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老舍画传

老舍画传

  • 字数: 24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王红英//何婷
  • 出版日期: 2015-05-01
  • 商品条码: 9787210068129
  • 版次: 1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王红英、何婷编写的《老舍画传》是《文化的记忆》丛书之一。
从胡同走出来的穷孩子老舍,他一生的眷恋都留在了生他养他的北京。他用他的一支笔,抒发他的爱恨,留下无数佳作。他是当之无愧的“人民艺术家”。
本画传提炼了老舍纪念馆多年积累的资料之精华,以图导文,以文述图,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老舍文采辉煌的一生呈现在您的眼前。
作者简介
王红英,老舍纪念馆副馆长。多年来一直从事老舍及其作品研究,组织开展了大量深受群众喜爱的京味文化活动,曾编写过《走进老舍的世界》等固定展览和临时展览的展陈大纲,合著的《带你走进博物馆系列之老舍纪念馆》一书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目录
1 苦寒童年
正红旗下
小羊圈胡同
“我的母亲”
宗月大师
北京师范学校
2 糊口四方
初掌教鞭
“二十三,罗成关”
东方学院
初登文坛
回国执教
3 成家立业
初恋
妻子儿女
第二故乡
“写家”生涯
4 八方风雨
千里抗战
以笔为枪
梦回小羊圈
5 赴美讲学
美国之行
文化传播
6 人民艺术家
重归故土
安家乐业
人民艺术家
太平湖水
老舍创作年表简编
后记
摘要
    这个人姓刘,字寿绵,也是正红旗人,但家境十分豪富。他的父辈当过粤海道道台,那是很肥的官差。刘家在当时称得上是北京的世家望族,住宅位于西直门大街东段,后花园极大极美。据说,如果把他家的房屋排列起来,可以占据半条西直门大街。小庆春的祖辈曾经服侍过刘寿绵的祖辈,而且立过功.因此两家还有点来往。刘寿绵出身富裕,却并不在意钱财,一心向佛行善,附近的人都喊他“刘善人”。小庆春刚出生时,刘寿绵还曾来看过他。
    这天,这位刘大叔突然来到老舍家。他穿戴豪华,嗓音响亮,极有气势,惊动了整个小羊圈胡同,而且给居民们留下了三天也说不完的话题。他管小庆春的母亲叫大姐,一进门,就指着小庆春说:“大姐。孩子几岁了?上学了没有?”母亲为难地支吾了几句,刘寿绵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原来刘寿绵自己有一子三女,大女儿和小庆春同岁,因为自己孩子该上学了,也就想起了小庆春。他告诉舒马氏,小庆春聪明伶俐,将来一定很有出息,母亲听了十分高兴。小庆春听说自己能去上学,更是高兴得不得了。第二天,刘大叔拉着“像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小庆春,送他进了一家私塾,从此小庆春走上了一条接近不同的人生道路。
    这家私塾名叫北京私立慈幼学校,位于新街口正觉寺胡同,设在一所道观里,是靠捐款维持的。刘寿绵就曾给这所私塾捐过款。小庆春去的时候,这里共有三十来个学生。天资聪颖的小庆春在这里学习的几年间,各科成绩都是优等,作文尤其出色。后来,他由私塾转入公立学校的时候,刘寿绵又帮了不。小庆春对这位刘大叔,充满了感激之情,并时常到刘大叔家中拜访。
    刘寿绵的宅子让小庆春大开眼界,两个大院子,而且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每逢小庆春上门,刘寿绵一定会招呼他吃饭,或给他一些从没有见过的点心。刘大叔是阔大爷,但他并不以富傲人,也绝不以小庆春是一个苦孩子而冷淡。对小庆春来说,刘大叔的热心和善心,都是极有影响力的。
    就是这个热心人,虽然有足够的善心,却不善经营。他的财产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他为穷人办粥厂、放账款、发寒衣、办义学、收养孤儿和孤寡老妇……卖掉了不少财产,其中,很有一部分是被人骗去的,但他并不在意。很快他自己也变成了穷人。后来舒庆春师范毕业的时候,刘寿绵的财产已所剩无几,可他照旧办粥厂、办义学,替贫民办事一片热心,舒庆春极为感动。于是,刘寿绵办贫儿学校,他就去当义务教员;刘寿绵施放粮米,他就去帮着调查和发放。他明白放粮放钱不过是延长贫民少受苦难的日期,但是,看着刘大叔那么热心那么真诚,就不便与他辩论,而只好也出点力了。    后来刘大叔的儿子死了,此时的他已经一贫如洗。1925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出家当了和尚,法号“宗月大师”,还让夫人、女儿都当了尼姑。这个绸缎金银堆里长大的富人子弟如今成了穷和尚,每日仅食一餐,入秋的时候还穿着件夏布道袍。对这种穷困的生活他也甘之如饴,依然笑声响亮,脸色红润。如今看到这位和尚的人,大概不会想到他曾是一个在金子里长起来的阔大爷。他慈悲为怀,身体力行,而且言行一致,他的苦行和有效的向善救人,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一日众僧徒凑钱给他缝做一条新棉裤,老和尚早上穿着新棉裤出了门,晚上众徒奇怪,怎么师父又穿着破单裤回来了。追问师父,师父回答说:“坐车回庙时,发现拉车的汉子没棉裤,冻得哆嗦,便和他换了穿。”
    宗月和尚很快在北平佛教界里出了名,当了大庙的住持。可是他的治庙办法让人家无法接受,很快就被赶出了庙门――他把庙产和城外的土地都分给了穷人和佃户。这根本违反了常规――庙产只能越聚越多,而不能相反。后来他被派到一个没有任何庙产的古老、破旧的小庙鹫峰寺去当住持。他自己不仅没有钱,还需天天为僧众们找斋饭吃,同时,粥厂等慈善事业也没有丢下,所以他天天奔走不休。他的庙里不应佛事,赶到有人来请,他便领着僧众给人家去念真经,不要报酬。他整天不在庙里,但是他并没忘了修持;他持戒越来越严,对经义也深有所获。P18-1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