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注法研究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注法研究

  • 字数: 27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作者: 刘齐文 著
  • 出版日期: 2014-03-01
  • 商品条码: 978750683216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3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译注法研究:以<三国演义>多种日译本为文本》内容简介:将古典作品翻译成现代日语,采用异化加注释策略能彰显民族文化,表明文化身份。异化加注释策略在日语文本中转化为:“汉字+注假名+注”,我们称之为“译注法”文化翻译策略。翻译时,以直译为主,但并不字当句对地硬译和死译,而是采用添加词语、释义等多种补偿方式将原语的语言含义表达准确;做注时,译者根据读者的可接受性、可理解性,想读者所想,对因异质语言文化差异而难以理解或易产生误解的历史文化语词用多种形式的注释加以阐释,繁简得当。译注法既解码原语语言,又给读者提供原语历史文化信息,揭示典故含义等,凸显了语言,阐释了原语文化信息。译注法使翻译和注释相得益彰,语言和文化的传递神形兼备,有利于中日文化交流和沟通。
作者简介
刘齐文,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1968年生,重庆市人,文学博士,副教授。专业领域中日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现主持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科研项目1项,译作培B。曾于2003年受国家外专局委派在日本国拓殖大学、2007年受教育部委派赴日语靠前中心(日本国琦玉县北浦和)、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委派赴日本国国立广岛大学等大学和机构进行过学习和研究。
目录
第1章绪论
1.1选题价值及意义
1.1.1为什么要研究《三国演义》日译本
1.1.2四种日译本体例介绍
1.1.3四位译者的翻译态度
1.1.4中文底本及选择四种日译本的学术依据
1.2研究思路与方法
1.3理论基础
1.3.1音读和训读
1.3.2汉文训读法
1.3.3汉字注假名(振η饭名)
1.3.4江户时期的翻译观
1.3.5明治时期的翻译观
1.4章节安排
第2章文化语言学视角下中日文化翻译研究现状
2.1中国译界文化翻译研究现状
2.2日本译界文化翻译研究现状
2.2.1战后日本文化身份的重构及翻译态度的转变
2.2.21970年代后的翻译观—以直译为主,兼顾读者的可接受性
2.2.321世纪日本的翻译观—以归化翻译为主,异化翻译为辅
2.3本章小结
第3章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译注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1本文提出的译注法定义、适用范围及基本方法
3.1.1译注法的定义
3.1.2译注法适用范围及基本方法
3.2译注法提出的理据
3.2.1在汉字文化圈中,汉语词汇形同义不同
3.2.2日本学界有汉字研究学术传统
3.2.3中国典籍中对日本人名、地名、职官名均用汉字表记
3.3注释法
3.3.1注释的定义
3.3.2注释的作用
3.4注释法的先行研究
3.5译注法的必要性
3.6译注法的可能性
3.7本章小结
第4章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译注法在日译本中的表现形式
4.1职官词汇翻译与译注法
4.2文化负载词汇翻译与译注法
4.3典故、成语翻译与译注法
4.4称呼语翻译与译注法
4.5兵器名、战船名翻译与译注法
4.6人名、地名翻译与译注法
4.7本章小结
第5章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译注法在日译文本中的得失
5.1译注法在日译本中的得益
5.1.1保留了原语的文化信息
5.1.2体现严谨的治学品性,有利于传递原著文化信息
5.2未用译注法所产生的缺失
5.2.1文化信息缺损
5.2.2读者难以理解文本含义
5.2.3易产生误解
5.3多元语境下译注法在典籍作品日译中的文化意义
5.3.1多元语境下文化翻译策略—异化策略加注释
5.3.2多元语境下,译注法能传递原语文化信息
5.3.3译注法能彰显民族文化,保留原语语言特色
5.3.4兼顾目标读者,有利于中日文化交流
5.4结语及今后的课题
5.4.1结语
5.4.2今后的课题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