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范琪
  • 出版日期: 2013-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3153237
  • 版次: 1
  • 页数: 132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1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范琪编著的《科尔伯格》定位为心理学科普读物,选取心理学百年发展历历史记录为有名、为众人所认可的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理论和应用、影响进行介绍。内容浅显易懂,文字活泼生动,形式图文并茂,不仅对心理学大师科尔伯格的理论进行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解释,而且对其理论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进行生动活泼的描述,很后还将对大师的理论和应用进行细致的评说。
《科尔伯格》的特色是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地诠释心理学百年经典和大师理论。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科尔伯格的生平
一、早期经历
二、教育背景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
四、学术成就
五、逝世
第三章 科尔伯格理论的介绍
一、道德发展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二、道德发展的阶段模型
三、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方法
四、跨文化研究
第四章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实践
一、道德教育的发展观点
二、道德讨论策略――新苏格拉底模式
三、公正团体策略――新柏拉图模式
第五章 对科尔伯格理论的评价
一、支持科尔伯格理论的研究
二、对科尔伯格理论的批评
第六章 科尔伯格教育理论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摘要
    一、道德发展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美几个主要西方国家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经济和发展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美国出现了良好的经济增长的态势,生产扩大,人民富足,社会稳定,人们沉浸在战后美好的时光中,没有人关注道德教育。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使人们更加相信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在努力维护民主制度和民主生活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才是头等大事,其他事情都可以在其影响下得到解决。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成功发射了靠前颗人造卫星,这极大地震动了美国朝野上下。美国人急忙寻找原因,很终认为是教育出了问题,因此迅速颁布了《国防教育法》,这标志着美国教育界一场历史性的教育改革运动的开始。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指南,教育界开始加强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在学校一切都被量化了(如智商的测量),学校里科学技术等学科更是受到少见重视,这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道德教育问题的漠视,甚至已经没有了道德教育的声音。然而,美国在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同时,日趋严峻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道德问题也逐渐凸显。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表面繁荣下所潜藏的人们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危机在这一时期迅速爆发。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少数民族地区和宗教派别的骚乱使美国陷入“灾难”;邪教组织、同性恋、堕胎、离婚、犯罪、酗酒、吸毒等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统一的道德理想”一直是美国人一直以来的骄傲,而现在面临着的各种挑战对美国人原有的“大熔炉”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美国既然是个多种族国家,就不应有统一的美国式公民“熔炉”,而应尊重每个民族、每个团体的信仰,将它们强制统一到一个共同的道德标准下是不明智的,美国应是一个“色拉拼盘”。同时,60年代末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失败使民众反战情绪日益高涨,美国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开始动摇,人们靠前次对富裕的物质生活发出疑问:物质生活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随处可见的腐败和道德堕落使学生开始拒绝并抵抗传统的道德观念,青少年道德水准普遍下降,犯罪率急剧上升,学校无力维持传统的道德秩序。青少年一代如此的道德状况引起了人们普遍关注,社会和家长要求学校负起新的道德教育的责任,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人们开始呼唤高尚的道德重新回到美国。种种社会问题,尤其是价值的多元化倾向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运动给学校提出了很难解答的问题:学校应对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团体中的那些拥有不同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儿童如何实施道德教育?学校应如何向儿童传授道德、道德行为和价值标准,以应对多元化社会所提出的挑战?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以及西方其他几个主要国家里,道德教育研究成了热点领域。在道德教育研究热潮中,一些有名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圣母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等,先后成立了专门的道德教育研究机构或组织,许多道德教育实验研究陆续展开,形形色色的道德教育理论学说纷纷问世。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和道德教育理论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适时而生的。
    科尔伯格全面回顾了以往有关道德发展的研究,这些研究探讨了人们对于道德发展的共识,即认为父母的抚养与教育行为决定了儿童日后所形成的良心、内疚和道德行为的强度和正确性。科尔伯格发现,并不存在那些只支持精神分析理论或只支持行为主义理论的单一结论。例如,人们认为,有助于促成儿童良心或内化价值观发展的不同教育方式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相关。科尔伯格指出,在以往的大量研究中,考察道德发展所采用的方法并不充分有效,因为他们主要是一些针对于内疚或焦虑的投射性测验,是对几乎没有道德意义的故事刺激的反应、父母对过去抚养方式的模糊的自我报告,以及儿童对毫无意义的人为设定的实验情境的反应。
    科尔伯格对以往研究方法的批评不仅仅是方法论上的。在科尔伯格看来,方法的不足与该领域缺乏实质性的认识论密切相关。而在所考察的这些年龄段中,道德被哲学家看做是某种实质性的认识论范畴――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休谟、米尔、康德以及当代的哲学家们――心理学家们试图在不考虑个体所理解道德意义的情况下解释道德形成的过程。科尔伯格认为,要探讨道德形成的机制就不能不考虑道德的性质(定义、意义和实质),但这种考虑不仅仅是建立在哲学认识论基础上的,同时也要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P17-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