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萨哈林岛/俄罗斯精短文学经典译丛

萨哈林岛/俄罗斯精短文学经典译丛

  • 字数: 23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
  • 作者: (俄罗斯)契诃夫
  • 出版日期: 2015-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6806259
  • 版次: 1
  • 页数: 251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萨哈林岛》是一部散文集,主要编选了俄罗斯有名小说家契诃夫以《新时报》记者的身份,途径西伯利亚,远赴萨哈林岛(也即库页岛)旅行考察时的沿途随笔和札记。描写了一路所见的风光和人事,以及人民的苦难生活。叙述客观、冷静,充满责任感和人道精神,抒情写景极富感染力。
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国的重量短篇小说巨匠,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莫泊桑和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其剧作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他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目录
I
阿穆尔河畔尼古拉耶夫斯克城――贝加尔号轮
船――普龙格角和利曼湾入口――萨哈林半岛――拉彼
鲁兹,布劳顿,克鲁森施滕和涅韦尔斯科伊――日本考
察者――焦列海角――鞑靼海岸――德卡斯特里。
II
地理概况――抵达北萨哈林――火灾――码
头――在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在丌先生家用餐――结
识科诺诺维奇――总督光临――宴会和灯会。
III
统计调查――统计调查表内容――我问的与回答我
的――木屋及居住者――流放犯对统计调查的看法。
IV
杜伊卡河――亚历山大罗夫斯克河谷――亚历山大
罗夫斯克的斯洛博德卡――逃犯克拉西维依――亚历山
大罗夫斯克哨所――它的过去――窝棚――萨哈林的巴
黎。
V
亚历山大罗夫斯克流放苦役监狱――集体牢房――
镣铐室――金小手――厕所――秘密赌场一亚历山大
罗夫斯克的苦役――女仆――作坊。
VI
叶戈尔的故事。
VII
灯塔――科尔萨科夫卡村――苏普鲁年科医生的收
藏。气象站――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地区的气候――新米
哈伊洛夫卡――波将金―前刽子手捷尔斯基――红河
谷――布塔科沃。
VIII
阿尔卡伊河――阿尔科沃哨所――阿尔科沃一村、
二村、三村――阿尔卡伊河谷――西岸的村落:姆加奇、
坦吉、霍埃、特拉姆包斯、维阿赫特和万吉――隧道――
电缆房――杜埃――家属宿舍――杜埃监狱――煤
矿――沃耶沃达监狱――镣铐犯。
IX
特姆河――中尉博什尼亚克――波利亚科夫――
上阿尔穆丹――下阿尔穆丹――杰尔宾村――漫步特姆
河――乌斯科沃――茨冈人――漫步原始森林――沃斯
克列先斯基村。
X
雷科夫斯科耶――当地的监狱――加尔金诺――弗拉
斯科耶气象站――帕列沃――米克留科夫――瓦利济和
隆加利――典狱长K先生――安德烈――伊万诺夫村。
XI
规划中的行政区――石器时代――有过自由移民
吗?――吉利亚克人――他们的人数、外貌、体型、食
物、衣着、住房、卫生状况――他们的性格――俄国化
的尝试――奥罗奇人。
XII
我出发去南部――爱笑的女士――西海岸――诲
流――毛卡――克里利翁角――何尼瓦角――科尔萨科
夫斯克哨所――新相识――东北风――南萨哈林的气
候――科尔萨科夫斯克监狱――消防车队。
XIII
波罗一安一托马里-―穆拉维约夫口肖所――头道沟、
二道沟和三道沟――素洛维约夫卡――柳托加――戈雷
角――米楚利卡――落叶松村――霍姆托夫卡――大叶
兰村――弗拉基米洛夫卡一农场或日招牌――普戈沃
耶――神甫窝棚村――白桦树村――十字架村一大小
塔科埃――加尔金诺一弗拉斯科耶――杜布基――奈布
奇――大海。
XIV
塔赖卡――自由移民――他们的霉运――虾夷人,
他们分布的范围、人数、外貌、食物、衣着、住房,他们
的习俗――日本人――库松――科坦――日本领事馆。
XV
苦役犯业主――转成移民流放犯――选择新住
地――旁屋建造业――合伙业主――转成农民――
流放犯出身的农民的迁居――村里的生活――毗邻监
狱――居民的出生地和阶层――乡村政府。
XVI
流放人口的性别――妇女问题――女流放犯和女
性移民――男同居者和女同居者――女自由民。
XVII
流放人口的年龄结构――流放犯的家庭状况――
婚姻――出生率――萨哈林的儿童。
XVIII
流放犯的活计――务农―狩猎――捕鱼――洄
游鱼:大马哈鱼和鲱鱼_监狱捕鱼业――技能。
XIX
流放犯的饮食――囚犯吃什么怎么吃――衣
着――教堂――学校――识字。
XX
自由居民――驻军下层――监管官――知识者阶层。
XXI
流放人口的道德品质――犯罪率――刑侦与审
判――惩罚――树条抽打的体罚与鞭刑――死刑。
XXII
萨哈林的逃犯――逃跑原因――逃犯的出身、类别
及其他。
XXIII
流放人口的患病率与死亡率――医疗机构――亚历
山大罗夫斯克的区医院。
译后记
摘要
    IV
     杜伊卡河――亚历山大罗夫斯克河谷――亚历山大罗夫斯克的斯洛博德卡――逃犯克拉西维依――亚历山大罗夫斯克哨所――它的过去――脔棚――萨哈林的巴黎。
     杜伊卡河,又叫亚历山大罗夫卡,1881年动物学家波利亚科夫考察它时,下游河宽达10俄丈,岸边满是大堆大堆河水冲下来的原木,许多洼地覆盖着年代久远的森林,长着冷杉、落叶松、赤杨和柳树,周围是无法通行的沼泽地。现在这条河却像是狭长的水洼,其宽度、光秃的河岸、缓慢的水流,让人觉得像莫斯科的排水沟。
     只要读一读波利亚科夫描写的亚历山大罗夫斯克河谷,再看看现在的它,哪怕一眼,就能明白,已经耗费了多少繁重的、实打实的苦役劳动来开发这个地方。“从旁边的山峰俯瞰,”波利亚科夫写道,“亚历山大罗夫斯克河谷混沌迷蒙,树林极多……大片的针叶林覆盖了谷底相当的面积。”他描写沼泽、无法通行的泥潭、贫瘠的土地和森林,在那里,“除了落地生根的大树,地面上横七竖八倒着不少或衰老或遭暴风雨摧残的半朽树干,挨着树根的树干之间往往凸着蒙青苔的土坎,坎旁边有坑有沟。”如今,在原始森林、泥潭、沟沟坎坎的土地上建起整座城市,铺设道路,草地、黑麦地、菜园子葱葱绿绿,人们已经在抱怨森林太少了。为此付出了多少劳动,做了多少抗争呵,在水没过腰的泥潭里干活,忍受着严寒、冷雨、乡愁、屈辱、鞭笞,以及想象中浮现的那些恐怖图景。难怪一个萨哈林官员,好心人,每每我们二人去哪里时,都要给我念涅克拉索夫的诗《铁路》。
     从杜伊卡河口右侧汇人_条小河,名叫小亚历山大罗夫斯克。沿河两岸坐落着亚历山大罗夫斯克镇,又叫斯洛博德卡。我提到过它。它地处哨所郊区,已经跟哨所连成一体了,但因它与哨所有些不一样,独立运营,故而应该专门谈。它是最早的村落之_。杜埃苦役机构设立后不久就开始往这里移民了。选中此地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正如米楚利所写的,是由其茂盛的草地、良好的建材林、通航的河道、富饶的土地决定的……“显然,”这位视萨哈林为天堂的狂热分子写道,“不必怀疑移民的成效,但是1862年据此目的派往萨哈林的八个人中,只有四人定居杜伊卡河附近。”然而这四个人能干什么呢?他们用十字镐和铁锹开垦土地,播种,有过春天播种冬小麦的时候,结果是央求被遣回大陆。1869年在斯洛博德卡一地成立了_一个农场,计划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让流放犯的强制劳动从事农业生产能否卓有成效?三年里苦役犯平地建房,疏干沼泽,铺设道路,种植粮食,但一俟期满便没人愿意留在这里,全都向总督申请转回大陆去,因为种粮食一无所获,挣不到钱。他们的申请被批准了。但是,那个叫作农场的,却存续下来。杜埃的苦役犯不断地转为移民流放犯,从俄国来的苦役犯带着家属,得安置他们。萨哈林被命令说成土地富饶,适宜搞农业移民地,而一旦生活不能自然而然地延续下去,便一点一点动用人为手段,强制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到1879年奥古斯丁诺维奇医生来时,斯洛博德卡已经建有28幢房屋。
     现在,斯洛博德卡有15个业主。这里的房屋是薄木板顶,宽敞,有的带好几个房间,附属设施也不错,宅院旁有菜园,每两幢房屋有一个浴室。
     所有登记在册的耕地39俄亩,草场24顷,马23匹,牛羊47头。
     按成分,斯洛博德卡的业主们可谓贵族居民。一个是娶了女移民流放犯的女儿的七等文官,一个是随苦役犯母亲上岛的自由民,7个流放犯出身的农民,4个移民流放犯,只有2个是苦役犯。
     住在这里的22个家庭中,只有4个是不合法的。斯洛博德卡居民的年龄成分也与一般农村比较接近,壮年人也不像在别的村落里那样占绝对多数,而且还有孩子、年轻人、六十五岁甚至七十五岁以上的老人。
     但要怎么解释在斯洛博德卡这种相当良好的状况下,当地这些业主仍声言,“靠种粮食在这里没法活”?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会触及几个在一般情况下有利于安居乐业的原因。譬如,大部分的老住户是1880年前到萨哈林的,已经习惯这里的土地,熟悉了环境。非常重要的一点,有19位妻子随丈夫来萨哈林,几乎所有分到地的人都有了家庭。女人足够多,因为单身男人只有9个,且都有家业。总之斯洛博德卡是幸运的,而且,还能说出一个有利条件,有文化的人比例很高:26个男人和11个女人。
     且不说七等文官,他在萨哈林负责土地丈量。既然有权离开,那些自由民和流放犯出身的农民为什么不去大陆?据说是农业生产的成功把他们留在斯洛博德卡,但这并非全部。须知斯洛博德卡的草场和耕地并非全体业主所有,而只在几个人手里。只有8户有草场和牲畜,种地的12户,反正这里的农业生产不那么上规模,难以保证良好的经济状况。没有任何别的收入,不做手艺活,只几先生一个人,前军官,有个店铺。官方资料也解释不了斯洛博德卡居民为什么富裕,因此,只好有一种猜测――做不正当的生意。以前,在斯洛博德卡大肆私自买卖烧酒。萨哈林严禁贩运倒卖烧酒,这被视为特种走私。烧酒有的装在塔糖形状的铁罐里,有的装在茶炊里,就差没揣进腰里,但大多是就那么装到大桶和普通的容器里,因为小官小吏都买通了,上面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斯洛博德卡,一瓶劣质烧酒要卖6个,甚至10个卢布,北萨哈林所有监狱都从这里搞伏特加。就连官员里那些苦命的酒鬼也不嫌弃它,我认识一个这样的酒鬼,酒瘾上来,为一瓶酒把最后一个子儿都给了囚犯。
     P30-3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