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智囊智慧

智囊智慧

  • 字数: 297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原农民出版社
  • 作者: 读国学长智慧丛书编委会 编著
  • 出版日期: 2015-05-01
  • 商品条码: 978755421133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4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3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智囊》由冯梦龙于明朝天启六年(1625年)初编成。全书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10部28卷。无论是政治家高瞻远瞩,治国平天下,还是军事家运筹帷幄,出奇制胜,决胜千里,或是商贾轻取富贵,全身持家,古人的种种智慧韬略,《智囊》几乎搜罗无遗。由李国秀、桑艳军主编的《智囊智慧/读国学长智慧》是对《智囊》的解读。
目录
第一章 为政智慧
自以为是,必栽跟头
制定章法,各司其职
胸怀大度,安定人心
以夷制夷,实为稳妥
处理问题,能文能武
以情治法,攻心为上
怒不形色,大智大勇
激发廉耻,让人改过
容忍小人,方为君子
冷静处理,从容应对
另辟思路,切合情理
以民为本,任贤爱民
为政之道,宽严相济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对牛弹琴,蠢事不为
以愚对智,有口难言
考察官吏,首推政绩
知人善用,用其所长
治理之道,人才为要
容人小过,豁达大度
以盗制盗,以邪制邪
勇于改过,君子雅量
歪风邪气,不可助长
忍耻者安,忍辱者存
有一份力,尽一份力
散尽钱财,结交天下
胸怀宽广,大局为重
控制人口,强令执行
教育子女,后继有人
上谏之言,善于自保
上下和谐,相安无事
巧于进言,旁征博引
“瞒”喜奏忧,用心良苦
兢兢业业,小心谨慎
凌然正气,有理有节
预留一手,以防后祸
社会风气,不可败坏
为任一方,造福苍生
不予眼前,目光长远
看重人品,不图虚荣
是非之地,不可久留
团结一心,无坚不摧
第二章 运权智慧
深藏不露,制人有道
面对谗言,保持清醒
制人知心,善于观察
维权扬名,一箭双雕
得失之间,细细权衡
智者用智,三思而行
防微杜渐,不贪不占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遇变冷静,巧于应对
巧破奸伪,用计巧妙
愈信迷信,愈陷愈深
逆向思维,机智灵活
知权达变,避祸全身
见微知著,洞察未来
擒贼擒王,为民除害
用智用谋,不厌其诈
反弹琵琶,解决矛盾
假戏真做,以诱人心
借助神灵,鼓舞士气
鬼斧天工,出神入化
无农不稳,无粮不安
以缓行诈,智谋高深
正直风骨,扭转风气
扬名立腕,手段翻新
离间之计,巧用成事
改变印象,改变看法
深藏不露,等待时机
勇于斗争,以弱抗争
用人用器,各有短长
奇货可居,大业可成
挑逗对方,刺探真情
诡计多端,不得不防
以苦制君,用烦揽权
设计害人,笑脸耍臣
沽名钓誉,不可效仿
谨小慎微,善避嫌疑
第三章 明辨智慧
取其大体,用其所长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锲而不舍,成功自来
铁血精神,妙法
气吞群小,正气凛然
小事糊涂,大事聪颖
观其所为,知其为人
能算生前,更算身后
处事为人,小心谨慎
言多必失,不可不察
纵横捭阖,以智谋成
多行不义,必然自毙
严厉急躁,失于众人
大意失策,谨慎为妙
交友看德,不可乱为
洞察人心,见微知著
明察秋毫,洞悉奸诈
冷静沉着,辨明真伪
不惑谣言,稳定人心
巧破奸党,改观风气
巧找突破,从细入手
擒贼擒王,以盗治盗
楚材晋用,效果明显
明辨事非,耳聪目明
顺藤摸瓜,一举破案
以假诈真,一举突破
巧破狡盗,查明真相
心理暗示,原形毕露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欲盖弥彰,恶行自显
深入调查,追根寻底
巧于设谋,引蛇出洞
人命关天,缓而穷之
第四章 避祸智慧
成由勤俭,败由奢侈
有约必遵,有言必信
平易近人,精简陋习
以身作则,子孙无忧
他人许诺,不可轻信
言行之中,洞察了然
认清形势,认识自己
善待别人,如同待己
大事看小,小事看大
早做准备,以对不测
远避祸害,自保全身
饥不受粟,坚持正义
装疯避祸,韬晦之计
体察人情,将心比心
过于显露,引祸上身
尊重他人,他人尊己
自暴自弃,岂有前途
用人之长,识时务者
投其所如,获取人心
求人之要,看其所好
家庭和睦,兴旺发达
涌泉报恩,世人典范
深入民间,了解下情
用心良苦,万般无奈
生存策略,一醉何妨
礼义往来,不是小事
先礼后兵,心悦诚服
自古害人,莫甚于谗
外交策略,灵活机智
维护尊严,树立威望
隐让有度,原则分明
苦肉之计,息灭众怒
滥杀无辜,终遭恶报
善解人意,细心体察
有胆有识,保己保人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第五章 应变智慧
才智聪明,迅速灵敏
表达意愿,不露痕迹
扩展余地,缓解困境
权宜之计,智中所生
化险为夷,急中生智
张冠李戴,逃之夭夭
苦肉计施,绝处逢生
诈眠得全,避祸自保
假造情境,误导对方
沉着冷静,应对激变
戏言巧饰,韬光养晦
自晦脱身,避免遭害
赏罚分明,公正无私
将错就错,负负得正
一字省事,二字活命
巧移国粮,积蓄力量
严令一出,事有得救
替代之法,应急为妙
及早运筹,占据主动
时时留心,处处睿智
不钻牛角,简单解决
应天顺人,巧妙应答
巧悟相意,豁然开朗
泄密招祸,后人警诫
第六章 治世智慧
理财之要,养民为先
未雨绸缪,巧于设计
敢用富民,节省开支
为父母官,为父母想
赈灾奇招,救荒妙策
处理问题,调查研究
胸襟开阔,后世永传
长于治民,社会安定
地方保护,坚决打击
放开市场,盘活经济
经国理财,本领高强
送佛惑主,一举灭唐
赈济灾民,定国安邦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己为楷模,下必效仿
奇语谎言,巧为谏上
合理悖理,互相包含
请君入彀,全然不觉
文武之道,不可偏废
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未雨绸缪,安然无恙
英雄做事,深思熟虑
用计之始,合情合理
一时一地,不可死守
危难之时,改变常规
给人实利,令人感动
正反互用,巧于避祸
处理家务,巧用高招
擒贼擒王,巧平叛逆
韬光养晦,镇压叛军
军令如山,战无不胜
整治惰官,巧裁狡吏
在野谋政,功德无量
豪杰侠士,誓报父仇
严惩顽军,正直为吏
第七章 巧言智慧
劝谏有法,精妙至极
巧戴高帽,火灭烟消
转弯抹角,借题发挥
聪明机智,善辩滑稽
声东击西,出奇制胜
善于进谏,蕴藉含蓄
曲折隐晦,含蓄委婉
进可攻,退可守
进言献策,察言观色
跳出“网”外,得以解脱
讲究原则,灵活处理
借题发挥,巧于驳斥
一针见血,刺中要害
善于诡辩,巧于开脱
“稽古”手法,活跃气氛
巧于防范,敢于明辩
绵里藏针,以柔克刚
幽默语言,巧为化解
巧于应付,善于避讳
一切言行,符合道德
语言浅显,切中要害
动之以情,巧为沟通
两难推理,说服对方
疏导对方,步入正轨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说理透彻,利害分明
按图所骥,极不可靠
将计就计,打乱阵脚
贤惠妻子,成全夫君
圣德母亲,教子有方
明智之母,严于律子
远见之母,智导亲儿
聪明妻子,见微知著
家伎明断,明辩是非
贤妻明智,丈夫逃生
收敛盛气,平淡为好
善于识人,善交朋友
指桑骂槐,发泄愤怒
聪明贤惠,能言善辩
识透人情,深谋远虑
圣贤豪杰,有妻之助
多样比较,发现实质
鉴别人才,品行第一
白龙鱼服,计赚真情
尽心考察,辩识真凶
突破小孩,辨首得凶
巧取笔迹,顺藤摸瓜
摘要
    **章  为政智慧
    自以为是,必栽跟头
    【原文】
    宋太祖乾德年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在相府里,赵普曾命人设置两口大瓮放在相位的屏风后面,凡是有官吏向他转奏陈述治国利弊的文章,他都抛置到大瓮里,等到装满后,就抬到大街上去焚烧了。李沆也曾推心置腹地对同僚们说:“我居相位之久,确实不是每件事都能办好,只是对朝廷内外士大夫所上奏的治国利弊的文章,一律予以报销不理睬,这大概对国家有所补益吧!现在国家体制完备周全,如果对士大夫所转来的建议都要实行,那么,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国家所带来的后患实在太多,况且士大夫每每凭借着一时的激情上奏,哪里仔细地考虑到老百姓的实际利益呢?”陆象山也深有体会地说:“过去我在任核定各部门补充人员时,总是为那些人浮于事的情况感到羞愧。当时全国各地呈上来的奏折,朝廷大臣的口头建议,有很多根本性的设置和改革措施,我多半是会留下来仔细观看和琢磨的。然而,有些书生乐于游山玩水,不熟悉民情世故,又轻易地发表建议,而一旦照他们说的办理了,深受其害的是众多的百姓。因此,我每每要花很大精力与同事们逐一地批驳,因为朝廷高明,我们这些人才得以休息片刻罢了。否则,光是编排观摩这些繁琐的事情,考察核实这些深奥的言论,此中辛苦劳累,又哪是我等这番俸禄所能回报得了的呢?充其量仅能补充万分之一罢了。”
    【智慧悟语】
    鲁迅曾说过:“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运就这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求全责备?”这都是说中国的保守势力太强大、太顽固了,作为有志改革的人士非要有十二分用心、十二分警惕、十二分胆略,才能取得改革的胜利。而一些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官场经验的读书人,自以为是具有指点江山、臧否人物的本领,到头来却没有一个不栽跟头的。
    制定章法,各司其职
    【原文】
    宋朝时,御史台里有一个年纪较大的隶吏,一向以刚正不阿而知名。每当御史有过失时,他就立即把手中的廷杖直立起来。有一天,御史中丞范讽要在御史台宴请客人,他亲自告诉厨师应该如何准备饭菜,竞一连向厨师吩咐了4遍。待厨师刚走,他还不放心,又叫转Tit来,叮嘱了好半天。等他回头一看,这位老隶吏的廷杖已经直立起来了,他觉得奇怪,就问老隶吏,他有什么过错。老隶吏回答道:“大凡役使别人,只需给他制定个章法,然后就责成他去完成;如果他不照着章法去办,自然会有相应的法律来处罚他。何必需要您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反复叮嘱呢?假使中丞大人您当了宰相要治理天下时,难道也能对全国每一个人都亲自去吩咐教导吗?”范讽听了这话,心中十分惭愧。
    【智慧悟语】
    此人真是一个当宰相的人才,可惜只是以一个老隶吏的身份而被终身埋没了。绛县有位老人,仅仅知道天干地支,尚且还能使韩宣子萌发了惜才之心,而像御史台里一个老隶吏,却没有人上书举荐。用资格来束缚人,国家怎么能够得到真正有用的人才呢?如果选贤任能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那么,像唐朝萧颖士的仆人可以当上吏部侍郎,甄琛的仆人、韩琦的老兵都可以作为士平的老师。
    甄琛喜欢下棋,通宵达旦地叫他的仆人举着蜡烛,如果打瞌睡还要受到鞭打。仆人说:“郎君,您远离父母来到京城,如果是因为读书而惩罚我,那我绝不躲避;而现在是因为下棋惩罚我,不是太没道理了吗?”甄琛听了很惭愧,因此改正了自己贪玩的毛病。韩琦有一次宴请宾客,席间看见军营中的一个伎女在插杏花,便开玩笑地说“髻上杏花真有幸”,谁知那个伎女马上答了一句“枝头梅子岂无媒”。宴席散后,韩琦下令一个老兵去把那个伎女叫来。过了一会儿,又后悔了,又去叫唤那个老兵,不料那个老兵根本就没走。韩琦怀疑地问道:“你还没去吗?”那个老兵答道:“老卒估计相公您必然会后悔的,所以根本就没有去叫唤。”
    《史记。陈丞相世家》里说:陈平因与周勃合谋,诛杀吕氏,拥立汉文帝有功,周勃任右丞相,位尊望重;陈平调任左丞相,位列第二。汉文帝一日临朝,问周勃道:“天下凡一年内,决狱几何?”周勃回答不出。又问:“每年钱谷出人多少?”周勃又无言以对,吓得汗出沾背。汉文帝心中不快,转问陈平,陈平从容奏道:“这些事自有主管官员知道。决狱几何?可问廷狱;钱谷多少?可问治粟内史。”汉文帝听了很恼火,就责问陈平:“如果各个部门都有主管官员。那么,你们主管什么?”陈平依然从容地答道:“宰相的职责,上佐天子,下抚百姓,内使卿大夫各尽其职。”汉文帝这才转怒为喜,称赞陈平答得对。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