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史记文献学简纲

史记文献学简纲

  • 字数: 218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吴淑玲 编著
  • 出版日期: 2016-04-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5653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1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2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史记文献学简纲》内容有《史记》作为汉代以前历史文献总汇的价值和意义、作者的生命历程与处理文献的态度变化、《史记》的材料收集和整理、《史记》的体例安排、《史记》的亡缺、补续及辨伪、《史记》的史实考订:以出土文献为依据等。
作者简介
吴淑玲,女,河北省保定人。文学博士,博士后。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承担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文选》导读、《史记》研究、诗词格律、杜诗研究、苏辛词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近十年科研丰要关注点是唐代文学,已出版《<杜诗详注>研究》(齐鲁书社)、《仇兆鳌年谱点校注释及整理研究》(花木兰出版社)、《唐诗传播与唐诗发展之关系》(中华书局)等著作,独立主持完成两项国家社科项目,在《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目录
绪论《史记文献学》的学科规范化及研究目标
第一章《史记》作为汉代以前历史文献总汇的价值和意义
一、将口述资料与文字文献结合起来
二、将编年文献与记言文献结合起来
三、将断代资料与中华文明发展史结合起来
第二章作者的生命历程与处理文献的态度变化
一、司马迁的生卒年
(一)生年并行两说
(二)卒年无定论
二、司马迁的史学世家与《史记》的著述
(一)根据《太史公自序》整理的司马迁家谱
(二)司马谈的临终遗言与《史记》的著述
(三)司马迁的真孝和大孝
三、司马迁的家族背景与《史记》的包容性
(一)司马迁家族背景材料的分析
(二)司马迁的家族背景与《史记》内容的包容性
四、《武帝本纪》与《史记》著述的关系
(一)《武帝本纪》与《封禅书》
(二)《武帝本纪》是否司马迁手笔的几种说法
(三)司马迁《武帝本纪》缺失原因之探析
五、李陵事件与《史记》写作倾向的改变
(一)处世心态
(二)审视历史的角度
(三)直接影响了《史记》的选材
(四)直接影响了《史记》的写作风格
第三章《史记》的材料收集和整理
一、《史记》的材料收集
(一)古今典籍
(二)秦代图书律令
(三)汉代档案
(四)实地考察访古问故
(五)亲身闻见
二、《史记》整理文献的基本原则
(一)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二)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拾遗补艺
(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择其言尤雅者
(四)疑则传疑;著其明,疑者阙之
三、《史记》的文献使用方法
(一)编纂
(二)考辨
(三)两存
(四)以训诂代原文
(五)一事分散数篇,全书“互见”
四、《史记》的小说化手法
(一)大胆著录传说之史实
(二)录入遗闻佚事增加情趣
(三)以基本史实为基础夸张或虚构细节
(四)著录神灵怪异增加神话色彩
第四章《史记》的体例安排
一、本纪——天子与时势的主宰者
(一)“天子称本纪”
(二)时事主宰者
二、表——天下大势阶段发展的记录
三、书——著立政之纲
(一)“八书”的性质:通古今典章制度之变
(二)“八书”的作用:实现“通古今之变”之目标
(三)“八书”的写法
四、世家——分封诸侯国的兴衰更替
(一)三十世家的分类
(二)三十世家“通古今之变”的意义
(三)三十世家的特例及其进步意义
五、列传——以具体的人物使《史记》丰富多彩、细致生动
(一)《史记》“列传类”人物传记的选择标准
(二)《史记》研究家对“列传”的解说
(三)列传的类别
(四)“列传”的体例价值、排列特点和传记的独立性
第五章《史记》的亡缺、补续及辨伪
一、《史记》亡缺研究简介
二、《史记》补续情况简介
三、《史记》续补辨伪情况
(一)关于褚少孙续补《史记》
(二)关于冯商续补《史记》
(三)关于其他诸家续补《史记》的辨析
四、《史记》自身的史实辨伪
第六章《史记》的版本和校勘
一、《史记》版本情况概述
二、《史记》早期写本的版本问题
(一)《史记》正副本之关系及其流传的争议
(二)《史记》写本简介
三、《史记》的宋元刻本
四、明清以后的《史记》刻本
第七章《史记》的史实考订:以出土文献为依据
一、以甲骨文为基础的考索
二、以青铜器为基础的考索
三、以简帛文献为基础的考索
四、以新出土纸质文献为基础的考索
……
第八章《史记》注释学研究:以三家注为例
第九章《史记》本土文献的历史演进
第十章域外《史记》研究综述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