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荀子智慧

荀子智慧

  • 字数: 346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原农民出版社
  • 作者: 《读国学长智慧丛书》编委会 编著
  • 出版日期: 2015-05-01
  • 商品条码: 978755421073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0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有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倡性恶论,常与孟子的“性善论”相比较。他立足于现实,不相信鬼神存在,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肖国平、桑艳军主编的《荀子智慧》是对《荀子》的解读。
目录
生当乱世 胸怀大志
劝学篇第一
修身篇第二
不苟篇第三
荣辱篇第四
非相篇第五
非十二子篇第六
仲尼篇第七
儒效篇第八
王制篇第九
王霸篇第十
君道篇第十一
臣道篇第十二
致士篇第十三
议兵篇第十四
正论篇第十五
礼论篇第十六
乐论篇第十七
解蔽篇第十八
正名篇第十九
宥坐篇第二十
哀公篇第二十一
摘要
    生当乱世    胸怀大志
    荀子(公元前313~公元前238年),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别名荀卿、孙卿,赵国人,一说今河北邯郸人。荀子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后一位大师,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把他和孟子相提并论。
    荀子所处的时代,正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七国争雄*炽烈的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逐渐形成并急剧变革的时代。在新制度下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已成为时代的要求,诸子百家就此纷纷提出自己的学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生当乱世而胸怀大志、卓有学识的荀子针对当时的形势,对孔子以来的儒家学说作了取舍与发挥,提出了自己的思想。
    《荀子》一书为苟况及其弟子所著。荀子学识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32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荀子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立足于现实,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要求人们“明于天人之分”(《天论》),大胆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哲学目前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荀子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他认为,人性是“恶”的。正因为人性恶,才需要后天的外部教化和自我修养,提出了“学不可以已(《劝学》)”的教育主张。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用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它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5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荀子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劝学篇**
    《劝学篇》冠《荀子》全书之首,畅论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并指明教育和学习的目标、内容、方法以及与修身养性的关系。特别是强调“隆礼”和亲近贤师良友的重要性。这也是贯穿在全书的基本观点。荀子有感于礼失、学废久矣,故作此篇以针砭时弊,且以“学”与“礼”二字统领全书。
    本篇一直以来被选人中学语文课本,并且多见于各种先秦文选本,是《荀子》一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全书*美之作。它气魄雄伟、结构严谨、说理绵密、巧譬博喻、辞藻丰富、反复骈丽,声韵抑扬顿挫,更兼以精彩的类比推理,谆谆劝勉的情意,打动人心,催人奋进,历来为各年龄段人士特别是莘莘学子所喜爱。
    【原文】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①,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鞣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
    ①蓝:指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发酵后可制作深蓝色的有机染料靛蓝。②鞣:通“燥”,用火烤使木材改变曲直。③有:通“又”。暴:通“曝”,晒。
    【译文】
    君子认为:学习是一件不能停止的事情。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它比蓼蓝更青;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挺直而符合木工的墨线,如果用火烤过使它弯曲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曲度就能拿圆规来衡量,即使再晒干了,也不会重新挺直,这是因为经过先前的火烤,木材已经定型了。因此,木材经过墨斗画线加工就变得挺直,金属经过磨刀石磨过之后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明白道理,行为上也不会有什么过错了。
    【原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日:“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①共②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注释】
    ①靖:恭敬。②共:通“供”。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