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感觉·主题·意识

感觉·主题·意识

  • 字数: 18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作者: 鲁京明 著
  • 出版日期: 2016-05-01
  • 商品条码: 978751304161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3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让-皮埃尔·里夏尔是20世纪以来法国很伟大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批评生涯中,主题批评一直是他坚持的批评方法。作为20世纪文学批评中的一种重要方法,主题批评被广泛地应用于小说和诗歌研究,里夏尔则是主题批评的集大成者。
然而我国学界对里夏尔这位法国批评家并不十分了解,迄今为止尚没有关于里夏尔及其主题批评的专题研究成果,这方面的参考文献也很缺乏,因此,笔者鲁京明力求通过细读法语原著将里夏尔主题批评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脉络较为清晰地揭示出来。
鲁京明著的《感觉主题意识——里夏尔主题批评探索》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什么是主题批评,里夏尔的主题批评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及其特点是什么。其哲学基础和理论资源是什么,什么是里夏尔批评的本质。
笔者认为,里夏尔的主题批评本质上是一种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洋溢着生命气息,重视感觉、体验和同情,洞察作家创作意识的深度批评,同时是一种二度创作。研究表明,里夏尔主题批评是建立在现象学基础上的,在很初的阅读中,批评家努力抛弃一切成见,去感受另一个主体之所感,他与所批评的作品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批评和被批评的关系,而是批评家和作家之间的心灵沟通。他的批评充满了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方法论而言,他坚持一种方法,却不固守一种方法,他是既有着独立立场、不以预设的理论为先导的批评家,又善于主动汲取各家之长的批评家,开放、包容和进取使他成为独具特色的批评家。在当代的中国文学批评中充斥着来自西方的理论话语,批评家们较多地依赖西方理论,缺乏独立自由探索的勇气。笔者认为,将里夏尔批评引入中国的文学批评语境中将有助于引发更多富有深度、具有独特视角的创造性批评,使批评之美得以彰显。
作者简介
鲁京明,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法语专业,留校任教,已从事法语教学30年,曾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到法国巴黎八语言科学系、鲁昂大学语言科学系、巴黎八法文学系研修,获得法国DEA文凭,2009年晋升教授,2014年在厦门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学术专长为法国文学与批评、外语教学研究和跨文化研究。在靠前核心刊物发表多篇文学和外语教学研究论文,出版译著4部。
目录
导论
一、里夏尔在法国文学界的地位和声望
二、研究里夏尔的必要性
三、里夏尔研究在国内外的现状
四、研究的难点
五、研究的内容
第一章里夏尔对作家作品的整体研究(20世纪50~60年代的批评实践)
第一节对作品中作家深层意识的建构(对司汤达作品中主题网络的建构)
第二节对司汤达作品中认识与温情这一恒常主题的把握
一、认识与温情的表现形式
二、认识与温情的相互过渡
三、矛盾的对立统一
第三节从人物的形态创造到深层意识的探索(对福楼拜存在深处之困扰的揭示1
一、食欲――欲望在肉体上的转移
二、贪食的后果
第四节对诗人深层意识的探索(对现代诗的批评)
第五节里夏尔早期批评的特征
一、从感觉出发
二、从形象追溯到意识
三、一元论特征
小结
第二章20世纪60年代里夏尔对主题批评理论的建构
第一节里夏尔的批评原则
第二节里夏尔对主题的定义
第三节主题的物质性
第四节确定主题的方法
第五节作品的意义与存在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风景
小结
第三章20世纪70一80年代:从整体阅读到微观阅读
第一节何谓微观阅读
第二节微观阅读的特点
第三节微观阅读与整体阅读的关系
第四章20世纪90年代后的批评
第一节从物出发
第二节里夏尔的批评观
第三节批评家的创作之维
小结
第五章里夏尔的主题批评与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辨析
第一节比较文学中的“主题”(th色me)和“母题”(motif)概念
第二节主题学中“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第三节主题批评中的主题概念
第四节主题的表现方式
第六章主题批评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资源
第一节哲学基础
一、生命哲学
二、现象学哲学
三、现象学美学
第二节主题批评的方法论资源
一、巴什拉尔的物质想象论
二、主题批评对浪漫主义的继承
三、普鲁斯特思想的影响
小结
第七章里夏尔主题批评与结构主义批评的互动
第一节里夏尔主题批评与结构主义的交集点
第二节里夏尔对结构主义理论的借鉴
第三节两种批评话语特征
第四节对待理论的态度
第八章主题批评与精神分析的互动
第一节主题批评与精神分析的结合
第二节主题批评与精神分析结合的基础
第三节里夏尔对精神分析的创造性吸纳
第九章里夏尔式批评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借鉴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