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医情绪心理学

中医情绪心理学

  • 字数: 353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作者: 王福顺,傅文青 主编
  • 出版日期: 2015-11-01
  • 商品条码: 978751322686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8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5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编撰体例上,《中医情绪心理学》借鉴靠前外相关学术专著的编纂范例,力求做到:学术与科普相结合,专业与通识相连贯,专题与专栏相呼应,理论与实用相关联;学识上古今与中外贯通,表述上规范与生动兼顾,编排上文表与图解并茂,以使读者获得阅读与体验的愉悦。在研究内容上,《中医情绪心理学》借助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尝试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相关理念和中医情志理论进行融合,对中医情志学说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出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既深化了情志理论的研究,又丰富了当代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在适用范围上,《中医情绪心理学》适用于中医基础学科的广大教师和临床医生,是他们扩充学科知识与指导临床工作的重要参考书;尤适合于中西医药学院校和综合类大学各类文史哲与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是他们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中医情志学说的发展与创新,进一步研究中国传统心理学思想与中西医情绪心理学专题的案头书。
作者简介
王福顺,男,山东省泰安人。现为江苏省第四批省级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于2013年12月加盟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院,成立情绪心理学研究所,兼任所长。任靠前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的编委。200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受美国新泽西大学医学院邀请赴美国做博士后,探讨酒精依赖的神经心理机制。2007年受聘于罗彻斯特大学为助理教授,与欧洲科学院院士Nedeigaard教授合作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在大脑疾病中的作用。期间,有许多成果发表在靠前十分有影响力的杂志上,包括影响因子很高的Cell Stem Cell(影响因子25.4)和Nature Medicine(影响因子22),以及美国科学院学报PNAS文章(影响因子9.8)等,现已在靠前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30多篇。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情绪研究的重要性
一、高情商可以促进成功
二、SEL计划
三、情绪直接导致疾病
第二节情绪产生的几种学说
一、阴阳五行论
二、阴阳五行人格
三、情绪的体液说
第三节情绪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四节情绪的呼吸调节
一、气的重要性
二、生气
三、情绪和气
四、运气5秒钟
五、当下的力量——正念
第五节情绪疾病的病因
一、身体的原因
二、负面情绪
三、心理病人的性格原因
四、“忘我”和“较真”
第二章基本情绪
第一节中医基本情绪
一、喜
二、怒
三、哀
四、思
五、恐
第二节现代心理学基本情绪
第三节去甲肾上腺素与愤怒和恐怖
一、日常生活中的紧张现象
二、恐怖情绪
三、不要引爆愤怒情绪
四、愤怒与恐惧情绪的关系
第四节喜悦、悲哀和忧思
一、喜悦与多巴胺
二、悲哀与5—羟色胺
三、忧思与乙酰胆碱
第五节基本情绪的中西对比
一、直觉把握中国古人情绪心理生活
二、情志说反映了东方思维
三、情绪心理的社会因素了基本情绪学说的深入发展
第三章西方情绪心理学发展
第一节较早心理学的情绪研究
一、心理过程三分法
二、实验心理学
三、情绪类型的体液说
四、机能主义心理学关于情绪的观点
五、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情绪的观点
第二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情绪的研究
一、弗洛伊德的情绪理论
二、荣格的情结理论
三、阿德勒的自卑情结
四、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理论
第三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情绪理论
一、马斯洛及其主要理论
二、罗杰斯及其主要理论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关于情绪的研究
一、认知心理学
二、情绪的认知理论
第四章情绪的发生、发展和分化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中情绪的来源
第二节西方情绪理论中情绪的产生
一、生理学理论
二、内驱力理论
三、认知理论
四、功能主义理论
五、艾里克森的情绪发展过程
第三节中医情绪的个体发生、发展与调适
一、胎儿时期
二、婴幼儿时期
三、青少年时期
四、中老年时期
第四节现代心理学对情绪发展的研究
一、情绪体验的发展
二、情绪交流的发展
三、情绪纽带的发展
四、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第五节中医情绪的分化与阴阳、五行、脏腑的关系
第六节西方情绪心理学对情绪分化的研究
第五章情绪的生理机制
第一节中医学关于情志生理机制的观点
一、中医学对情志与脑关系的认识
二、中医学对情志与五脏关系的认识
三、现代中医肝调畅情志的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
第二节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
一、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二、情绪生理与生化指标的测量
三、情绪的自主反应模式
第三节情绪与内分泌系统
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二、下丘脑—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
三、与情绪有关的神经递质
第四节情绪的中枢机制
一、杏仁核
二、海马
三、前额叶眶回
四、前扣带皮质
五、小脑
第六章情志与认知
第一节心神感知论
第二节情志与认知的关系
一、情志与认知的概念
二、对认知过程的理解与阐释
三、情志的体验
四、情志与认知
第三节认知与情志致病的相关性
一、认知是产生异常情志的原因之一
二、认知图式影响情志的反应
三、认知偏向引起情志异常
四、认知失调是情志致病之因
……
第七章情绪与行为
第八章情绪与人格体质
第九章情绪与健康
第十章情绪障碍(情志病)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一)
第十一章情绪障碍(情志病)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二)
第十二章情绪与梦论
附录一情商测试
附录二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附录三厚黑学新解
附录四《装在套子里的人》之心理学赏析
附录五五态人格测验表(成人)
附录六五五体质检测表
附录七中医生活方式调查表
主要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