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寻找平山团

寻找平山团

  • 字数: 55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 作者: 程雪莉
  • 出版日期: 2015-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6381987
  • 版次: 1
  • 页数: 512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寻找平山团》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作者程雪莉历时五年,行程一万多公里,走访一百多名平山团老战士及知情者,真实描述了在民族危亡时刻,平山儿女前仆后继,为了民族独立和全国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早在大革命时期,一批忠诚的共产党人在这里播火耕耘,打下红色根基。1 937年成立的平山团,由平山农家子弟组成,整编后为八路军第120师359旅718团。他们转战晋察冀,令曰寇闻风丧胆,被聂荣臻元帅嘉奖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垦荒南泥湾,创造了“陕北的好江南”,是“模范中的模范”;南征北返,历尽干难万险,创造了“第二次长征”;解放战争中,保卫延安,三战三捷,鏖战大两北;最后进军新疆,屯垦在祖国的两部边陲。
作者在平山团的故乡进行了大量采访。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平山人民英勇不屈,涌现出大批英雄群体和模范人物:铁军五团、回舍大枪班、戎冠秀、韩增丰、韩怀智、曹火星、王二小等。八年抗战,这个仅有25万人口的山区县,就有七万人参军参战,亦有一万四千多无辜同胞惨遭杀害。平山人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谱写了民族抗争的壮丽诗篇。
解放战争后期,毛主席、党中央选址平山西柏坡,作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谋划建立新中国。赶考,从这里出发;我们的寻找也从这里开始……
作者简介
程雪莉笔名程门立雪,河北灵寿人。鲁迅文学院第24届报告文学高研班学员,河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现就职于石家庄市文联,任石家庄市作协副主席,《太行文学》副主编,河北省散文艺委会副主任。著有《立雪散文》《大文化对话》《梦想家园――河北省新农村走笔》《故国中山》等。曾两次荣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及第12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第4届全国冰心散文奖,作品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个一百”原创精品出版工程。
目录
前 言
让自己惊诧
第一章 寻找“大共产党”
青袍上绽开的血花
为艾艾“争气”
“白毛女”飞出花轿
姜占春的寻找
枪响,八百里太行震荡
“108支队”
“北方兴国”的期待
第二章 抗战“沸点”洪子店
平山团聚师洪子店
南沟的出发
打响了平山抗战第一枪
农会给力抗战
坚如铁磐的起点
辛庄作证
战将韩怀智
第三章 鏖兵晋西北
上社的大年初一
娘,给俺捎一双新鞋
铁军的锻造
白求恩在平山团创战史奇迹
永记“西来华佗”
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的关注
第四章 血色家园
将军在家园落泪了
美穗子的平山故事
贺龙佳话
“麻雀战”
八百新兵赴延安
萧锋日记里的两烈士
晋察冀的“孔雀东南飞”
韩增丰传奇
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
谁是平山团家属?
英雄妻子
“81个不知道”和“孝帽军”
第五章 我们在太行山上
铁血剧社:文艺“平山团”
曹火星:为平山团谱写《上战场》
平山三齐:信任的平山人
沙飞:把灵魂留住
雷烨:寻找回来的英雄
邓拓、丁一岚:人间长此记深情
王二小:秋风里飘荡的歌声
杨展:太行深处,那一簇黄花
第六章 南泥湾的故事
米脂佳话
和朱总司令一起披荆斩棘
王震光脚抡起大镢头
生产忙坏了陈团长
争当“贺龙投弹手”
诗情画意南泥湾
一座日本木屋
从平山到延安
第七章 传奇的南征北返
风萧萧,机场泪别
踏上“冰桥”过黄河
激战大田畈
平江城的惊喜
痛失陈宗尧
血染的征程
中原突围的“神兵”
写给习仲勋的9封信
决不掉队
延安的泪水
第八章 万里征人魂归还
我们又要奔驰了
保卫延安 三战三捷
高歌进新疆
扶眉悲歌
书信存世 魂归故里
毁家纾难 坚守忠诚
宁可枝头抱香死
附  录
沿着精神的足迹前行
拥着战争的悲凉而活
――寻访九旬高龄平山团老战士随感
结 语
历史需要清晰的寻找
参考书目
摘要
    午后的冬阳渐渐拉长了一个“神秘”的身影,深蓝衣衫上涂抹了淡淡金色。过了平山县城,杜家庄南沟近了,他很渴望见到家中的老娘,但脚步还是走向了洪子店。
     此刻是1934年年底。回乡的人叫栗再温,家里人依然叫他栗志周。他是娘常常念叨的老四,是侄子们最喜欢的四叔。这个十年前从洪子店高小走出的学子,历经坎坷,今已成为这片土地上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抬眼望莽苍太行群山,十年历程伴暮云飞逝,在他脑幕上一一转换着画幅:
     1924年,北平大同中学,一个来自太行深山的少年双目饥渴地啜饮皇城新鲜,《新青年》《晨报》皆跳跃着理想与梦想的文字:“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这些文字如雨点溅落暄腾的土地,激荡着少年澎湃的心。
     从德国摩泽尔河畔特里尔小镇里成长的马克思,挥舞着红色的共产主义旗帜,已经覆盖了跨越亚欧大陆的世界优选的国家,那新奇而炙热的火焰正在古老中国大地蔓延,年轻老师微笑的嘴角里不时落下有分量的名字――、陈独秀……几乎就在身边的革命导师更让栗再温无限景仰……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怒火燃烧到北平。栗再温加入街头激昂前行的游行洪流,队伍的前列,栗再温看到了一个身着青衫、目戴眼镜的身影。青衫罩住泰然与从容、执著与稳健,镜片反射激情与关爱、宽厚与质朴。栗再温当时还不懂得,正是这样的人行走在中国历史的前沿,把目光投向世界,撑起新时代的精神大厦。他的心被浸染着被打动着……1926年3月12日,两艘日本军舰突然炮击天津大沽口,蛮横地要求国民军撤防,炸死炸伤官兵多人。3月18日,和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发动北平10万群众举行示威大会,军警向手无寸铁的请愿代表枪击刀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屠杀开始时,和儿子李葆华走在队伍的前面,头部负伤,鲜血沿发梢滴落在棉袍上,他的双手也在流血,但他没有丝毫在意。栗再温从他的身边走过,鲜红的血花和坚毅的目光一起映射到他的眸中,他咬紧嘴唇,一种浩气在少年的心田暗暗升腾。之后,反动军阀开始了对的追捕。1927年4月28日,受尽酷刑的留下了身着青袍的遗照,平静地走上了绞刑架。
     栗再温是在课堂上得知被害的消息,那一刻他愤怒了!为了我们的理想社会,要斗争,要革命,要报考黄埔军校!热血在心底暗暗喷涌……多年后,栗再温和李葆华在晋察冀根据地一起并肩战斗,每每与李葆华相望时,栗再温总是回忆那悲歌慷慨的一幕。
     青袍上绽开的血花,如蒲公英撑开的伞羽,把种子落在年轻知识分子湿润的心房,早已结果。
     “试看将来的寰球,必是赤旗世界!”种植了坚定的信仰大树。他就义后不到一个月,栗再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次年暑期,他在中学老师范仁的介绍下入中法大学(即孔德学院,北大名人子弟,如李葆华、陈香梅、钱三强、吴祖光等多入孔德)学习。他这个穷山沟来的学生忠厚朴实,好学上进,很快他担任了中法大学党支部书记,兼管北平市委青年工作。从此,写标语、发传单,办工人夜校,声援南方苏区的土地革命,纪念南昌起义的示威游行等等,北平的学生和党组织里活跃着栗再温的身影,精干、朴实,温和、坚定。当然,追捕也时刻伴随着他,大学没有读完被迫转入地下工作。1930年夏季,栗再温担任了中共北平市委秘书长。
     此后,他先后担任过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中共山西特委书记。在山西搞“左联”,建立“山西文化总同盟”,又去大同搞工人运动,声势浩大地发动群众宣传南方、朱德领导的工农红军反“围剿”斗争。因被阎锡山政府追捕,1934年1月20日,他被迫重回北平工作,在汽车上遇到了叛徒,被捕入狱……
     这里就有了栗再温今日归乡先去洪子店的原因:要去看望搭救他的李彦林的家人,这是乡情,更是感恩。李彦林是洪子店人,一直在北平国民党政府工作,是国民党“左派”。栗再温被捕后,北平地下党组织找到李彦林,给其200块大洋。经李彦林多方周旋,四处活动,终于把栗再温保释出狱。要感谢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乡亲啊!他保出的将是为家乡挣得更大荣誉和作出更大贡献的志士。遗憾的是,此事让李彦林无法在北平立足,只身南下谋生去了。
     之大义,凛然写汗青,李彦林之乡谊,舍己救人暖心间。
     栗再温默默地从李彦林家出来,他加紧脚步,奔东寺而去。
     东寺建在洪子店镇子东侧山坡,称延寿寺。他是去找寺前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校长李荣章。李校长是栗再温的班主任,南开大学毕业后回乡执教,思想进步。此时的李荣章校长还无法预测,这座东寺二高将熏陶出平山革命目前赫赫有名的人物:栗再温、于光汉(李怀珠)、王昭、焦林义、王雨时、栗政清、韩增丰、韩怀智、齐一丁……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