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哲学要义

哲学要义

  • 字数: 1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京华出版社
  • 作者: 叶秀山 著
  • 出版日期: 2015-09-01
  • 商品条码: 978755025123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9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学外语有听、说、读、写,学哲学也有。“听”是听课,“听”别人“说”;“说”是表达自己的意见、观念。“听”、“说”结合起来就是“对话”,有人说是“辩论”。
我觉得,我们做哲学的,还是要多注意一点儿“写”;反过来说,学哲学的学生、研究生,要多注重一些“读”。“听课”不能代替“读书”。读书是我们学哲学的最主要的方式,没有什么别的方式比它更重要。 
内容简介
本书根据我国有名哲学家叶秀山先生在北大哲学系给本科生开设的“哲学导论”课讲稿整理而成。它以论带史,以史显论,将西方哲学的千年历程和作者50年来研究哲学的丰富经验,融合在对哲学理论的论述中娓娓道来,深富哲学的内在张力;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哲学的危机和哲学的可能、哲学的权利、形而上学与哲学、存在论的古今变异、知识论与存在论、宗教与价值论,等等,以面对面的讲述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既是哲学系新生和哲
学爱好者极好的入门读物,也是哲学研究者和教学者很好的参考书。
本书自2006年出版以来广受读者好评,曾获第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题名、第三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本次重新校订再版,纠正了原版中的一些错误。
作者简介
叶秀山,男,生于江苏扬中,祖籍镇江。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1956年从该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由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至研究员并该院研究生院教授。曾任该院哲学系主任,该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专攻西方哲学,兼及美学,旁及中国传统哲学。著有《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苏格拉底及其哲学思想》《思·史·诗——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等,其专著及论文、随笔收入《叶秀山文集》四卷;近年专著《西方哲学史导论》上编,以及论文若干。
目录
(大学入门丛书》编辑旨意
前言
第一讲 哲学的危机与哲学的权利
第二讲 哲学的道路与学习哲学的很好途径
第三讲 如何理解“哲学”?
第四讲 形而上学与哲学
第五讲 何谓“存在”?——传统存在论(上)
第六讲 如何“存在”?——传统存在论(下)
第七讲 传统存在论向现代存在论过渡
第八讲 现代存在论
第九讲 “语言是存在的家”
第十讲 知识论
第十一讲 经验科学知识论与存在论
第十二讲 价值论
第十三讲 通向宗教的价值论
附录 哲学十四讲

摘要
    前几年,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本科一年级新生上过两学期的“哲学导论”课,第二次的讲义整理为本书正文,第一次的讲义作为附录放在本书后面。
    北大哲学系跟我商量上这门课时我很踌躇,因为我的专业是西方哲学,对于概论方面的问题相当生疏,平时也很少系统地考虑这类问题,因为却之不恭,就大着胆子答应下来。
    附录里收的是我第一次的讲课内容,当时的想法是“以史带论”,通过梳理西方哲学史的大线索,突出讲一些哲学问题,当时课堂记录不很齐全,如今事隔数年,我自己也忘了大半,好在我根据讲课的提示,重新写了一个“西方哲学史导论”,放在了我们编写的《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的首卷上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虽内容不同,但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考着读。
    正文部分是第二次的课堂内容,这次记录得比较全,而我在接受这个任务时想法稍有改变,把上次的“以史带论”变为“以论带史”。反正三句话不离本行,还是以我的西方哲学专业为背景的,这样,就一种“导论”言,本书肯定是有相当的片面性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我在社科院工作,没有多少讲课经验,尤其不善于事先写好讲稿,我的偏见是感到那样会妨碍临场发挥,受讲稿束缚,这样就给后续的工作带来不少麻烦。两次讲稿的整理,北大哲学系的教师和研究生都付出了辛劳,特别是这次出版,编者袁筱芬小姐和吴兴元先生重新整理,工作量很大,省去我不少劳动,实在是要衷心感谢他们的。
    从这项工作中,我体会到“讲”和“写”还是很有区别的,我深感利科说的“‘写’把‘说’的偶然性去掉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现在我认识到,要把课堂的录音、笔记整理成文,太不容易了。我在修改两个整理稿时,有时竟有“陌生”感,其实有录音为证,就是我自己说的,但我却执拗地认为,要写的话不会那样写的。
    如今流行“口述史”,有的整理得很好,口语生动,妙趣横生,我也喜欢读;但有的就稍嫌啰嗦,或者甚至有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形,反倒费解。之所以需要“口述史”,大多是有些老先生年纪大了,不便写作,记录下来,当然是好事;不过我觉得我们“哲学”,要“口述”很难,要“记录”则更难。当然,也有好的先例,如黑格尔的一些课,有学生整理出版,影响很大,海德格尔帮他老师整理过关于“时间”问题的讲稿,他自己的一些课堂讨论,也有学生整理出版,有些哲学教授的书,全是讲课的讲稿,也不影响其学术价值。事情都不可一概而论。
    不过我还是觉得,我们做哲学的,还是要多注重一点儿“写”;反过来说,学哲学的学生、研究生,要多注重一些“读”。“听课”不能代替“读书”。记得贺麟先生有一次对我说,他不大相信听康德讲一遍《纯粹理性批判》就能听懂,康德这本书当然不是讲稿整理的,他的意思是说这本书要翻来覆去地读的,讲课、讲解只是一个“引导”。
    最后,关于开列参考书目,我也是很踌躇的,开多了,等于没有开;开少了,似乎又感到提供的资源不够。这里我还是选择了少开的办法,这跟我现在的工作方式也有关系。过去,我也很努力去掌握更多的资料,不敢言全,但也要力求多,慢慢地,我读书的范围却越来越收缩,特别是精读的书,似乎翻来覆去就是那么一些,于是我变得孤陋寡闻起来,但自己感到对于哲学问题的体会倒是更深入了些,唯恨能力不够,不能两全。这样,只能请读者自己在别的书上找比较全的参考书目了。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我开列的参考材料,都有中译本,有的不止一种,读者可以自己选择,就不做规定了。


    叶秀山
    2006年2月7日于北京


    这次出版这两部讲稿,我补写了一个跋,因为毕竟已经有好几年了,想法上也有一些推进,就写在这个跋里了;另外,在审阅书稿时,觉得作为附录收入的第一次讲稿,因为整理出来的材料少,倒也有简明扼要的好处。


    叶秀山又记
    2006年5月29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