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鲁迅集/中国杂文卷

鲁迅集/中国杂文卷

  • 字数: 8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 作者: 钱玄同
  • 出版日期: 2015-01-01
  • 商品条码: 97875534547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4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钱玄同任《新青年》杂志编辑,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揭幕人之一。钱玄同用白话撰写了大批杂文,对守旧文人和封建遗老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著有《文字学音篇》、《说文部首今读》、《古韵二十八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
《钱玄同集》将其代表作《随感录》、《寸铁十二则》、《告遗老》、《三十年来我们对满清的态度的变迁》、《青年与古书》、《这三天所见写》、《在半农给明启的信的后面》、《回语堂的信》、《关于反对帝国主义》等辑录成册,文字学是钱玄同关注的领域之一,在欣赏他的杂文作品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作者简介
钱玄同,1887-1939,有名思想家、文字音韵学家、语言改革活动家。原名钱夏,字中季,号德潜,又号疑古,浙江湖州人。早年赴日留学,加入同盟会,师从章太炎学习研究国学。后回国任教,并担任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常委,是我国文字改革工作的前驱。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与者,钱玄同曾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提倡文字改革,推动普及世界语。著有《文字学音篇》《重论经今古文学问题》《古韵二十八部音读之假定》《古音无邪纽证》等论文。
目录
随感录
寸铁十二则
我对于耶教的意见
“五四”与“游园”与“放假”
随感录五则
中山先生是“国民之敌”
孔家店里的老伙计
《吴虞先生的来信》的“读后感”
答?生君
恭贺爱新觉罗?溥仪君迁升之喜并祝进步
告“遗老”
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青年与古书
这三天所见
写在半农给启明的信的后面
回语堂的信
关于反抗帝国主义
《甲寅》与《水浒》
赋得国庆
我“很赞成”“甚至很爱”“双十节”这个名词
废话――原经
废话――关于“三一八”
疑古玄同与刘半农抬杠
我对于周豫才君之追忆与略评
摘要
    随感录
    十六
    有人转述一位研究古学的某先生的话道:“外国的新学,是不用研究的;我们中国人,只要研究本国的古学便得了。近来的人都说,‘中国政治不好,社会不好,眼见得国就要亡了,青年学子非研究新学,改革旧污,不足以救亡’;这话是不对的。要知道就是中国给别国灭了,外国人来做中国的皇帝,我们本来不是中国的官吏,就称‘外国大皇帝陛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是到那时候,还该研究我们的古学,不可转旁的念头。”我听了这话,觉得太奇了;便再转述给一个朋友听听。那朋友说:“这又何足奇?你看满清人关的时候,一班读书人依旧高声朗诵他的《四书》、《五经》、八股、试帖。那班人的意见,大概以为国可亡,种可奴,这祖宗传下来的国粹是不可抛弃的。现在这位某先生,也不过是‘率由旧章’,这又何足奇?”我乃恍然大悟。一旦是我要问问一班青年:你们对于某先生的话,究竟以为怎样呢?
    【原栽一九一八年七月十五日《新青年》第五卷**号】
    十七
    有一位留学西洋的某君对我说道:“中国人穿西装,长短、大小、式样、颜色,都是不对的;并且套数很少,甚至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穿这一套的;这种寒酸乞相,竟是有失身份,叫西洋人看见,实在丢脸。”我便问他道:“西洋人的衣服,到底是怎样的讲究呢?”他道:“什么礼节,该穿什么衣服,是一点也不能错的;就是常服,也非做上十来套,常常更换不可;此外如旅行又有旅行的衣服,避暑又有避暑的衣服,这些衣服,是很讲究的,更是一点不能错的。”我又问他道:“西洋也有穷人吗?穷人的衣服也有十来套吗?也有旅行避暑的讲究衣服吗?”他道:“西洋穷人是很多。穷人的衣服,自然是不能很多,不能讲究的了;但是这种穷人,社会上很瞧他不起,当他下等人――工人――看待的。”我听完这话,便向某君身上一看,我暗想,这一定是上等人――绅士――的衣服了。某君到西洋留学了几年,居然学成了上等人――绅士――的气派,怪不得他常要拿手杖打人力车夫,听说一年之中要打断好几根手杖呢!车夫自然是下等人,这用手杖打下等人,想必也是上等人的职务;要是不打,大概也是“有失身份”罢!
    【原载一九一八年七月十五日《新青年》第五卷**号】
    十八
    两三个月以来,北京的戏剧忽然大流行昆曲;听说这位昆曲大家叫做韩世昌。自从他来了,于是有一班人都说,“好了,中国的戏剧进步了,文艺复兴的时期到了。”我说,这真是梦话。中国的旧戏,请问在文学上的价值,能值几个铜子?试拿文章来比戏:二簧西皮好比“八股”;昆曲不过是炼莱博谢罢了,就是进一层说,也不过是“八家”罢了,也不过是《史选》罢了。八股固然该废,难道《东莱博谶、“八家”和《文选》便有代兴的资格吗?吾友某君常说道,“要中国有真戏,非把中国现在的戏馆全数封闭不可。”我说这话真是不错。――有人不懂,问我“这话怎讲?”我说,一点也不难懂。譬如要建设共和政府,自然该推翻君主政府;要建设平民的通俗文学自然该推翻贵族的艰深文学。那么,如其要中国有真戏,这真戏自然是西洋派的戏,决不是那“脸谱”派的戏,要不把那扮不像人的人,说不像话的话全数扫除,尽情推翻,真戏怎能推行呢?如其因为“脸谱”派的戏,其名叫做“戏”,西洋派的戏,其名也叫做“戏”,所以讲求西洋派的戏的人,不可推翻“脸谱”派的戏。那我要请问:假如有人说,“君主政府叫做‘政府’,共和政府也叫做‘政府’,既然其名都叫‘政府’,则组织共和政府的人,便不该推翻君主政府。”这句话通不通?
    【原载一九一八年七月十五日《新青年》第五卷**号】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