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

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

  • 字数: 27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郑永年 著
  • 出版日期: 2016-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865572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7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中国模式》是中央党校指定教材,也是《亚洲周刊》2010年度十大好书。全新修订版更新50%以上的内容,使之更加精炼,同时也更加符合当下尤其是中国正在走向世界的新情势。
    2.国际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郑永年,全角度、新思考,在《中国模式》一书中深入分析和系统思考新形势下中国模式的内涵和外延。
    3.中立客观,对中国模式的优缺点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据。
    4.大国崛起,走向世界,中国需要通过自己的发展模式向世界辐射自身影响力。
内容简介
中国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这个逻辑,即中国模式,探讨的是中国发展与改革的经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改革与发展的深化,中国模式的问题在今天再次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国际层面,中国发展和改革的现状已经产生了两个全然不同的预测,一个是“中国世纪”来临,另一个是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残局”。
那么,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究竟会是什么样的呢?中国之所以是中国,究竟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一个国家总是有自身的发展逻辑,那么,这个模式是怎样的?这个模式的内在和外在含义是什么?这个模式从何而来,往何处去?是即将进入“中国世纪”,还是中国的改革进入“残局”?
只有通过观察中国的实践和中国的经验,才能理解中国模式,也才能回答上述这些问题。在过去的数年里,《中国模式》作者郑永年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做了大量、深层次的观察和思考,凭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独立的批判精神,透过各种纷繁表象,超越各种政治化的主义纷争,探求中国模式的核心,对中国模式的优势和劣势给予了冷静、公允、坚实有力的分析和阐述。
作者简介
郑永年,中国问题专家,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曾执教北大,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的资助。
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近年来,先后出版专著20多部。其中,英文著作7部、中文著作22部,包括《未来三十年》《不确定的未来》《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中国的“行为联邦制”:中央-地方关系的变革与动力》《保卫社会》《通往大国之路》《改革及其敌人》等。先后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如在《比较政治研究》《政治科学季刊》《第三世界季刊》等期刊上。
目录
修订版序新形势下的中国模式/IX
前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XXIII
第一章
全球化与国家的转型:西方、亚洲和中国/001
全球化与中国/003
资本、国家与全球化:简单的历史/006
全球化与经济活动的“去主权化”/008
金融资本主义及其全球化/013
全球化与弱政府/015
全球化中的东亚模式/020
全球化与中国模式/024
中国模式的未来/029
经济结构内部的平衡/031
经济和社会之间的平衡/039
国家和社会的平衡/044


第二章
国际发展视野中的中国经验/051
不能说中国没有政治改革/053
社会政治秩序不可缺失/055
通过政治与行政手段保护产权/055
社会正义是持续发展的前提/057
社会多元促进政制改革/058


第三章
中国的政治创新试验及其世界意义/061
当今西方民主危机背后的原因/063
中国的政治体制为何屹立不倒/066
开放性正逐渐成为中国政党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069
制度创新保证权力的和平更替/072
相对集权确立政治责任制度/075
探索中国自己的道路/078


第四章
人本社会主义、政党的转型和中国模式/081
政党、国家建设和民主/084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转型/090
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与党的第二次转型/103
第五章
民主化的中国模式/109
民主的普世性和特殊性/111
国家制度建设在先,民主化在后/114
中国的渐进民主化/119


第六章
国家权力的中央性和人民性: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123
中央地方关系问题/125
现象的根源/129
现代国家权力的集中性和人民性/131
国家权力的中央性的流失/136
选择性集权、国家权力的人民性和中央性/141


第七章
放权改革:中国的中央、地方与公民社会/145
两种分权概念/147
政府间放权如何造就经济的高速增长/150
政府间放权的负面结果与重新收权/154
国家—社会放权的举步维艰/158
公民政治参与和非政府组织/164
进一步实行国家—社会分权/167


第八章
国家与市场之间:中国社会政策改革的政治逻辑/171
比较视角下的社会政策/174
时代的社会政策/179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后时代的社会政策/180
时期的社会政策改革/185
小结/191

第九章
与当代中国市场经济的兴起/195
为什么要讨论与中国市场经济的问题/197
国家与市场经济:西方经验/203
国家与市场经济:非西方经验/209
国家与市场经济:中国经验/214
改革开放与中国市场经济/218
中国市场经济的前途/223
第十章
中国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229
余英时vs姜义华/231
西方民族主义和民主政治/233
民族主义在中国的演变及其与自由主义的关系/237
经济发展和民族国家建设/244
中国民族主义的未来/248
第十一章
乡村民主和中国政治进程/251
农民与民主/253
中国农民的新特质/256
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形式/258
乡村民主与民族国家的建设/260
简短的结论/264
第十二章
中国要从新加坡模式学习些什么/267
新加坡能不能学/269
权力的有效集中/270
融政党于社会/272
政府和社会的关系/275
反对党并不是民主政治的专享标志/277
领袖的作用/280
新加坡模式与中国政改前景/281

结语中国模式与思想解放/28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