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现代性与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 字数: 426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林朝霞 著
  • 出版日期: 2015-12-01
  • 商品条码: 978756155725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1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文共分三编。上编以“现代性”为理论支撑,纠正创作方法论的长期误导,透析现代性与文学思潮的内在关系,梳理西方从古典主义至现代主义的发展脉络,并着重分析西方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背景、思想倾向、具体特征、主要类型、流变过程等,作为研究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参照系。中编以五四新文学作为研究对象,辩驳五四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论,从现代性角度确定五四文学的性质,提出五四文学开启中国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观点。在此基础上,追溯它的历史背景,描摹它的发展脉络,对比它与西方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差异,并评判它的历史意义。下编将新时期文学纳入研究视野,从历史任务、思想倾向、内容主题等方面研究它与五四启蒙主义文学的渊源关系,并详细考察它的演变过程、风格特征,从而确认它继承和发展了五四启蒙主义文学,属于中国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作者简介
林朝霞,1977年生于福建莆田,1997―2007年就读于厦门大学,主攻文艺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起任教于厦门理工学院,讲授中国文学名著导读、中国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艺术品鉴赏等多门课程,以文艺学、文化艺术管理为主要研究方向,在《学术月刊》《文艺评论》等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主持或参与重量、省部级课题多项,点校《明诗话》一书。
目录
导论:去蔽与还原
上编现代性和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章现代性和文学思潮
第一节三位一体:现代性透视
第二节文学思潮: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
第二章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第一节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正名”
第二节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特征
第三节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三种类型
第四节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世界性
中编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第三章中国五四文学发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现代性与文化转型
第二节现代知识分子的诞生及其自我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知识分子文化圈的形成:同人杂志和同人社团的出现
第四节西方文学的传播和清末民初的文学积淀
第四章五四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
第一节五四文学性质的认定
第二节五四文学现实主义的缺席
第三节五四文学浪漫主义的缺席
第五章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发端:向旧文学宣战
第二节发展:新文学的涌现(1917—1921)
第三节高潮:新文学的繁盛(1921—1927)
第四节尾声:启蒙主义的退潮
第六章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第一节个性化写作的出现
第二节文学独立与启蒙的二律背反
第三节平民主义的高歌与贵族精神的低吟
第四节知识分子代言人的出现
第五节忧愤感伤、焦虑彷徨的时代精神
第六节拿来主义和艺术风格的杂糅性
第七章五四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世界化
第二节启蒙主义文学传统的开创
下编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第八章重建现代性与启蒙主义的回归
第一节现代性任务的重新提出
第二节国家意识形态的转轨
第三节民间意识的崛起和知识分子的觉醒
第九章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主义性质
第一节关于新时期文学性质的论辩
第二节新时期文学的历史任务和思想倾向
第三节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主题
第十章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潜流:地下文学的萌动
第二节发生与发展:反叛革命古典主义
第三节转折:启蒙的吊诡
第四节尾声:众声喧哗结束启蒙时代
第十一章新启蒙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第一节反革命古典主义与个性化写作的复苏
第二节文学制度与被规训的文学
第三节平民精神与文学轰动效应
第四节乐观精神与国民性批判的弱化
第五节世界风潮与多元开放的品格
第十二章新启蒙主义文学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革命古典主义的终结
第二节启蒙主义文学传统的恢复
结论
参考文献
出版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