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倾听未来的声音:“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优秀作品(第2季)

倾听未来的声音:“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优秀作品(第2季)

  • 字数: 35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曹文轩
  • 出版日期: 2015-11-01
  • 商品条码: 978730126433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90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倾听未来的声音:“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很好作品》:青春跃动,创意无限,充分展示当代中学生蓬勃朝气和激昂向上的创新精神。
    “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佳作集萃,全面展示青春写作新力量。大赛获《人民日报》、中新网等重点报道,很好作品获《新华文摘》《光明日报》《散文选刊》等重要刊物关注并刊载。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格非、苏童强力推荐,茅盾文学奖评委倾心点评。
内容简介
    《倾听未来的声音:“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很好作品》收入2015第二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很好作品,充分反映了新一代中学生的创意写作水平。青少年奇崛的想象力、精妙的构思以及大胆的表达令人惊异,作品呈示一个个生机勃发魅力无限的心灵世界。
    本书由有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北大培文杯”大赛评委会曹文轩主编并作序,有名评论家谢有顺题跋。并约请茅盾文学奖评委和有名批评家、学者给予倾心点评,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到位的解读,对青少年写作有着切实有效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曹文轩,作家、学者。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作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代表性长篇小说有《草房子》、《细米》、《红瓦》、《根鸟》、《天瓢》、《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大王书》《我的儿子皮卡》等;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曹文轩精选集》、《曹文轩自选集》、《曹文轩经典作品》等;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小说门》等。2005年出版纯美小说系列,200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14卷)。多部(篇)作品被翻译为英、德、法、日、韩等文字。曾获靠前安徒生提名奖、中国安徒生奖、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图书奖、金鸡奖很好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靠前电影节“金蝴蝶”奖等40余种。
目录
为自由而写作(代序)/曹文轩
殊途
青田白塔/吕虹烨
布偶人/张涵之
老刘走过我身边/江明昱
小白狐/耿欣卓
顽泥/王琳
羊驼先生/方净植
敲钟者/刘悦欣
左右/许文骞
七马/叶禾
歧途/汪思伶
摩西之路/万晔儒
我和博尔赫斯/张泽泾
黑白道/任沐阳
水哥儿/李文
海迪妈/方媛
路口/刘梓凝
闪电
这世界需要你/王伊麟
塞不回去的钉子/林佳禾
石头的微笑/王可
黑暗中的睥睨者/陈墨千
闪电/翁榕榕
洋红木匣与蜜色裙子/许畅
迎来倾泻万丈的阳光/宗语飞
夜与昼/周子涵
猫空/马清溪
鲨鱼人/顾靖坤
征程
丝路/高雅琪
大漠谣/付钰欢
谁在长安等我/吕虹烨
绿洲/麻国煜
止戈之战/邢祖仪
迷路者与引路者/冯明辉
疆儿/王雪莹
棋/秦家宝
读心诀
读心诀/翁榕榕
与格伦?古尔德相遇/吴爱旌
华南虎/章佩芷
Renee/蔡伊铭
一只狗的独白/贾依凝
我的森林/李蕤桐
樱桃奶奶/李月馨
朝北有阳光/卢子越
六月远行/王雅馨
穿堂风/潘酩月
阿离/鄢朝虎
再见,艾叶/臧苗伊
斑马小姐/陈龙
羊角槭/赵越
错爱/郑冰钰
附录
大赛题目
选手心得
光着膀子滑雪/翁榕榕
我知道人世间阡陌纵横/许畅
每个路人甲都是造世主/王伊麟
黄金时代/吕虹烨
心之所向/马清溪
决赛获奖名单
你们的灵魂是生动的(代跋)/谢有顺
摘要
    自小泡在一间四壁诗书的小书房里,因此喜欢读也喜欢写。
    会弹钢琴,虽深爱音乐然不甚精通。喜欢欣赏各种画作和雕塑,虽不会什么技法,但我认为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我可以在任意一片草地上诗意地栖居。
    愿生命如流水般清澈,潺潺流淌。

    青田白塔
    吕虹烨

    我叫白石。
    我弟弟死去的那天晚上,我在梦里清晰地见证了他的死亡。我看见昏暗的红光恍惚地浮动,他踉跄地仰倒在地上,刀从身体里被猛地拔出,又被慌张地丢下。冰冷的空气,挤进来,充斥着我的胸膛,恐惧、麻木、黑暗和刺骨的寒冷开始在整个世界里蔓延。凌乱的跑动声逐渐远去,然后,我听见“滴答、滴答”的水声,一下,两下,三下。我拼命从黑暗的泥沼里拔出来,着了魔似的想要寻到它的来处,一寸一寸地挪动僵硬的身体……在黏沉的胶状的黑暗降临的前一刻,我终于看见了它——是雨水从破败的屋顶上漏下来,一滴一滴,流到水泥地的裂缝里。
    我弟弟直到死去,也没找到那座雨中的白塔。
    我弟弟叫青麦。
    小时候我们是村子里很受喜爱的孩子。在河边上捣衣服的俏丽的少妇总爱用她们白皙细嫩的手掐我们一模一样的脸蛋,夸我和青麦长得真俊,在自家屋檐底下的藤椅上整日整日地躺着的老人,总会用他们皮肤粗糙而松垮的耷拉下来的酱紫色的大手,拉起我们的小手细细端详,很终下定结论:这两个孩子,日后会出息的,说不准还会到镇上去呐!一直到八岁那年,我跟青麦每天形影不离地待在一起。我们一道在黝黑的泥塘里扑腾着翻滚过去,一道在青色的麦田里像两匹小白马驹那样终日不知疲倦地撒欢儿,脚下的土地被我们一年一年地从青涩踩到成熟,村里再不可能有哪个孩子比我们去过的地方多了。然而,青麦和我,我们很爱跑到石头山顶上,看那片熟悉的碧绿田野在滚烫的太阳底下不管不顾地延展而去,直伸向天穹的远处。
    八岁那年,是我们靠前次分开。父亲从远游而来的行脚商人那里换了三只刚生下不久的羊羔,把它们和村子里其他的羊聚到一起,一共二十头,然后把一根鞭子放在我手里。它们的毛那么白,那么软,叫声也软绵绵的,像云彩在你心口揉动。青麦一直扒着门偷偷地看我们,但他并没有走过来。第二天,我们比太阳更早地爬起来,我去山上放羊,青麦去村里上学。
    那个有关白塔的梦就是这个时候突如其来地降临的:一座白塔,就那么优雅而温柔地站在山坡上,就好像已经在那站了数不尽的年岁似的,雨就那么温柔地滴落下来,和白塔边悬挂的铃铛缥缈的声响揉在一起,在梦境里荡出一层一层的涟漪,嗒,嗒,嗒,嗒,嗒……
    我知道,青麦也做了同样的梦——总是这样的,我们总能知道彼此的一切——可青麦似乎被梦魇住了。一遍一遍地,他反复念叨着那座白塔,在课本上用炭笔反复地勾勒那个雨夜。他的眼睛开始变得不像一个乡下孩子该有的眼睛——那里头不再是淳朴的清澈,而是透出一种慑人的光芒,有一种强烈的执念和欲望——让人觉得心惊。当他站在父母面前,坚定而执拗地说他要去寻找那个挥之不去的缥缈梦境的时候,那两个,在这片并不丰饶的土地上生活了半生的干瘦农民,像被那种光芒摄去了心神似的呆立在那里,像两棵苍老的、焦黑干枯的树。
    青麦被看管了起来。有时候,他会和另一个孩子在清晨,把羊群赶到山上,在消磨了整整一个日子之后,又在黄昏像微醺一般地踉跄着带着羊群回来,远远地看过去,就像是山路上绽开了满满二十朵云彩的花。我代替了他的位置,每天太阳和青麦出发的时候,我就走去上学,晚霞和他的羊群铺满了山坡的时辰我就回来。日子,还是一样的日子,以至于并没有什么人发现了我们的不同——自然,我们那么相似,从小就难以被辨别,更别说这细微的身份的转换能引来多大的关注呢。可我如此清晰地感受到他的变化,我的精灵一样的,有着可爱的红脸蛋的,永远停不下来奔跑和欢笑的弟弟,如今迷失在他的梦里了。
    每天晚上我都能梦见那座白塔,那雨滴和铃铛声里的召唤一日胜过一日地强烈,我知道他也能感觉到。我能那么真切地感受到他强烈的渴望,无尽的幻想,以及无助与迷茫。我也不止一次地看到他登上那座高高的石头山,一次又一次地,像我们曾经的那样,瞭望天地交汇的远处。
    事情就发生在第三年的夏天。我从学校回来,翻过山脊,就看见漫山遍野的灯笼,在山间的小道上跃动,星星点点,几乎要照亮了整个山坳。我远远地看着,觉得很有趣。可是突然我的心直发慌,猛地往家里跑,跑到一半忽地又停住。我看见明子气喘吁吁地从山上跑下来,很艰难地大声喊出来:“他……他在……他在山顶……山顶上!”大人们就呼啦呼啦地提着灯笼往山上跑,什么也不知道的孩子们也就跟着呼啦啦地跑上去,远远地,我就听见明子带着哭腔大喊“羊……那羊……全……全没啦”!那天,明子贪玩和旁人约好了抓鱼,让青麦一个人帮着看半天的羊,可是青麦恍惚地赶完了羊,又恍惚地独自跑到山顶上去,一个人,与整片的田野静默地相视。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他正蜷成一团,睡得香甜。
    父亲病了。
    麦田熟了,金灿灿地在太阳底下晃着,麦穗,沉甸甸的,被压得几乎能碰到我和青麦的脚趾。
    可是没人来收。
    几户素来交好的人家帮着连干了三天,割来的麦子整整齐齐地堆在田边,明晃晃的,金亮得刺眼。母亲只留了来年的种子,剩下的全让人一捆一捆地抬走。可那些还不抵整个羊群的一半。青麦趴在一小堆麦子上面,死命地抱着不撒手,直到丰收的麦田里再度变得荒凉,只余田埂上的残茬,一母,两子,还有一小撮金黄的麦子。
    青麦“哇”的一声哭得昏天黑地,扑在母亲怀里:“娘,我再也不走了!我不去找白塔了,我哪也不去了!”
    母亲没说话,只是轻轻地揉着他满是麦粒的短发。
    那天晚上,母亲悄悄地找到我。
    “白石,你长大了……”“……镇上的那家人,我们也都认识,曾给人家做过工的……”“……本来要送你弟弟去的,可是……他现在这样子,我们……你好歹是读过书的……”
    “到了那里……”“……要照顾好自己啊……”
    我沉默着,然后,轻轻地点头。是啊,我怎么能放心让青麦一个人去那么遥远的地方。青色的麦子,可爱的麦子,应该自由地生长在田野里。
    我挑了一个深夜,母亲告诉了我路程,过了岔路口,再走一里半就能碰着一家可以搭车的农庄。我闻着秋天淡淡的金黄的香味,想起那片麦子,那群像云彩一样白的羊,想起那座雨里的白塔,想起青麦。
    我想,他知道我走后会怎样呢?会大吵大闹着要来找我,还是哭过一场后从此变得沉稳起来呢?
    然后,真像是在梦里一样的,我听到了他的声音,微弱的,小心翼翼的,真像微风划过麦子的声响。
    “白石?”
    我看着跟在我身后的青麦,想学着大人叹一口气,可不知怎的,还是微微地笑起来。他也笑了,眼睛在月光底下亮亮的。
    我们拉着手慢慢地穿越浓密的树林,听着那些熟悉的窸窣的声响,觉得仿佛可以一直就这样走,觉得仿佛这样一直走就已经足够。
    到了岔路口。
    “你要去镇上?”
    “是。”
    “从此……不回来?”
    “是。”
    “只能……去一个人?”
    “……是。”
    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好像作了决定。
    “我……我想……”他嗫嚅着。
    “你想去找白塔。”我说。
    我们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我想,还是再笑笑吧,于是,又轻轻低笑起来。“好。”我说。
    我就是从那天开始频繁地梦见青麦的。开始的时候,我只梦见我们分别的那片树林,我看着他走进左面的岔路,我想在后面喊他,对他说“你将来可不要后悔”,或者,“我会替你好好照顾爹娘的”。但我还是沉默地看着他渐渐被那只黑暗的巨兽吞没,走向只能他独自经受的未知。
    再后来,我开始一点点地梦到青麦所遇到的人,经历的事,我看见他被骗、被收留、被嘲讽、被鼓励、被诱惑、被陪伴……还有,被爱。我看见他地长大,一路或紧或徐地前行、寻找。起初,白塔还会在他的梦里出现,很终,他还是得凭着儿时的炭笔画才能回想起它的样子了,然而他从未停下来,也从未停止寻找过——他在找什么呢?他踏遍了大半
    个世界,却依旧固执地登上每一座山峰,流连于每一个雨季。有时候我想,算了吧,青麦,来吧,回家吧,我和村庄一如既往,我们依旧可以爬过每一个土丘,闯过每一片麦田,我们依旧可以一起在石头山峰上眺望这个色彩鲜亮的世界。
    他以亲身扎入那世界来回答我,他以他的闯荡、找寻、勇敢、冒险和尝试来回答我。他在无尽的幸福里跌倒,又在绝境中重新启程,他以他的生生不息和永不止歇回答我。
    他很终以较为的沉默回答我。
    女孩儿写的信,漂洋过海而来,讲述了他的经过,但我怎么会不知道?那么精彩的人生,那么勇敢不服输的人,那么执着而永不停下追寻的梦想——我在心里暗暗渴求却连说出也不敢的一切……全都只在一个晚上,在歹徒把刀插入他的身体令我痛彻心扉的那一刻,戛然而止。
    一周后,我返乡看望那两个依旧深藏在村落深处的许久未见的老人。走进村口的时候,正下着瓢泼的大雨,村子绿成模糊的一片,我听见一片惊惶的喊叫和跑动的脚步声,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小时候,人们漫山遍野地寻找青麦和羊群,而只要登上石头山顶,就能看见他缩成一团的身影。
    然而,在我的视线里,那座石头垒成的山峰,曾承载了那么多年的岁月而未曾动摇过的,如今在暴雨雷电中轰然垮塌,雨水狂暴着,风嘶吼着,泥土和石块的洪流使那不知被埋藏了多久的宝藏显露出来。天地间只剩下了一个她。雨水洗走了那上面的浮尘,她洁白的身体在细密的雨里显得圣洁而朦胧——仿佛伸手即可触碰。
    我不记得我后来怎样了,是发疯似的满身泥泞地奔向那座白塔,还是支持不住地跌倒在地,我只是一直在想,青麦,青麦,你看见了吗?青麦你看见了吗!她在那儿!不在梦里,在石头山上!在村子里……
    她优雅地站在那儿,静默不语,雨滴轻柔地滑落,打到银铃上,清脆的一声响。
    (作者学校: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指导老师:李跃庭)

    专家点评
    作者以洗练、纯净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有关少年梦想的诗性故事。在充满诗意的笔触下,在近处的“镇上”和远方的“白塔”的对比中,小说向读者呈示了一种超越庸常生活的理想生活方式。
    白石和青麦生于“青田”,他们曾共同拥有一座梦中的雨中“白塔”。他们在一望无垠的青色麦田中自由地成长,为了寻找梦中的雨中“白塔”,曾一次又一次地爬上高高的石头山顶,瞭望天地交汇的远处。在人生的岔路口,白石循着父辈的安排,选择了近处的“镇上”生活,而青麦坚定地选择了远方,去追寻雨中“白塔”。从“青田”到“白塔”,青麦执着甚至孤独地闯荡、找寻,完成了一次超越庸常生活的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尽管涉及死亡,但作者对七彩梦想的描绘以及对青麦执着追求的抒写,让人在伤感之余感受到无比温暖的理想情怀,唤起大家找寻人人心中都曾有过的“白塔”的信念。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