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黄钟大吕

黄钟大吕

  • 字数: 101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作者: 陈应时,(韩)权五圣 主编
  • 出版日期: 2015-11-01
  • 商品条码: 978750395667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244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1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由韩国国乐学会前会长权五圣先生发起,并由韩国国乐学会主办的“第一届东亚乐律学研讨会”,在韩国首尔举行。自2005年在首尔召开第一届东亚乐律学学术研讨会之后,除2008年外,此会每年都举行一次,参加会议的专业学者也是越来越多。从第一届由中日韩三国的230余专家参加,到2011年的第五届,发展到了由来自世界1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韩国、意大利、泰国、越南、菲里宾、美国、柬埔寨、新加坡、日本、台湾)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研讨会就各自国家的乐律学研究议题展开了深入地探讨,分别涉及到了朝鲜时代的乐律学文献、日本古文献中的高丽乐研究、当前韩国乐律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发展方向、曾侯乙钟铭中的古文字研究、中韩乐律图解、中日乐律调的比较研究以及唐乐在日本的存在及其发展变化等问题。东亚乐律学术研讨会还提供了一个良性的相互比较研究、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各国学术领域研究现状的发展,体现了乐律学在整个音乐学术研究领域的地位和需要。
作者简介
陈应时(1933-),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音乐史学会、中国乐律学学会顾问。1959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1964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理论专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1月应邀任英国女皇大学访问学者,1990年1月应聘任英国剑桥大学基兹学院访问教授,1994年9月,应邀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国立音乐大学、大阪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武藏野音乐大学、日本音乐学会和东洋音乐学联席例会巡回讲学。
学术成就:
1、首次论证了中国在宋代时已经形成了具中国特色的纯律理论,并提出了中国古琴的纯律调弦法就是纯律的生律法的新观点和“律种”这一新概念。2、在敦煌乐谱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掣拍说”,为此谱节拍节奏的解译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案。3、否定了近世学者认为古代声名中的“闰”为“清羽”或bsi的说法,论证其本义是“变宫”或“闰宫”的简称。重新解释了我国古代的“八十四调”理论,并考证了唐宋燕乐二十八调为何止七宫的原由。
目录
上 卷
第1届
对柳僖和《方便子遗稿》中“乐律管见辨”的考察 / [韩]权五圣
关于律吕的易学研究——以《乐学轨范》为中心 / [韩]丁海任
关于对茶山丁若镛“三纪六平”的考察 / [韩]金世钟
《三五要录》与《仁智要录》的高丽乐研究——以高丽日月调为中心 /[韩]李知宣
韩国律学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 [韩]南相淑 [韩]徐海准 译
古代中国和朝鲜的律吕、宫调图解 / 陈应时
日本对唐朝音乐理论的接受与吸收 / [日]远藤彻
第2届
从黑泽学说看音律的起源 /应有勤
“京房六十律”中的三种音差 /陈应时
古琴减字谱中的隐藏智慧——古琴谱中独有的律学资料展现出琴律发展历程 /李 玫 中国传统笙的十二律实践 /景蔚岗
对“《淮南子》律数”的思考 /赵玉卿
关于茶山丁若镛的“五声”算出方式 /[韩]金世钟
《乐学新说》“大司乐”之音乐形态研究 /王洪军
韩国的管乐器——大笒 /姜春花
韩国的乐律学研究者——李奎景 /[韩]权五圣
第3届
兰溪朴堧的业绩 /[韩]权五圣
也论“康熙十四律” /赵玉卿
《乐学新说》“小胥”之乐悬研究 /王洪军
韩国 · 欧洲有量乐谱的构成原理和功能
——以井间大纲和音标的比较为中心 /[韩]李辅亨
读丁镛《辨十二律隔八相生之说与上生下生之说不合》 /陈应时
关于隔八相生法的研究 /[韩]丁海任
《律吕新书》的六十调与六变律研究 /[韩]南相淑 姜春花 译
第4届
中国古代乐律学概述 /陈应时
“六十甲子纳音”研究 /黄大同
朝鲜时代《乐通》和《诗乐和声》所载的乐律 /[韩]权五圣
蔡元定《律吕新书》版本问题初探 /[日]山寺三知
《乐学新说》“典同”之乐律学探究 /王洪军
《乐学轨范》唐琵琶乐调考 /郑祖襄
“始于黄钟,终于南事”法新释
——《五经算术》与《后汉书》所载京房六十律史料的印证 /谷 杰
《元史》徳智格多吉蒙文译本卷70、71中的“礼乐” /[蒙古国]其美格一 [马来西亚]李淑芬 译
一种不用计算的律制——浑然天成的自然律制 /应有勤
乐学与律学中“数理”关联的几个问题 /蒲亨建
对我国清代的七律制管律研究 /(中国澳门)胡企平
《吕氏春秋》先益后损生律的确定性 /杨善武
“均”“均法”考辩 /孙克仁
“阳生于子、终于午”—— 论蔡元定“燕乐音阶”的本原 /赵玉卿
对“燕乐音阶”再思考的思考 /杜亚雄
几则明、清、民国文献之释“变”、“闰” /吴志武
从《燕乐考原》看燕乐二十八调的音阶结构 /吕 畅
《乐学轨范》所载祀天神乐四调之音构造研究 /[韩]南相淑 姜春花 译
无商之圆钟与无徵之四旦 /陇 菲
《魏氏乐谱》中的调 /[日]安达智惠
魏氏乐谱之宫调解析漆明镜
隋唐燕乐大曲宫调理论的历史及其东流研究 /王安潮
《事林广记》之《愿成双·双胜子急》解译 /于韵菲
韩国的井间谱 /[韩]朴恩玉
韩中古乐谱记谱法比较研究 /姜春花
韩国乐器之阴阳五行的硏究 /[韩]丁海任
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传承——视唱练耳改革刍议 /张柏铭
下 卷
第5届
纯律在古琴上的应用 /张柏铭 张 卓
淮南律数新解 /李 玫
六律六吕的单阳双阴交替十二律形态研究 /黄大同
先秦至汉“五行、四时、音律对应说”流变 /谷 杰
《诗乐和声》的乐律论考察——接纳以朱载堉平均律理论为中心 /[韩]金秀贤 [韩]徐海准
韩国的乐律学研究 /[韩]崔 昍 [韩]徐海准 译
道教仪式音乐中吟唱调的结构及其文化内涵 /吕 畅
平、清、瑟三调之于“相和”、“清商” /漆明镜
韩国南道音乐Yukchabaegi的乐律考察 /[韩]权五圣 [韩]徐海准
在韩国与中国对七调的接纳与变迁
——以七调的体系变迁为中心 /[韩]李辅亨 [韩]徐海准 译
在《乐学轨范》介绍的二十八调考察 /[韩]徐海准 [韩]南相淑 译
论敦煌乐谱的记谱法 /陈应时
《白石道人歌曲》的版本及内容考 /赵玉卿
宋代唱赚《愿成双》谱新译 /杨善武
中国古代四种《诗经》乐谱及其东传韩日研究 /吴志武
中国的方格谱与韩国的井间谱比较研究 /姜春花
中国塔吉克族鹰笛律制研究 /韩宝强
《诗乐和声》笙的形制研究 /[韩]郑花顺 [韩]徐海准 译
从《尚书》“律度量衡”看乐律的时空周期 /应有勤
东方民族乐律的特性音程研究 /饶文心
“重上生”与“再下徵”·“新音阶”与“旧音阶” /陇 菲
谈文献记载中的“拍” /于韵菲
第6届
解读“京房六十律”的律数 /陈应时
韩国学者洪大容和乐律学 /[韩]权五圣
《乐学轨范》的黄钟音高小考 /[韩]朴恩玉
口弦音阶及其律学特性 /应有勤
均法与先秦律制的构建——先秦乐钟调音范本的来源 /孙克仁
虞山琴派之律制研究——以《松弦馆琴谱》为例 /张柏铭 张 卓
谁是9∶4的发现者——以中国管律律种学之倍半相生公式研究为例 /(中国澳门)胡企平试从《御制律吕正义》议“康熙十四律” /漆明镜
《史记·律书》研究中的几个主要问题 /谭映雪
江永《律吕阐微》中“易”、“律”关系初探 /石林昆
出土河南淅川1号墓编钮钟乐律学探究 /毛 璐
黄钟尺与光速米 /陇 菲
燕乐二十八调“七宫”构成的乐学逻辑 杨善武
“闰”义考 /赵玉卿
由宋代“二变说”分歧看《燕乐》中“变、闰”的含义 /谷 杰
北、南曲笛上宫调演变考析 /郑祖襄
“旋宫”、“八十四声”、“六十调”——明代倪复《钟律通考》的研究报告 /王洪军陕北民歌中的“一句双均”现象 /刘 勇
论人类“音阶”意识的觉醒 /刘正国
凌廷堪《燕乐考原》的历史研究 /王安潮
林谦三的敦煌琵琶谱第一组定弦研究 /[日]安达智惠
谈古乐谱中表示反复的汉字术语 /于韵菲
东亚民族弦鸣乐器的选择与分类 /饶文心
道教科仪音乐中的磬、小镲和铛 /吕 畅
DNA遗传因子音乐 /[韩]李愚鹏 [韩]丁海任
寻先人遗音 求古曲神韵——从《白石道人歌曲》“寻声”研究说起 /(中国台湾)赵 琴
《隋书·音乐志》标点琐议 /[日]山寺三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