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张大千的后半生

张大千的后半生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黄天才 著
  • 出版日期: 2015-09-01
  • 商品条码: 978710011259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黄天才编著的《张大千的后半生》以张大千进军海外艺坛的艰辛努力及光辉成就为主轴,记述他的艺术活动及重要创作、古书画藏品的聚集和流散;并提到交游亲情及感情生活等等。作者在驻日采访的二十四年间,经常与寄迹海外的张大千结伴出游,谈古论今。以一手翔实生动的记录,书写了大千大师后半生的身影。
作者简介
黄天才,资历新闻记者,曾任“中央日报”驻日特派员、社长,“中央通讯社”社长,驻日采访长达二十四年之久,期间与张大千结识。张大千晚年定居台北摩耶精舍后,在日事务多交由黄天才打理。因为这段数十载忘年之交,黄被时人称为“摩耶精舍四大护法”之一。黄天才笔耕不辍,除本书外,还著有《五百年来一大千》、《平常心:大棋士林海峰的围棋人生》、《劲寒梅香:辜振甫人生纪实》(合著,台湾联经出版)等。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张大千的海外游踪
第二章  大千生前身后三知己
第三章  厮守后半生的夫人徐雯波
第四章  张大千生前故后三大展
第五章  张大千的海外财源
第六章  大千珍藏六大国宝名迹的来龙去脉
第七章  张大千与《溪岸图》
第八章  黄山谷书卷遭窃没入侯爷府
第九章  大千捐画秘辛·一段委屈遗事
第十章  张大千、谢稚柳敦煌石窟闹双包
编后记
摘要
    靠前章张大千的海外游踪
    稍稍安定之后,他通过香港友人的协助,居然和成都的家人通上信了,这是大千很感欣慰的事。
    在大吉岭的很初几个月,大干生活得很惬意,白天爬山,晚间作画、吟诗,很悠然自得。但大干毕竟是群居惯了的人,爱热闹,喜欢交朋友、摆龙门阵。世外桃源的安静生活,三五个月下来,就耐不住了。他只能借工作来排遣寂寞,每天从早到晚,不是作画,就是作诗。多年之后,他在台北接受为他作传的谢家孝访问时,曾说:“在大吉岭时期,是我画多、诗多,工作精力很旺盛的阶段,目力当时很好,绘的也多精细工笔……。”①画得多、画得好,却无处卖画,大千逐渐感到经济压力,他是挥霍惯了的人,没有钱花,对他来说,比什么都难受。他很愁苦,不作画,就作诗,古人所谓诗穷而后工;擅写历史小说的高阳(许晏骈)也曾说:“张大干的诗,以在此穷愁的困境中,做得优选。”
    心情不佳,日子难过,一次爬山不慎失足,伤了腿,又遇上糖尿病发作,痛苦不堪。他费尽心思,想突破经济困境,计划到华人众多的泰国曼谷去办展览卖画,还曾经独自去了一趟曼谷,了解当地情况,结果铩羽而归。画展开不成,画也不能卖,更是令他沮丧万分。
    这段时问,专享让他感到高兴的事,是某傍晚,徐雯波喜滋滋地告诉他:她怀孕了。大千更为雯波高兴。他觉得,雯波在海外,有了自己的孩子,应该可以弥补她从成都离家时,大干让她抱了黄凝素所生的幼女心沛上车,却未能带走她亲生的幼女心碧和婴儿心健的遗憾了。
    到了那年(一九五。年)深秋,大干在印度居住了六个多月,苦多乐少,他不堪再忍受。加之雯波临盆期近,考虑到大吉岭医院设备很差,他遂带着徐雯波、心沛回香港待产。
    回到香港,朋友多了,生活马上热闹起来。大干随即忙着筹办画展,大吉岭风光的山水画极获好评,展品全部被人订购,经济困境立马解除了,大干心情也为之一快。
    年底,雯波入院生产,大干的第九个儿子――也是很小的儿子出生,取名心印。在热闹忙碌中,日子似乎过得特别快,一转眼,心印满月了,大千又得面对何去何从的问题。
    他无意在香港久住,此地环境复杂,华洋杂处,不是理想的安身立命之处。台湾有出入境管制,不便于自由旅行。日本,只能短暂歇脚,不堪长期居留。看来,未来的去处,还得从长计议。至于他曾住过半年的印度,虽然有一百个不好,但至少还清幽安静,不受干扰,而且,大吉岭距中国近,他可以通过通邮而获知成都家人的信息,也便于和港澳及台湾各地的友人保持联络,相互照应。思前顾后,真是一动不如一静。万般无奈,也只好再回印度大吉岭去吧! 一九五一年暮春,心印三个月大的时候,大干带着家小,离香港,又回到了印度。回到大吉岭,生活环境无大变化,大千依旧每天画画、作诗,过着平淡无聊的日子。
    过了三五个月,大干又憋不住了。除了孤寂无聊之外,他更是不甘心这样穷混着虚度自己的大好年华。回想当年十八九岁拜在曾(熙、农髯)、李(瑞清、梅庵)两师门下,学书法,练绘画,夜以继日地刻苦用功三十多年,把中国千余年的一部美术发展史,从清、明上溯元、宋,更进探隋、唐、五代之堂奥,尽心尽力摹临历朝历代的名家杰作,练就了一身“集大成”的很好功夫,正待纵笔发挥,全力创作,却为局势所迫,来到海外,屈居于印度大吉岭乡野之间,一筹莫展。他当时不过五十二三岁,正是年富力强,创作欲、企图心特别旺盛之际,焉能自囿于此,虚度大好时光?更不能让自己的后半生,平平庸庸地度过。
    他决计克服万难,突围脱困,不想再在这些邻近国家或华人地区兜圈子了,索性远走天涯,找到一处接近陌生的新原野,远离尘世烦嚣,避免故土人情的无谓纷扰,让自己享有随意挥洒的自由空间,好好经营自己的后半生,开创出一个足可媲美,甚至超越自己前半生的大好天地来。
    有了这一番新构想,静极思动的张大干十分振奋。他忆及在香港时曾听到友人谈起移民中南美洲的计划,当时他未特别注意,如今想来,移民南美也许正是他所企求的“新天地”吧。
    他特地独自去了一趟香港,和几位好友切实讨论过一番,并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南美各国的资料。回到印度,经过慎重考虑,他选择了南美洲很南端的阿根廷。
    计划既定,急性子的张大干恨不得马上就执行。但如此庞杂远程的大规模行动,必须具备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巨额的经费,一是充足的人力。
    在大干看来,经费问题不难解决,他手上那支画笔有如印钞机器,随时可以换成现金备用。而且,必要的时候,还有他从成都带来的“富可敌国’,的中国古书画收藏品,可以脱手应急。
    倒是人手问题,让他颇感棘手。想当年对日抗战期间,他远征西陲,到敦煌临摹石窟壁画,在那荒漠石洞中苦修三年,有两位夫人――二夫人黄凝素、三夫人杨宛君轮流随侍陪伴,照应他的生活起居;在工作上更有他的得意门生及子侄帮忙,还雇用了青海喇嘛作为帮手,从未感到人力不足之苦。如今远离故国,寄居海外,身边只有徐雯波一人,带着一个幼女、一个男婴,人手如此单薄,居家生活已经不易,哪里还有能力万里长征,到南半球安家立户!眼前的如此困境,使得在靠前习惯于呼风唤雨的张大干,感到一筹莫展。
    他原打算在阿根廷那边有了确切回应之后,再回香港去寻访是否有他的门生故旧也已到了港澳,或者在香港设帐收徒,看是否有人愿随同他到南美去拓荒立户。不料,一场天灾,让他提早搬回香港。
    原来,那一年(一九五一年)夏天,大吉岭天气异常恶劣,狂风骤雨,来势惊人。七月里的午后,突然发生大地震,地动天摇,一块方形桌面一般大的巨石,从山顶砸落下来,坠压在大干住屋的门口。幸而有惊无险,一家四口平安无事。惊魂稍定,大干不愿再滞留大吉岭,遂举家迁回香港。
    回港后不久,大干即出发去台湾,后来又去了日本,寻访门生故旧做远行帮手。此行在外逗留了三个多月,结果并不理想,只得又回香港。P7-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