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世纪广东美术家

世纪广东美术家

  • 字数: 32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
  • 作者: 张东明,唐健 主编
  • 出版日期: 2015-12-01
  • 商品条码: 978754911338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6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由张东明、唐健主编的《世纪广东美术家》梳理并还原了对广东百年历史产生影响重大的美术大家及其生平故事,涵盖林风眠、李铁夫、“二高一陈”、潘达微、何剑士、关良、赵兽、廖冰兄、关山月、黎雄才等28位近现代岭南画坛风云人物,他们以先驱者的形象出现,深刻地影响了新中国美术的发展,他们既是艺术家,更是思想者。这些美术家与他们的作品共同汇聚成广东美术近百年异常绚烂的图像。读者可以通过本书收藏和传承一份艺术思想财富,亦可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大师辈出的20世纪广东画坛。
目录
第一章  美育先驱
林风眠:一卷20世纪艺术百科全书
郑锦:不喧不争拒投时好  求真求美终持清誉
第二章  但开风气
李铁夫:傲骨嶙嶙绝世俗  野逸旷达笔墨真
『二高一陈』:开创『国画革命』的一代宗师
第三章  守护与激活
方人定  黄般若:登高一呼国画新
第四章  新媒体与新艺术
潘达微  何剑士:寓褒贬于毫端  诛奸邪于纸上
伍联德:十里洋场繁华梦  图像革命启美智
第五章  深刻人间
黄新波:丹心寸意画中诗  铁笔韵板逐梦人
古元  李桦:幸有尖刀记岁华  艰辛日月乐观花
第六章  现代性与地方色彩
关良:稚拙天真弥入味  简笔新韵皆妙趣
胡根天:托根云天超尘俗  归来艺圃共开荒
丁衍庸:从『东方马蒂斯』到『现代八大山人』
梁锡鸿  赵兽:恰似飞鸿踏雪泥  痴狂一梦野兽派
第七章  沥血丹青
符罗飞:沥血丹青挥虹彩  为民写生赤子魂
黄少强:一枝秃管衡身世  描写人间疾苦声
司徒乔:铁笔檀心锦绣肠  倾将热血入丹黄
廖冰兄:皂白青红神犀妖镜  嬉笑怒骂苦口婆心
第八章  新的时代  新的大师
胡一川:丹心刻画英雄谱  苍龙走笔雄强魂
关山月  黎雄才:法度合应随时变  万里江山教我图
王肇民:百年一奇峰  丹青寂寞人
赖少其:剑胆琴心木石魂  铁笔江山入梦来
附录  热血丹青  世纪苦魂――李伟铭、蔡涛谈20世纪广东美术家的贡献
摘要
    命运开篇处的寒凉底色
    1900年11月22日,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上中学时其绘画天分已让老师自愧弗如。傅雷曾说,他对艺术的追求正如他的祖父不论四时晴雨皆赤脚凿坚镌石之精神。用林风眠自己的话来说,一生“从未无故放下画笔”。
    同乡挚友林文铮曾用“痛苦”一词来概括林风眠毕生创作的基调。林风眠的艺术具有一种“罕见的苦味”(许江语),发源于命运开篇一抹寒凉的底色――幼年时,母亲与人私奔未果,险被宗法私刑处死,后被卖到他乡,再无音讯。他因此大病一场,卧床半年,变得沉默寡言。
    1919年底,林风眠赴法勤工俭学。在欧洲6年,林风眠游学于法、德,曾先后投师于法国第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和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柯罗蒙工作室。他喜欢到户外进行色彩写生和人体速写训练,同学李金发说他下笔“信手拈来皆成妙谛”。在第戎美术学院院长杨西斯“珍视本民族艺术遗产”的提点下,他花了大量时间去东方美术馆和陶瓷博物馆临摹。他与当时学院派眼中“欺世盗名”的塞尚、毕加索、马蒂斯甚为投缘,亦从叔本华的哲学、波德莱尔的诗歌等不同艺术门类中博采广撷,创作出了具有表现、抽象等现代艺术风格的《柏林之醉》《暴风雨后》等作品。
    1924年5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林风眠的作品引起轰动,尤其是高2米、长4.5米的油画巨作《摸索》。当时中国《艺术评论》的报道称,“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从荷马、耶稣到托尔斯泰、歌德,“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皆有摸索奥秘之深意”。这幅笔法粗犷、写意,色调灰黑沉郁的作品,据说只用一天时间一气呵成,深得学界泰斗蔡元培的器重。
    在艺坛初露锋芒之际,林风眠**任德籍妻子罗达在分娩时染上产褥热去世,婴儿随之夭折。悲恸之余他写下“人生有情泪沾臆”的字句,亲手为罗达刻了一方墓碑。《令人赞赏的春天失去了她的香味》,被视为画家当时“心境”的写照――这幅画描绘一群燕子飞过雾中开花的梨树,恍如柔情一梦,蕴含着一种花落燕归的迷离的惆怅。
    50多年后,劫后余生的林风眠于1979年赴法国举办画展,其间曾到巴黎郊外罗达的墓地凭吊,奈何遍寻不得,顿时老泪纵横。
    万马齐喑时的“一声惊雷”
    1925年,林风眠偕第二任法籍妻子阿丽丝回国,在蔡元培的提携之下,未满26岁被聘为国立北京艺专校长。1928年,又赴杭州出任我国**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的首任校长。执掌中国南北两大美术阵营的十年时间里,林风眠在中国艺坛一举成为众所仰望的风云人物,一度被称作“艺术界的胡适之”。
    在这一时期的史料中,林风眠的形象既挥斥方道、士气俊发,又隐忍藏锋、用晦而明。在主持校政上,他抱定“为中国艺术界打开一条血路”的决心,投身“改造艺术院校”的事业。在北京,他力排众议,邀请当时被正统国画家讥为“野狐禅”的齐白石来校讲学,又大胆地将裸体艺术引入教学;在杭州,他尝试将西画系与国画系合并,毫不避讳地延请与己观点针锋相对、强调国画独立性的潘天寿任教,颇具蔡元培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的风范。
    在社会活动中,他更矢志以“我入地狱”之精神,将美术作为开启民智、移风易俗的利器。他撰文、作画怒斥政治腐败,在白色恐怖下掩护进步学生;他发起、组织了以“艺术社会化,,为宗旨的北京艺术大会,主办西湖博览会艺术馆;1928年,他在杭州牵头组建了“艺术运动社”,发出了“集中全国艺术界之新力量”“促成新时代艺术之实现”的豪迈新声。
    P10-1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