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古老的敌意

古老的敌意

  • 字数: 113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北岛 著
  • 出版日期: 2015-10-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5463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1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5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古老的敌意(精)》是北岛的访谈、演讲和随笔结集,书中的文章是有关他个人的生命历程――写作、办刊、漂泊;对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记忆、评判与反省,以及诗歌、文学乃至摄影对于生存的意义……两篇悼念网友的文章平和冲淡,情深意切。
作者简介
北岛,原名赵振开,中国当代诗人,今天派诗歌代表人物之一。先后获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古根海姆奖学金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代表作有《北岛诗歌》、《城门开》、《失败之书》、《时间的玫瑰》、《青灯》、《蓝房子》、《午夜之门》等。
目录
辑一
一个四海为家的人
野兽怎么活,诗人就该怎么活
另一种声音
诗歌是我们生存的依据
越过王朔向老舍致敬
我的记忆之城
用“昨天”与“今天”对话:谈《七十年代》
八十年代访谈录
附录 致读者
在历史偶然的钢丝上:关于“星星画会”
我一直在写作中寻找方向
越界三人行:与施耐德、温伯椿对话
辑二
古老的敌意
翻译与母语
致2049年的读者
诗意地栖居在香港
缺席与在场
失败之书
远行
附录 致读者
硅谷的夏娃
劝君更尽一杯酒:为葛小佳送行
悲情往事:悼张枣
辑三
用另一双眼睛寻找幽灵
摘要
    诗意地栖居在香港
    有名的老报人萨空了先生曾在三十年代末这样写道:“今后中国文化的中心,至少将有一个时期要属于香港。”
    我在香港定居两年半了,一直在寻找香港的文化定位,因为那是寻找我自身定位的重要的参照系。最近我读了陈冠中先生写的文章《九十分钟香港社会文化史》(收在牛津大学出版社《下一个十年:香港的光荣年代?》一书中)。这篇文章让我很震动:一是陈冠中先生把长达一个半世纪以来香港社会文化的源流讲得如此清晰透彻,再就是这香港社会文化的演变如此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我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羞愧。
    香港的文学与文化曾几度繁荣,花开花落,而萨空了先生的夙愿至今还未实现。不仅如此,今日香港离此目标越来越远,让我们不得不面对更加残酷的社会现实:在香港,金钱就是上帝,血压随股票升降,月亮为楼市圆缺;在香港,全世界最富有的资本家,为了卖掉自己的灵魂,甚至精心操控超级市场平日与周末的价格差;在香港,两极分化深如沟壑,在发达国家(地区)中基尼系数排第一,但不必担心穷人造反;在香港,平等的光滑表面下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在金字塔的最底层是流民、失业者和外籍佣人……
    由于教书的缘故,我和年轻人接触较多。让我最担忧的还是香港的年轻一代。他们从出生那天起,就被送上一条生产流水线――他们的一生早已被注定。这条流水线看起来安全可靠,但代价是,他们的创造性与想象力被资本被父辈被媒体被网络劫持了――他们没有好奇心,没有视野,没有读书欲,没有独立性,没有自我表达能力,是的,他们一无所有。我相信,香港年轻人的自杀率与此有关,年轻人普遍的心理问题与此有关。
    让我深感忧虑的是,年轻一代是香港的现在与未来,没有他们的创造性与想象力的加入,一个再富裕的香港也是没什么希望的。为了他们,必须改变香港这恶劣的文化生态环境,这是每个住在香港的作家与知识分子的责任。而我们能做的,是如何激发他们打开心灵的空间,诗意的空间,创造与想象的空间。
    什么是诗意?“诗意的栖居”,如今几乎已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用语,甚至和“豪华典雅,高尚至尊,欧式风格”之类的陈词滥调混同。我想在这里有必要重温经典,看看二十世纪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到底是怎么说的。
    在《人诗意地栖居》一文中,海德格尔是从引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开始的:“‘……人诗意地栖居……’说诗人偶尔诗意地栖居,好像还勉强过得去。但这里说的是‘人’,即每个人都在诗意地栖居,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一切栖居不是与诗意格格不入吗?我们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扰。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今日的栖居也因劳作而备受折磨,因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因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惘……”
    他接着写道:“这一诗句说的是人之栖居。它并非描绘今天的栖居状况。它首先并没有断言,栖居意味占用住宅。它也没有说,诗意接近表现在诗人想象力的非现实游戏中……进一步讲,也许两者相互包容,也就是说,栖居是以诗意为根基的。如果我们真的如此推断,那么,我们就必得从本质上去思考栖居和作诗。如果我们并不回避这一点,就要从栖居方面来思考人们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人之生存……”
    最后的结论是:“无论在何种情形下,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诗意,我们才能体验到我们的非诗意栖居,以及我们何以非诗意地栖居。只有当我们保持对诗意的关注,我们方可期待,非诗意栖居的转折是否以及何时在我们这里出现。只有当我们严肃对待诗意时,我们才能向自己证明,我们的所作所为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对这一转折作出贡献……”
    总而言之,所谓栖居是指人的生存状态,所谓诗意是指通过诗歌获得心灵的解放与自由,而诗意的栖居就是寻找人的精神家园。从海德格尔这一论断出发,我们不得不进一步追问,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香港?
    值得庆幸的是,与内地相比,和大中华地区的许多城市相比,香港有众多的优势:一、行政主权的相对独立;二、基本完善的法制社会;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P172-17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