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传承与新变

传承与新变

  • 字数: 323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陈庚 著
  • 出版日期: 2016-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616404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8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民国以降,北京戏剧在城市近代化的激荡变革中承袭着传统并吸纳着新质,形成了初步发展的戏剧市场体系。本书试图通过对1912—1937年间戏剧市场的剖析,还原戏剧市场在行业结构、基本业态、运行机制、竞争态势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基本面貌,并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视角下判定其发展阶段及其转型特征。北京戏剧市场的发展变迁,体现了近代化进程中城市戏剧发展的普遍性历史境遇和转型特点,也彰显出北京从帝都向地方性城市转进过程中的独特发展脉络和文化意蕴。
作者简介
陈庚(1982-),四川泸州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戏剧市场、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省部级委托项目20多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多篇。
目录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一)新中国成立前关于民国北京戏剧的研究
(二)新中国成立后对民国北京戏剧的探讨
(三)关于民国北京戏剧研究的评析
三研究内容和结构
四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第一章北京戏剧市场发展概况
一北京戏剧市场的历史流变
二1912—1937年间北京戏剧市场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由帝都、国都到地方城市的政治性变迁
(二)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与传统手工业并进的经济体系
(三)近代民主思潮传播与文艺论争中的文化环境
(四)近代报刊繁盛兴替下的大众传媒环境
第二章北京戏剧业的市场构成
一戏班
(一)戏班的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
(二)特殊性的戏班组织:科班与票房
二剧场
(一)民国北京剧场的基本概况
(二)剧场外部形制结构的变迁
(三)剧场内在组织结构体制的建构
三观众
(一)观众的群体结构与阶层等级
(二)观众群体的消费行为特征
四行业组织
(一)梨园公会
(二)剧场公会
(三)其他行业组织
第三章戏剧市场的演出业态
一营业戏及其演出业态
二堂会戏及其演出业态
(一)堂会戏及其特征
(二)堂会戏演出的基本业态
三义务戏及其演出业态
(一)义务戏及其特征
(二)举办程序及其盈利水平
(三)义务戏的类型及其演出业态
第四章戏剧市场的运营机制
一戏班与戏园的经营运作
(一)戏班与戏园的合作机制:由“轮转制”、“固定制”到“自由合同制”
(二)戏园售票机制的建立
(三)戏剧市场中的副业经营
二戏班、戏园的经济收入与分配
(一)戏班的收支与分配
(二)戏园的收支与分配
(三)戏班与戏园之间的分配机制
三戏剧市场与大众传媒的合谋
(一)传统戏单广告方式的延承与变迁
(二)大众传媒的“硬广告”表达
(三)大众传媒的“软广告”传布
第五章戏剧市场的竞争与业态变迁
一民国时期北京戏剧市场的竞争态势
(一)电影等新兴娱乐对戏剧市场的冲击
(二)戏剧市场的竞争形态
二激烈竞争中的戏剧业变迁
(一)名角挑班制的形成与烂熟
(二)严整型戏班结构向松散型戏班结构的演变
(三)艺人间的等级分化与收入的悬殊化
(四)戏价的变迁及其影响
(五)戏剧交流互动的加强与传播流布的拓展
第六章政府对戏剧市场的管制
一政府官方机构对戏剧市场的管理与控制
(一)1912—1927年间北京政府对戏剧管理的尝试与探索
(二)1928—1937年间北平市政府对戏剧市场管理的推进
二戏曲审查委员会对戏剧市场的审查管理
(一)戏曲审查的类型、范畴与程序
(二)剧本审查及其处理方式
三戏剧市场的税收管理及其历史特征
(一)民国北京戏剧税捐的变迁与演替
(二)北京戏剧业的税制特点与管理特征
第七章余论:近代化进程中北京戏剧市场的发展阶段及其转型特征
一共时性观察:国外主要戏剧市场发展形态
二比较性审视:北京戏剧市场的发展阶段
三历时性变迁:近代北京戏剧市场的转型特征
参考文献
一史志、档案资料
二报刊资料
三著作类
四论文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