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茶馆.想北平.猫城记/老舍

茶馆.想北平.猫城记/老舍

  • 字数: 2880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老舍
  • 出版日期: 2016-01-01
  • 商品条码: 978755310652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70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茶馆·想北平·猫城记》是琥珀经典文丛之一。 收录老舍签名、印章、手稿、经典名作初版封面 集结老舍创作的三大文学体裁作品(戏剧、散文、小说),超高性价比 周国平、曹文轩、刘震云、严歌苓、毕淑敏、白岩松,推荐导读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刘震云: 老舍先生是直面现实和直面世界的伟大作家。 《茶馆》的结构是非常讲究的。三幕,第一幕的结构是一个太监要娶老婆,第二幕的结构是两个男的要娶一个女的,第三幕是三个活着的人要自己埋葬自己。这是它的主干,这不是平庸的作者能想出来的。 著名学者 赵园: 老舍是使“京味”成为有价值的风格现象的第一人。 老舍《想北平》: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茶馆》——“一句台词勾画一个人物”的中国戏剧经典 《猫城记》——因作者辞世与诺贝尔文学奖擦肩而过的作品 老舍作品雅俗共赏,幽默生动,北京韵味较强,潜台词深刻含蓄 名家名作·传世经典·文艺青年推荐阅读 新课标·中学生推荐阅读·图书
内容简介
《茶馆想北平猫城记(老舍经典作品签名印章典藏版)》是琥珀经典文丛之一,收录了老舍话剧及小说代表作《茶馆》《猫城记》《我这一辈子》等,以及《我的母亲》《宗月大师》《北京的春节》等诸多散文名篇。
《茶馆》故事全部发生在北京城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先生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数个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有名小说家、剧作家。1924年远赴英国留学,执教于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并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归国后曾在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书。1949年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1966年8月24日,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著有长篇小说《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赵子曰》《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等。
目录
话剧卷
茶馆(三幕话剧)
散文卷
我的母亲
宗月大师
无题(因为没有故事)
当幽默变成油抹
文艺副产品
四位先生
记懒人
想北平
北京的春节
抬头见喜
一些印象
趵突泉的欣赏
大明湖之春
五月的青岛
可爱的成都
讨论
一天
大发议论
小病
取钱
还想着它
小麻雀
母鸡
养花
小说卷
猫城记
我这一辈子
摘要
    宗月大师
     在我小的时候,我因家贫而身体很弱。我九岁才人学。因家翁体弱,母亲有时候想教我去上学,又怕我受人家的欺侮,更因交不上学费,所以一直到九岁我还不识一个字。说不定,我会一辈子也得不到读书的机会。因为母亲虽然知道读书的重要,可是每月间三四吊钱的学费,实在让她为难。母亲是最喜脸面的人。她迟疑不决,光阴又不等待着任何人,晃来晃去,我也许就长到十多岁了。一个十多岁的贫而不识字的孩子,很自然地去做个小买卖――弄个小筐,卖些花生、煮豌豆或樱桃什么的。要不然就是去学徒。母亲很爱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学徒,或提篮沿街卖樱桃而每天赚几百钱,她或者就不会坚决地反对。穷困比爱心更有力量。
     有一天刘大叔偶然的来了。我说“偶然的”,因为他不常来看我们。他是个极富的人,尽管他心中并无贫富之别,可是他的财富使他终日不得闲,几乎没有工夫来看穷朋友。一进门,他看见了我。“孩子几岁了?上学没有?”他问我的母亲。他的声音是那么洪亮(在酒后,他常以学喊俞振庭的《金钱豹》自傲),他的衣服是那么华丽,他的眼是那么亮,他的脸和手是那么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了什么罪。我们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几乎禁不住他的声音的震动。等我母亲回答完,刘大叔马上决定:“明天早上我来,带他上学,学钱、书籍,大姐你都不必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谁知道上学是怎么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像一条不体面的小狗似的,随着这位阔人去入学。学校是一家改良私塾,在离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庙里。庙不甚大,而充满了各种气味:一进山门先有一股大烟味,紧跟着便是糖精味(有一家熬制糖球糖块的作坊),再往里,是厕所味,与别的臭味。学校是在大殿里。大殿两旁的小屋住着道士和道士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黄布挡着,供桌上摆着孔圣人的牌位。学生都面朝西坐着,一共有三十来人。西墙上有一块黑板――这是“改良”私塾。老师姓李,一位极死板而极有爱心的中年人。刘大叔和李老师“嚷”了一顿,而后教我拜圣人及老师。老师给了我一本《地球韵言》和一本《三字经》。我于是,就变成了学生。
     自从做了学生以后,我时常地到刘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两个大院子,院中几十间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后,还有一座相当大的花园。宅子的左右前后全是他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齐齐地排起来,可以占半条大街。此外,他还有几处铺店。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饭,或给我一些我没有看见过的点心。他绝不以我为一个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阔大爷,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南私塾转入公立学校去的时候,刘大叔又来帮忙。这时候,他的财产已大半出了手。他是阔大爷,他只懂得花钱,而不知道计算。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财产有一部分是卖掉的,也有一部分是被人骗了去的。他不管:他的笑声照旧是洪亮的。
     P76-7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