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客户参与新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

客户参与新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

  • 字数: 228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戴智华,曾赛星 著
  • 出版日期: 2016-05-01
  • 商品条码: 978730243146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99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其在新竞争环境中制胜的关键。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增强吸收能力以提升其创新能力,进而进一步改善其技术创新绩效。企业开发新产品尽管失败率非常高,但新产品开发和创新日益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而作为企业外部最重要创新源——客户参与到新产品开发中对企业至关重要。 为此,一些企业为加速新产品研发速度、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而积极采取客户参与策略。近年来,我国已有企业在技术创新尤其是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尝试客户参与模式,但是多数企业并没有很好应用客户参与模式来开发新产品,而是大量采用简单模仿创新的模式来开发新产品或改进产品。我国企业是否应顺应全球企业的产品创新活动转变的趋势,通过吸收并有效利用外部资源来提升自身的吸收能力,从而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企业应如何通过新产品开发并以技术创新推动来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在新产品开发中又如何拉动客户的需求,吸纳客户参与以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本书试图从中国企业面临的这些实际问题入手展开研究工作。 具体研究工作从以下四个层次展开,主要内容与结论如下。 (1)新产品开发中客户参与等变量的测度研究。鉴于客户参与等测量变量文献较缺乏的实际困境,本研究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来确定中国管理情境下企业新产品开发中客户参与等变量的测度、企业自有吸收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测度,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变量的划分与测度有效。 (2)“客户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企业吸收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主效应研究。在客户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创意前端阶段(Ⅰ)、设计开发阶段(Ⅱ)、产品测试与商业化阶段(Ⅲ)以及全阶段(Total)上,形成了“客户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企业吸收能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模型。通过475家企业的样本调查数据,进行了主效应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客户参与新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模式下,客户与企业的人际互动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均产生显著正向的影响作用;在客户参与的最初阶段,客户的信息提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产生显著正向的影响作用,随着客户参与阶段数的递增,客户的信息提供仅影响技术创新绩效中的产品维度或过程维度;客户参与新产品的共同开发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没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客户对参与工作的认知也在客户参与的最初和最末阶段分别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的过程维度和产品维度产生影响;企业自有吸收能力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均产生显著正向的影响作用。 (3)在企业自有吸收能力调节作用下,“客户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机制研究。通过475家企业的样本调查数据,在克服多重共线性、序列相关以及异方差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了在企业自有吸收能力调节效应以及“客户参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重点分析了客户参与新产品开发的三个不同阶段以及全阶段上,企业自有吸收能力如何调节客户参与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客户参与的共同开发维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虽然主效应不显著,但随着阶段数递增,受企业自有吸收能力(知识获取、知识消化转化能力)的调节效应逐步增强,放大了影响,从而对过程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形成了客户参与的“共同开发”模式;随着阶段数递增,到客户参与的最末阶段或者全阶段(Total)来看:客户参与新产品开发的信息提供对产品创新绩效影响主效应正向显著,通过吸收能力的(知识消化转化能力、知识利用能力)的正向显著调节,影响更加明显,形成了客户参与的“信息提供”模式;客户与企业的人际互动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虽然主效应显著,但不受企业吸收能力的调节。 (4)结合实证研究中客户参与形成的模式与机制,与中国管理情境下的企业实践相结合,甄别、选择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实践中客户参与的有效模式,研究最后提出了企业相应的实践意义。 本书通过对客户参与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的关系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理论进行了延伸和拓展,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建了面向新产品开发的客户参与模式与测度方法。 (2) 系统刻画了客户参与在新产品开发不同阶段的表现。 (3) 揭示了面向新产品开发的客户参与在各阶段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并发现了企业自有吸收能力在各阶段上具有相继交替的调节效应。
内容简介
近年来,我国已有企业在技术创新尤其是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尝试客户参与模式,但是多数企业并没有很好应用客户参与模式来开发新产品,而是大量采用简单模仿创新的模式来开发新产品或改进产品。本研究试图从中国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入手,从技术创新与研发管理的视角,研究客户参与到新产品开发中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本书可供从事技术创新管理,研发管理的学者或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戴智华,上海交通大学管理与科学工程专业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委会专委,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会员,近年来。发表CSSCI论文10余篇,主持课题8项。研究成果被教育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科委等部门实际应用采纳。

曾赛星,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创新与战略系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持完成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等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项目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目录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问题的提出 113研究意义 12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研究内容 122研究方法 123技术路线 13研究内容安排 14研究主要创新点 15本章小结 第2章理论基础 21企业资源理论及其发展 211企业资源的概念与发展 212企业资源经典理论及其发展 22知识资源与信息资源理论 221知识与信息的概念 222企业知识资源理论 223企业信息资源理论 23本章小结 第3章文献综述 31技术创新绩效 311技术创新绩效相关理论及定义 312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的因素 313技术创新绩效维度与测量 32客户参与 321客户参与定义与类型 322客户参与阶段与动因 323客户参与前因变量与意义 324客户参与维度与测量 33吸收能力 331吸收能力定义 332影响吸收能力的因素 333吸收能力维度与测量 34现有研究评述 35本章小结 第4章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41客户参与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411工作认知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412信息提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413共同开发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414人际互动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42企业自有吸收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 421知识获取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 422知识消化转化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 423知识利用能力与技术创新绩效关系 43企业自有吸收能力对客户参与和技术创新绩效间调节关系 431知识获取能力对客户参与和技术创新绩效间调节关系 432知识消化转化能力对客户参与和技术创新绩效间调节关系 433知识利用能力对客户参与和技术创新绩效间调节关系 44本章小结 第5章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51问卷设计 52变量测量 521被解释变量 522解释变量 523调节变量 524控制变量 53预调查 531小样本测试方法 532小样本数据信度分析 533小样本数据探索性因子分析 54本章小结 第6章客户参与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实证研究 61数据收集 611样本对象选择 612样本容量确定 613样本数据收集 614分析方法 62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621样本特征描述 622样本数据描述 63验证性因子分析 631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指标 632效度的测量指标 633各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64多元回归分析 64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642多元回归模型构建 643回归结果分析 644假设检验结论 65本章小结 第7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71主要研究结论 72研究的创新点与实践意义 721研究的创新点 722研究的实践意义 723研究不足与局限 724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各变量主要符号含义 附录B访谈提纲 附录C企业专家访谈对问卷的修改建议 附录D调查问卷 附录E大样本数据描述性统计量和正态分布性表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