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发展历史研究

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发展历史研究

  • 字数: 241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阮一帆 著
  • 出版日期: 2016-02-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5623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9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选题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战后德国政治文化变迁背景下的“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研究及启示》(编号:1ICKS025)的很终成果。全稿约15万字,系统研究了德国政治教育国家机构——“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在两德统一前的发展史,以“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文化的变迁为背景,以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建立、发展为线索,围绕其组织机构的演变、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变化以及重大政治教育主题的变更三个主要方面,探讨该机构自1952年成立起到1990年两德统一近40年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得失,进而探究了政治教育在战后联邦德国政治文化转型与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目录
序言
导论
第一章“联邦政治教育中心”的源起
第一节魏玛共和国的“帝国乡土服务中心”
一、《魏玛宪法》与“帝国乡土服务中心”
二、“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
三、魏玛政治教育的失败原因
第二节纳粹时期的政治教育思想体系
一、以纳粹主义作为思想理论基础
二、以“种族纯洁”和“对外扩张”为价值取向
三、以培养“顺从的追随者”为根本目标
四、对纳粹政治教育的评价与反思
第三节占领时期盟国的“再教育”及其影响
一、“再教育”政策的提出
二、“再教育”政策的实施
三、“再教育”运动的影响
第四节围绕“联邦乡土服务中心”建立的争论
一、与美国的政治教育主导权之争
二、联邦议会有关“宪法保护”的辩论
三、“联邦乡土服务中心”的归属之争
第五节小结
第二章建立初期:“弗兰肯时代”(1952—1968)
第一节弗兰肯与“联邦乡土服务中心”的创立
一、弗兰肯及其同事
二、成立之初的组织机构
第二节“民主与欧洲思想”的传播
一、反共产主义宣传与合作教育
二、50年代政治教育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州一级乡土服务中心的发展
一、巴伐利亚州政治教育中心
二、黑森州政治教育中心
第四节从“乡土服务中心”到“政治教育中心”
一、“更名”与影响力的扩大
二、“合作教育”向“冲突教育”的过渡
第五节小结
第三章发展时期:“变革的年代”(1968—1982)
第一节民主政治教育的“再定位”
一、1968年联邦议会大讨论
二、咨询委员会与政治教育专业化
第二节机构改革与《指导方针》的出台
一、施特尔肯与董事会的建立
二、《指导方针》与政治教育制度化
第三节民主政治教育的新尝试
一、“争论”与“批判”引领变革
二、政治教育方式的新发展
三、“变革”与“稳定”的冲突
第四节与特别主义的斗争
一、机构内部的反特别主义
二、对特别主义的研究
三、反纳粹主义特别项目
第五节政治教育的合作者
一、“合作伙伴”的合作与分歧
二、与政党政治基金会的合作
第六节小结
第四章收获时期:“巩固与扩展”(1982—1990)
第一节政治教育的保守化
一、政党政治下的权力之争
二、对“东部论坛”的监督与控制
第二节民主政治教育的新主题
一、反“公民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公共关系”与“环境保护”
第三节理论探索的“多元化”
第四节民主政治教育的“东扩”
第五节小结
结语“联邦政治教育中心”与联邦德国政治文化的转型
参考文献
资料一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公告
资料二联邦政治教育中心专业工作指导方针
资料三联邦政治教育中心东部论坛公告
资料四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公告
附录一战后德国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转换及其启示
附录二20世纪60年代末大学生运动与联邦德国政治教育的变革
附录三德国二战史观教育:20世纪60年代的变革与启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