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露沙的路(小说版思痛录)

露沙的路(小说版思痛录)

  • 字数: 269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韦君宜
  • 出版日期: 2014-11-01
  • 商品条码: 9787020105465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女大学生露沙经过“一二?九”运动洗礼,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在延安,她却遇到生活、爱情的烦恼,特别是经历了那场莫名其妙的“抢救运动”,靠前次亲历了政治荒唐剧,从此明白了革命道路的曲折坎坷。韦君宜编著的《露沙的路(小说版思痛录)》内容来自作者亲历,是作者另一力作、回忆录《思痛录》的姐妹篇,是《思痛录》的“小说版前传”,更生动鲜活。同时,为使读者全面了解作者及其小说创作,《露沙的路》选载作者1938年日记,并附录了作者相关小说三篇:《洗礼》,《功罪之间》,《旧梦难温》,可以看作《露沙的路》的“前传”与“续篇”。
作者简介
韦君宜,原名魏蓁一。女。湖北建始人。党员。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曾参加“一二?九”运动。1939年赴延安。历任《中国青年》编辑、总编辑,《文艺学习》主编,《人民文学》副主编,作家出版社及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社长。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届顾问、第六届名誉委员,期刊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文联委员。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母与子》、《露沙的路》,散文特写集《故乡和亲人》,散文集《似水流年》、《故国情》、《我对年轻人说》,短篇小说集《女人集》,短篇小说选《旧梦难温》,中短篇小说选《老干部别传》,散文杂文集《海上繁华梦》,编辑札记《老编辑手记》,杂文选《前进的脚迹》,长篇回忆录《思痛录》等。《洗礼》获1981年全国很好中篇小说奖,《婚礼谈往》、《海上繁华梦》获《青年一代》年度很好作品奖等。
目录
露沙的路
附录一
洗礼
功罪之间
旧梦难温
附录二
韦君宜1938年日记(节选)
摘要
    露沙和许多北平民先队友在一起,简直除了吃饭不同,一切都和在北平一样,但是心里明白,自己应该向革命的延安人学习。学什么?觉得自己在敞开胸怀,等着接受。
    没过几天,李平和她谈话,就说:
    “我们要组织一个青年工作考察团,到前方去,你也算一个吧。”
    到前方考察?她连后方是怎么回事,还没有弄清楚哩。但是,去前方,这总是个很富诱惑力的目标。她一句也没哼就点头同意。李平解释了几句:
    “现在各根据地都在农村里开展群众工作了,有很多青救会和妇救会,他们都是怎样组织起来的,怎样武装的,你们去了解一下,写个报告来,就完成任务了。”
    露沙自己还没去过农村,没接触过农村人,更不知他们是怎么组织的,却要去考察人家农村的组织了。可是她当然得去,立刻准备,出发去前方。
    一同走的是五个人:四个男的,她一个女的。团长是姓丁的丁良,原来老师大的民先干部,篮球名将;还有肖冯、老武,也都是民先的人;张迎春,是陕北边区青救会的。
    露沙离开都市生活还不过一个月,过去以为到延安就是上前方,现在才知道延安还是后方。那前方怎么上法?别人都告诉她:
    “你先得学会走路。从这儿到你要去的晋西北前方,光来回走,就得两千里,行李都得你自己背。”
    这可了不得,去吧。想起有一位作家写的小说,那位上前方的革命少女,骑着马,一鞭如飞而去。可不是这个样子!可是我得这样一步一步走着上前方,不管它前方什么样也得去。别人怎么走,我也能怎么走!
    要背行李,先得会捆行李。这又是新事一件。她不知道怎么捆法,这次到延安来,好容易才向同行人学会了把被子、褥子、毯子、枕头、衣服捆成一大卷,然后由别人帮着扛上车。这个行李能背着走两千里吗?她自己摇了摇头。
    李平说:“你去找老丁吧。”
    老丁把她的行李打开,看了看,说:
    “只能要一床被子。”
    把她的厚被扔在一边,把薄被铺开,折成四方块,然后用细麻绳捆得四方四正,好像个豆腐块。用手一提,一只手就提起来了。老丁斟酌了一下,又说:
    “不过,这细麻绳,你的肩膀背着恐怕受不了……喂,你的裹腿不用,拿它背行李不是满好?”
    露沙闻言,连忙解下裹腿送上去。老丁把豆腐块重新打开,把那裹腿摆在内层,两条裹腿各露出两截,重新把麻绳捆牢,露出的裹腿两头都打了疙瘩,就成了一个有柔软的双背带的背包。把个露沙高兴得连声赞美。
    她自己又解开重新实习了一遍,然后又选择准备带的换洗衣服一套,把枕套出空,放进背包,枕芯当然不要了。铜脸盆自然也作废,大衣也不行,她身上的新棉大衣是公家刚发的,太重,也不敢穿。她找李平换了一件旧的,轻一点。鞋也是公家新发的,塞在背包外边,然后在臂膀上缝上了“八路”的符号,胸前缝上了姓名,胸章。这就是个真正的战士了。
    一切准备停当,她穿上旧大衣,背上背包在窑洞里走了几圈,自我感觉良好。好哇,上前方啦!
    千里迢迢,没有人送他们五个人;问了几句路线,就向黄河岸走去。
    他们走着,还在陕甘宁边区里边。靠前站叫甘谷驿。原来这一条路线,一路都有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的兵站,该走多远,那兵站都规定得明明白白,准备得齐齐整整,根本不用行路的战士自己操心。到了兵站,兵站同志一看符号臂章,立刻招待。
    P8-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