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社会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社会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 字数: 85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郭莹,唐仕春 主编
  • 出版日期: 2016-07-01
  • 商品条码: 978751617385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822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由社科院近代史所牵头举办的主题为“社会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靠前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8月举行。会议与会专家学者深入探讨社会史、文化史的未来走向,回顾了“社会文化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的兴起与发展历程,反省研究实践的探索轨迹,厘清缺失与盲点,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该论文集所收论文从会议论文中严格筛选,选取具有较高水平的53篇论文,结集出版。该论文集出版,将有利于推进中国早期文明史及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
作者简介
郭莹教授,女,汉族,1953年10月生,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文化史学科)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历任湖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现任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湖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湖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湖北省宗教研究会常务理事。唐仕春,男,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室研究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史、法制史,已经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序社会文化史探索之路
社会文化史理论反思
中国社会文化史:25年回顾与展望
突出成绩与发展瓶颈:20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研究
从本土资源建树社会文化史理论
生活质量: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新维度
社会史与新文化史关系刍议
文人与商人
文人新解
——晚期中华帝国的社会变化
乡村士子朱峙三在晚清民初的求职心路
——以《朱峙三日记(1893―1919)》为中心
黄炎培的地缘交往网络
山西商人曹润堂与清末蒙旗垦务
清代上海土布庄与沙船航运业
社群与社团
近代医疗卫生社团与中国公共卫生观念变迁
辛亥革命与东亚同文会
针对1930年代到1940年代初期在上海朝鲜人团体的考察
——以当时的日方资料为中心
近代上海犹太人社会生活的几个问题
——居住、婚姻和丧亡
抗战时期中国的民间团体和国际关系
——“世界和平联合”中国分会的事例研究
陈伯达眼中的四大家族
论保定商会的职能与性质
秩序与治理
光绪三十四年汉口摊贩骚乱事件述评
北洋时期基层纠纷解决的制度构建
“党规”与“国法”:国民党民众组训体系中的社团制度分析
“蒙古青年”与内蒙古自治运动
城市空间与社会生活
八大胡同与北京城的空间结构
——以清代民国时期北京的妓院为中心
民国时期城市住宅改良的尝试
——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模范住宅区为例
民国时期汉剧观众探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交际舞的散播与社会
风尚嬗变
1950年代北京市的劳动竞赛
——以单位为中心的考察
乡村政治与社会生活
羊楼洞雷氏家族与羊楼洞茶叶社会
鄂东南农村宗族复兴与乡土秩序调研报告
厉行节约:抗战时期对浪费现象之改造
——以1940年代初期的华北抗日根据地为考察中心
中国农村计划生育的普及——围绕生殖的
技术与权力
女性与婚姻
论江南乡村女巫的近代境遇
清末《大公报》“兴女学”话语的审视
民国初期女子殉夫现象探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性自杀问题初探
拯救与抵制
——1930年代的杭州废娼与社会反应
多样的妇女节
——以上海的纪念活动为例(1924―193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贫民婚嫁状况初探
从离婚诉讼案看民国时期婚姻观念的演进
新中国成立前夜的妇女角色定位论争
宗教与民间信仰
乡绅与庙产
——以湖北碑刻中所见清代庙产纠纷为中心
晚清州县官对教案的处理及其矛盾心理
——以两湖地区为例
清末北京士人心中的义和团形象
——以义和团焚烧之术为中心
太虚的佛教革新与武汉社会
近代北京的四大门信仰三题
海关报告社会类史料的内容、特点与价值探析
构建“本土化”的中国社会文化史
——第五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