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地栖居/中国的掌纹

大地栖居/中国的掌纹

  • 字数: 189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萧春雷
  • 出版日期: 2016-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62428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59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作者关于人地关系的文章,包括族群变迁、生活方式和民间信仰。作者深入观察中国各个族群,内容涉及苗族迁徙、客家诞生、闽南大厝、台南府城等,他们经历了怎样的颠沛流离?他们的族群面貌有何变化?他们以何为荣,又以何为生活之根本?作者层层递进,为我们勾勒出其背后的文化脉络。
作者简介
萧春雷是《中国国家地理》的知名作者,他的文章曾数度登载于《中国国家地理》与《华夏地理》杂志中。还曾为《地图》《炎黄地理》《德国国家地理》《海峡旅游》等杂志撰写文章。 “中国的掌纹系列”收录了萧春雷这十年以来的精华之作。
目录
前言  怀抱星图的大地过客 001 苗族大迁徙 011 客家的诞生 027 走廊上的民族 045 闽南人及其红砖大厝 063 广西的海洋之梦 077 浙中南古村镇的文脉 103 上党之水浊漳河 137 宁夏长城人家 163 宁夏黄河人家 179 神佑台南府城 195 世界围绕着冈仁波齐 227 后记  我的人文地理写作 257
摘要
    自称“蒙”的文山苗族
     去年夏至,细雨蒙蒙,我来到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说明一下,北回归线正好穿过文山州政府所在的文山县城,那一天的太阳应该直射头顶。不过下雨自然更好,整个春天,全国都在为西南百年不遇的大旱揪心,文山州也是重旱区。
     西南是中国降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出现大旱,实在匪夷所思。来到滇东南文山,我才能够理解。高原之上,群山起伏,但并不高大,许多山头缺乏树林,平缓的坡地开垦成了旱田。最奇怪的是,不少平坦的盆地竟然也是一片片红壤旱地,种着玉米和陆稻,水田很稀罕。苗族是明初开始移民文山的,平坝早有主人,只好在山上建寨,土地更是贫瘠,当地民谚说:“汉族住街头,壮族住水头,苗族住山头。”
     中国的苗族,从语言的角度,可分为湘西方言(东部方言)、黔东方言(中部方言)和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三大支系。苗族在湘西居住最久,在黔东人数最多,入滇最迟。云南104万苗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滇东南的文山(42万)、红河(27万)自治州和滇东北的昭通市(16万)。我对文山苗族特别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文山州南与越南接壤,是苗族迁徙境外的关键地区。
     文山苗族来自黔西,属苗语西部方言,与其他苗区颇有差异。湘西苗族自称“果雄”(Krohsiong),黔东苗族自称“模”(Hmo),文山苗族自称“蒙”或“赫蒙”(Hmongb)。文山苗各支系自称,前面都要加个“蒙”,例如蒙颛、蒙诗、蒙逗、蒙邶、蒙巴、蒙叟、蒙沙等。在他们看来,所谓“苗”,包括白苗、花苗、青苗、红苗等,均系他称,他们自己并不认同。
     “认同他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族人很忌讳别人说他是苗人。我们这里一直认同自己是‘蒙’。”文山苗学研究会会长王万荣先生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文山苗族认为自己与黔东苗族不是同一支,语言不能沟通,信仰也不大相同。我们崇拜蚩尤,他们崇拜姜央,有人说姜央是炎帝。清代黔东南苗族大起义,我们西部方言区就没有响应。”
     “咦,他们也信蚩尤呀。我在黔东南就听他们说是蚩尤的后代。”我感到惊讶。
     “苗族三大支系差别很大。蚩尤传说最丰富的是西部方言区,我们一年一度的踩花山,内容上看就是祭祀蚩尤。中部方言区没有关于蚩尤的文献资料,东部方言区没有蚩尤传说。现在相互影响,搞乱了。又如盘瓠信仰,只有东部方言区有,西部方言区和中部方言区都没有。在乐器方面,黔东南苗族有铜鼓,我们西部方言区不用铜鼓,倒是壮族用铜鼓。芦笙是最典型的苗族乐器,但是湘西苗没有芦笙,黔东苗的芦笙用于娱乐和喜庆,而我们的芦笙用于丧葬和祭祀,90%的芦笙曲调是哀调,办丧事时,早饭、中饭、晚饭都要吹不同的曲调给死者听……”
     我糊涂了,问道:“我读过一些资料,说云南苗族是自湘入黔,由黔入滇。难道文山苗族没有在黔东南和湘西待过?信仰差异怎么这么大?”
     “根据调查,富宁那边有两干左右的红苗,是从湘西迁来的。至于黔东南的苗族,没有迁到我们这里的。”
     “那么,你认为文山苗族是怎么从黄河下游来到滇东南的?”
     “大概情形是这样。蚩尤战败后,有一支苗族先民沿黄河往上走,走到河南、山西、陕西交界处,也就是三门峡一带,就往南迁移,经过南阳盆地、湖北,再到重庆地区的巴国,经过黔西来到滇东南。文山苗族受川音影响较大,有一支还自称‘蒙巴’,都说明他们来自川黔滇结合部。”
     按照王万荣先生的观点,文山苗族的祖先没有经过湖南,而是另走了一条跨越黄河和长江的迁徙道路,抵达中国的西南边境。当经历了两次大迁徙的苗族止步于湘西,经历了三次大迁徙的苗族止步于黔东,这支走得最远的西部方言支系,却开始了苗族目前第四次和第五次大迁徙,把苗族的区域拓展到国境之外。
     跨境和跨洋迁徙:见到湄公河是地狱
     苗族漂泊既久,悲惨地发现,自己是所有地方的迟到者。平坝与河畔早已住满了其他民族,只有高峻的蛮荒山林尚足容身。所以他们每到一地,就往山顶钻,第一件事就是砍树烧荒,清理出一片田地种玉米、土豆、番薯、高粱等耐旱作物。同一块地种过几轮庄稼,地力耗尽,就必须另辟新地,或者迁移到另一个地区。
     P18-2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