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慈善事业的精神

中国慈善事业的精神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朱友渔 著;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翻译组 译
  • 出版日期: 2016-01-01
  • 商品条码: 978710011216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06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朱友渔编著的这本《中国慈善事业的精神》是首部系统梳理中国古代慈善事业传统及其精神的经典之作,论述了中国古代先哲的慈善思想,中国历目前对鳏寡孤独者的各种救济方式,并特别分析了宗族、村庄、行会等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
作者简介
朱友渔,191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本文是他的博士论文,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慈善事业和精神的经典之作。他回国之初任圣约翰大学社会学教授,后长期从事基督教事业。
目录
自序
引言(夏德教授)
第一章中国慈善的思想和实践
对慈善的研究
一、中国思想中的慈善
作为美德的慈善;慈善源于人性;慈善的习得和发展;国家和慈善;国家慈善的目标;对慈善的反对;非源自人性的慈善
二、中国的慈善实践
历史注释;古代的养老金;济贫;机构慈善和社会立法的起源;中国的济贫法;法律的无效性;民间慈善机构的法律地位;官方和民间控制的相对效率;当前中国慈善的组织方式;中国式慈善的范围和特征
第二章人口和社会福祉
初始贫困;中国的人口;人口密度的成因;当前高生育率的原因:农村情况,祖先崇拜,早婚;过剩人口的影响;平衡的四个方面:人口与土地耕作,
人口与迁移,人口与生活水平,人口和体力;生育的控制;间接办法;直接办法
第三章慈善
依赖的原因;对穷人的照顾;中国慈善当前的阶段
一、照顾老年男性
对老人的态度;公共机构;家庭援助;敬老院;用作老年之家的寺房
二、救济老年女性及寡妇
女性地位与社会文明;人类社会早期女性地位;寡妇;中国的女性地位;颂扬女德;社会救济;清节堂;结论
三、救济不能自立的孩童
弃婴现象;对不能自立儿童的社会救助;家庭援助;弃儿送出抚养机制;收养弃婴;机构管理;筹资;国家支持;机构救济;现代慈善模式
四、救济贫困病人
民众健康;公共责任;施医(药)局;栖流所(局);对病人的隔离;对残疾人的救济;义葬;国民健康倡导运动的必要
第四章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和社会慈善意识;社会互助的价值
一、宗族制度
宗族定义;同族聚居;宗族的社会价值;义庄;范氏义庄;义庄设立目的;范氏义庄的管理;援助派发;特别扶助;结论
二、村庄社区
同乡情谊;乡村管理体系;乡村民间慈善机构;借钱局;同善会
三、省级和地区会馆
设立基础;会馆的社会作用和慈善功能
四、商业、手工业行会
设立基础;行会的商业作用与慈善功能;慈善评估;结论
第五章改善民生
慈善:推进社会公益;理论和现实中的中国政治体制;县;家长制统治;中国政府管理体制的缺陷;国家对改善民生的忽视;现实的民主;普遍的社会合作
一、免费教育
义学;义塾;道德宣讲;审查
二、公共安全和安全保障
芜湖救生局;救生船;救生局的管理运作和资金筹
措;宜昌“红船”;担水济急(救火)
三、无偿公共服务
铺设路灯,搭建桥梁;义渡
四、人民地方自治
人民地方自治的演变;牛庄(营口)行会;逐渐兴起的地方自治运动;新型政治体制
第六章总结:民族意识和民族向心力的崛起
中国式慈善:民族智慧的产物;民主基础;社会小团体的互助精神;民族精神的缺失;地理隔绝和国际冲突的缺失;政府权力分散化;全新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向心力:国际关系;国内交通、通讯的改善;新式教育;中国慈善的国民基础;新国民精神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