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联系客服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俞平伯的后半生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作者: 王湜华 著
出版日期: 2016-04-01
商品条码: 9787100113816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375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
¥50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收藏
上架到店铺
×
Close
上架到店铺
{{shop.name}}
点此去绑定店铺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俞平伯的后半生》详述俞平伯在1954年后的坎坷经历,深度剖析其治学与心境的巨大转变。作者王湜华是俞平伯挚友王伯祥之子,与俞平伯相识数十载,以俞平伯世侄之视角、更是俞平伯后半生生活的一个见证者的身份,准确捕捉俞平伯在遭到学术上的坎坷之后、许宝驯夫人逝世之后以及后来又得到正式平反等重要事件的心境。
本书以细腻真挚的笔触详叙俞平伯与许宝驯夫妻坎坷而恩爱的后半生。不论是遭受质疑还是下放劳动的日子,夫人始终陪伴在身边,给予支持,携手共渡难关。后来许宝驯先逝,这对俞平伯是又一大打击。
对于红学的研究,晚年的俞平伯曾有过反思。“(我在红学上)迷误后人,这是我生平的悲愧之一。”“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于辞达。”这些都深刻地烙印了俞平伯的后半生,甚至他晚年几乎没有新作,彼时对待红学的心境,更多都是在自我的反思中。
述及俞平伯与挚友王伯祥在特殊时期的交往,感怀郑振铎、朱自清而作文,以及与叶圣陶因《兰陵王》的乒乓球式书信来往。
引用了俞平伯关于《红楼梦》的研究文章、其他的诗词文和往来书信等,还原俞平伯作文时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王湜华,字正甫,号音谷,江苏吴县人。1935年10月生于上海,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贞观胜慨》、《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帖木贞元世祖忽必烈》、《俞平伯的后半生》、《弓弦殉情》、《无冕》、《努尔哈赤后妃传奇》、《皇太极后妃传奇》、《红学才子俞平伯》、《李叔同的后半生:弘一法师》、《音谷谈往录》、《王伯祥传》等;校点整理古籍若干部。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数十万字;红学类文章论文十数篇,约二十万字。喜爱书法篆刻,亦善作旧体诗联等。
目录
难以忘怀的1954年
“我们必须战斗”
写读《随笔》絮语
从《随笔》到《简论》
“交游零落似晨星”
喜得文孙
北京昆曲研习社
哀念郑振铎
烟卷笔墨
从《词选》到《词选释》
《寒涧诗存》
不可弥补
干校生活
干校诗怀
干校家书
感怀挚友
发还家珍兴奋难抑
“鱼菽曾孙与,苍颜借酒红”
“今日阿谁孚众望”
地震
“晚来非晚借灯明”
同在一地的“两地书”
重圆花烛
重印《古槐书屋词》
《学刊》创办前前后后
欣慰的1980年
《重圆花烛歌》题咏种种
感慨弥深,真切弥笃
相对苦笑
悼亡
“拥衾寒暖不关情”
喜得曾孙
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纪念
《旧时月色》
《兰陵王》
“只有旧醅,却无新酿”
多背诵,少要框框
赴港讲学
港游花絮
讲学归来的点点滴滴
九十大寿
四世印汇
奖掖抄书
翰墨前缘
“千秋功罪,难于辞达”
《乐知儿语说〈红楼〉》
长留遗憾在人间
会永远活下去!
墓木已拱
永恒纪念
附录俞平伯年谱
首版后记
再版后记
摘要
难以忘怀的1954年
1954年,对俞平伯而言,真是个不同寻常的年份。但凡群众运动,动力自然是广大革命群众,对象虽是少数、百分之一二三、一小撮……但这次批判的可是《红楼梦研究》这本书中的错误思想,书的作者只是他一个人,书中的错误思想自然都出自他一个脑袋。虽然俞平伯也并不孤立,在他的前面还有一个胡适,批的是胡适和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的错误观点。这样的一场群众运动,其压力之大,可能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说这一年不寻常,似乎太一般化了点,可真是难以忘怀啊!
早在1949年1月26日,当时北平已是座被人民解放军包围的孤城,要逃走的反动派早已逃走,还想逃的,就是砍伐了天坛大树,修了城中飞机场,怕是也难以逃脱了。而被围在城中的老百姓,则早已在盼望解放军进城。作为人民的代言人,北平文化界有名民主人士,联名写了篇对实现全面和平的书面意见,一致拥护中国共产党于十二天前提出的“和平解放北京八项条件”。在这篇书面意见上签名的共有三十余人,其中就有俞平伯。
1949年5月4日,正是五四运动三十周年纪念日,在纪念日前夕,《人民日报》的记者柏生登门访问了俞平伯――这位在“五四”时代就带头写白话文,努力创作白话诗的新诗人。诗人自然十分激动,柏生约他写纪念“五四”的文章,他一口答应,并很快写出。这就是五四运动三十周年纪念日当天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充满激情及对前途充满希望的文章《回顾与前瞻》。
5月17日,俞平伯又写了题为《新文学写作的一些问题》的文章,文中就“如何写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学作品”来,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这是出自他肺腑的真情实感,说明他因解放,再一次焕发出五四运动时的那种活力与激情,真有在人民翻身的日子里,好好为工农兵们多写些他们喜闻乐见的好作品的愿望与决心。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当时北平已解放,并正筹备召开靠前次全国政协会议,俞平伯为获得解放而感激解放者――中国共产党,更为中国共产党即将缔造新中国而由衷地高兴。那天傍晚,在先农坛体育场――这是国民党时代留给北平的优选的群众会场,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的大会。俞平伯有幸能参加这次群众性的大会,心情很好激动。他作为群众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坐在高高的看台上,等待着大会的召开。天虽然闷热,天气预报又说“有阵雨”,但俞平伯怀着一团火似的激情,哪还顾什么雨湿衣衫,只是如饥似渴地在听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来为人民立下的丰功伟绩和少有的奋斗史。大会中间,雨果然来了,而且一阵急雨之后,又加添了更急更大的一阵风雨,但年近半百的俞平伯,和血气方刚、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轻小伙子们坐在一起,丝毫不为风雨所动。突然停了电,全场一片漆黑,会场也丝毫不乱……这一切的一切,都增添了俞平伯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向往。他为了直接表露参加这次大会的激动心情,回家后连夜构思出一首六十多行的白话诗,题为《七月一日红旗的雨》。这首诗今日读来仍令人感到他当时那片赤诚的心有多么可爱,他是多么愿意永远跟着时代的脚步,并且永远为这中国历目前新的一页而讴歌。诗中写道:
……
都来听听这二十八年奋斗史吧!
可歌可泣。
怎么样从艰危里锻炼出坚贞,
怎么样从苦难里孕育着光明,
我们不久将亲眼看到,
这中华人民新国的诞生。
……
我深深体认到群众的庄严的秩序
和那高度的觉醒。
虽是沉默啊!
比呼喊还要响哩。
确信“大时代”真快到了,
迈开了靠前步的万里长征。
怎么会到如梦的会场来呢?
怎么会生活在全新的国度里呢?
这是一世纪来所没有的,
这是半世纪来所没有经识过的,
我不觉得,我还在这古老的北平。
这里不难看出,“五四”时代写白话诗的火焰,被苦难多艰的抗战与三年内战磨难几乎扑得已成死灰,而就在这一次浇灌着风雨的群众大会上,死灰竟又复燃了起来。可见群众的力量有多大,融入群众中的俞平伯心情有多么舒畅。他是多么盼望新中国早日诞生,盼望他的文学研究事业,其中主要的是他的《红楼梦》研究,在新中国能够得到新生,有一个新发展,能跨上一个新台阶。
俞平伯这样一位知名教授,一位具有相当影响的专家学者,在北平刚一解放,便能放下架子,想到如何为工农兵服务,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说,他是认真跟着共产党走的好知识分子的代表之一。
7月11日,这首《七月一日红旗的雨》,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俞平伯十分高兴。
P1-3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