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中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中"先验演绎"结构研究

  • 字数: 298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董滨宇 著
  • 出版日期: 2016-05-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5620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1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自从康德在1787年出版了第2版《纯粹理性批判》,其中的“先验演绎”部分就因为其复杂的论证结构以及所包含的诸多重要概念而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论。就其结构而言,董滨宇编著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2版>中先验演绎结构研究》主要根据有名康德哲学研究专家亨利希所提出的“一个证明、两个步骤”的观点展开讨论,同时重点兼及另一位学者阿利森的相关意见。基于这两种主要立场,在分析其各自得失之后,本书指出,亨利希与阿利森的理解虽然存在分歧,但是,各自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要真正地发现这些合理性并进而调和二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我们暂时抛弃被普遍接受的“一个证明、两个步骤”的观点。以“概念一直观的关系”为线索,本书提出了更为细致的“一个证明、三个步骤”的主张。正是凭借这一视角,围绕“先验演绎”的结构以及其中诸多概念所产生的分歧与质疑,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消解与澄清。
作者简介
董滨宇,男,研究方向为德国古典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现任职于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在《复旦学报》、《同济大学学报》以及《江苏社会科学》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办研究项目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先验演绎与《纯粹理性批判》
第一节先验观念论的主旨
第二节先验演绎的位置与作用
第三节康德为什么重写“先验演绎”?
一、基本差别:两种论证结构
二、先验统觉、先验想象力与先验对象
三、差别与一致:两版演绎的整体意义
第二章对先验演绎中关键概念的批评
第一节主观性演绎的批评
一、豪威尔的批评
二、克利弗的批评
三、盖耶尔的批评
第二节客观性演绎的批评
一、豪威尔的批评
二、克利弗的批评
三、盖耶尔的批评
第三章结构的分歧
第一节亨利希的“一个证明、两个步骤”
第二节阿利森的修正与质疑
一、阿利森的修正
二、阿利森的质疑
三、补充性说明与问题
第三节其他相关阐释
第四章先验演绎结构的阐释
第一节线索的发现
第二节第一步骤:先验统觉及其客观有效性(第15-19节)
一、判断行为与直观杂多(第10、13、14节)
二、先验统觉(第15、16节)
三、先验对象(第17节)
四、判断的客观有效性(第18、19节)
第三节第二步骤:范畴与感性直观(第20-23节)
第四节第三步骤:先验想象力与形式直观(第24-26节)
一、先验想象力(第24、25节)
二、形式直观/图示(第26节)
第五章结构的归纳
第六章“先验演绎”中的其他问题
第一节“直观”概念辨析
一、“直观”的基本定义及其问题
二、作为认识活动的直观:意向性
三、作为意向性行为的结果:形式直观
第二节“先验对象”概念辨析
一、积极意义上的“先验对象”
二、消极意义上的“先验对象”
三、“先验对象”与“先验观念论”
第三节康德与贝克莱主义
一、康德是贝克莱主义者么?
二、根本分歧:经验与“幻相”
三、“物自身”问题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