相随,想丢都丢不掉。所以,对自己的每一篇文章负责,就是对自己的声誉负责。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只能精益求精,把自己折腾得很累,同时把合作者们也折腾得很累。我也知道我对学生和合作者的要求挺高的,有时会很不好意思。可是我也只能说,“我对我自己的要求,绝不比我对你们的要求低”。 再举个例子吧。我们管理学协会一年开一次年会。2015年8月,先生在上课,女儿在夏令营;我自己带着儿子来温哥华开年会。 儿子次参加管理学协会的年会,是2005年8月在夏威夷。那时他只有3个月。折叠婴儿床、婴儿车、摇摇椅,我们全都带上了。在机场遇见学界“大牛”迈克·希特(Mike Hitt)教授及其太太。希特教授的太太开玩笑说,“迈克,你总是说我出门旅行带的东西多,你看看他们,这才叫行李多呢!” 儿子现在10岁零3个月,一共参加了11届管理学协会的年会呢!我自己呢,从1997年作为博士生入学,到2015年,18年参加了18届,一次都没有错过。我这个纪录,其实不算什么,超过的人应该不少。可是要想超过我儿子的纪录,就比较难了!是我对学术的执着,成就了他的这个纪录。 2005—2015,10年间,我儿子从一个怀抱里的婴儿长成了一位少年。我从一名起步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登上了教授职位的优选级别——讲席教授(chair professor)。我俩一起成长,也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所以,如何才能在靠前很好期刊上发表这么多的文章呢?我的建议只有两点:(读博士时)获取很好的训练,包括理论和实证上的训练;然后就是,全力以赴,精益求精。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