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化与人生:扮靓人生的素养/人生大学讲堂书系人生大学知识讲堂

文化与人生:扮靓人生的素养/人生大学讲堂书系人生大学知识讲堂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 编者:拾月
  • 出版日期: 2016-03-01
  • 商品条码: 978755810744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1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2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拾月主编的《人生大学讲堂书系》是一套青少年励志类图书,旨在让每个人都能读懂人生大学,创造生命的辉煌。
《文化与人生(扮靓人生的素养)》为该书系之一,通过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介绍,告诉青少年要学会勇于担当和积极进取,练就过硬的本领,实现自己的梦想。
目录
第1章  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儒家文化与人生
第一节  非天下以奉一人――民贵君轻
第二节  君子躬践有恒――修身之道
第三节  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处世之法
第四节  变则通,通则久――管理之道
第五节  在其位,谋其政――行事之道
第六节  学而不思则罔――求学的心态
第七节  达人达己,成就自己――通达之道
第2章  从心开始,大彻大悟:释家文化与人生
第一节  梦幻泡影――不要执着于感情
第二节  慈悲即佛――慈悲是一种通达的人生观
第三节  内心即佛――遵从自己的意愿
第四节  惜学好学――抉择人生的命运
第五节  扬人善事――宽恕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第六节  澄心静欲――祛除杂念享受自在人生
第七节  人生如棋――不要有懈怠之心
第3章  道法自然,逍遥无为:道家文化与人生
第一节  处无为之事――巧于变通的管理艺术
第二节  上善若水――温柔敦厚的修身之道
第三节  柔曲进取――曲则全,枉则直
第四节  四两拨千斤――零风险的竞争策略
第五节  适可而止――安身立命有分寸
第4章  浅斟低唱,金戈铁马:古代文化与人生
第一节  书剑从军――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二节  超越生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第三节  清谈雅论――不拘一格的清虚雅致
第四节  读书为业――男儿须读五车书
第五节  追求自由――醉袍袖舞天地窄
第5章  打破传统,推陈出新:优选文化与人生
第一节  物质决定意识――马列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节  廉洁奉公,以正治国――的奉献精神
第6章  兼容并蓄,西学中用:西方文化与人生
第一节  独立是天才的基本特征――独立自主
第二节  人生的精彩在于探险――勇于挑战
第三节  伟大的成功源于勇敢的心态――不惧挫折
第四节  责任感与机遇成正比――担当责任
第五节  控制愤怒的情绪―理性取胜
第7章  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青年文化与人生
第一节  不要让精神“缺钙”――坚持积极信念
第二节  素质和本领是梦想催化剂――练就过硬本领
第三节  做时代的拓路者――勇于开拓进取
第四节  梦想是坚持的结果――肯定自己的梦想
第五节  不做时代的愤青――锤炼高尚人格
第六节  跟上时代的律动――带着目标上路
摘要
    群众利益无小事
    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代,群众一直都是社会的基础。国家的血脉和民族的力量在于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头戏”。
    历朝历代,凡是比较稳固的政权,大体上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根本的地位上。我国历目前十分推崇“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它甚至成为有识之士的一股强劲的思想潮流。
    “战国策?齐策》还专门记载了一则“民贵君轻”的故事:
    齐王派使臣出访赵国,拜会了赵威后。赵威后接过国书,没有马上拆阅,而是向齐国使臣问道:“你们齐国年景好吗?百姓好吗?国王好吗?”
    齐使听了很不高兴,反问道:“我是奉敝国国王之命,前来访问贵国的。你先问年景和百姓,而后问国王,这岂不是先贱后贵,贵贱颠倒吗?”
    赵威后从容地回答说:“不然。如果没有好年景,哪里还有百姓的好日子?如果没有百姓,哪里还有什么国王?所以,我就这样问候了。难道你还要我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吗?”
    孔子推崇“仁”为政治上的主要思想。孟子继承了他的教诲,而且还从中阐发出了“仁心”“仁政”两大理论,比孔子的政治思想完善了许多。他认为,“仁”心就是起源于性善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显然,孟子是秉持“性善论”的,而且还从仁心引申出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准则,恰好可以与人类天赋本身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逐一对应。在孟子看来,“仁”心就是人类所共有的天赋,圣贤只是在后天再度扩大了人类本性的善而已。人人都争相做君子,而不想当小人,就是因为君子能够忍受那些常人所不能忍受的事情。古代的贤王尧、舜都被儒家视为圣人,既然“仁”心相同,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尧舜的境界。
    孟子还将他的“仁”心思想推而广之,贯彻到政治理念之中,认为仁政者应以不忍之心施行“推恩”之政,即从一个小的诸侯国到全天下,人都广施仁爱,恩惠他人。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从这个理念可以看出,孟子的政治思想还是继承于他的先师孔子。
    孟子推行的仁政,主要是围绕“教养”二字展开的。不过,孟子的“养民之论”在先秦还是少见的,而且事无巨细,比孔子的论述更为实际和详细。例如让君主节制用度就有这样的劝告,“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说的就是要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而缓其二”,这意在减轻农民的苛捐杂税。除此之外还有“止争战”“正经界”等策略,还有“与民同乐”的主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即便是孔子,也没有类似的言论。孟子认为,君主如果能够施行“推恩”之术,那就是一种“仁政”的很好了。所以他对那些不能尽养民之责的君主毫不客气,极尽讥讽之能事,因而有了“民为邦本”的论断。
    纵观历史长河,诸侯与江山社稷都是充满变数的,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国之中不能动摇的唯有人民。孟子不仅把人民看作是政治的目的,也把人民看作是政治的主体。“民贵说”振聋发聩,也是战国时代一般思想人士所不敢言的,即使是孔子也未敢明说其意。何况孔子私下里还有过一番“民可使由,不可使知”的论调。尽管孔子也推广其君子行仁、由近及远的理想,也是倾向于将君民视为一体的。不过,至少孟子敢于说出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对立,阐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道理。人民是政治的主体,而国家只是存在的形式而已。
    孟子揭示出君主的职责和文武百官并没有什么不同,君臣同类,如果失职的话理应下台。孟子在评论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时认为,“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的意思十分明确,如果一国之君成了“独夫民贼”,成了暴君,那就可杀而代之,“暴君可杀”由此而来。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