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评弹1949

评弹1949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张盛满 著
  • 出版日期: 2015-08-01
  • 商品条码: 978710010668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47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以宏观的视野观察了一群评弹艺人在时代巨变中所面临的生存状态,梳理了早期上海成为评弹圣地的历史成因,呈现了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评弹于不同意识形态影响下在上海的发展情况。为读者展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势力的竞争以及新中国沉迷于旧传统的评弹艺人的命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具有吸引力,同时能够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反思。
内容简介
1949年,流行于太湖流域、洋溢着浓郁江南人文气息的评弹与历史的转折不期而遇。张盛满编著的这本《评弹1949(大变局下的上海说书艺人研究)》以宏观的视野观察了一群评弹艺人存时代巨变中所面临的生存状态,梳理了早期上海成为评弹圣地的历史成因,呈现了民国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评弹于不同意识形态影响下在上海的发展情况,以发生在艺人身上的那些暗流涌动的小事件钩沉出时代变局中的大图景。本书既有学术的严谨,又兼具生动的叙述与理性的思考,不仅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代普通说书人在遭遇大变局时的离愁与别绪、彷徨与期许,而且借助评弹深入了解到区域、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因素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
张盛满,男,1976年生,江西上饶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参与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评弹资料整理与研究》,并在《史林》、《历史教学问题》、《都市文化研究集刊》、《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分序
绪论
一 选题缘起及选题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评弹研究概论
(二)艺人群体的研究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群体
(二)时空界定
四 探究路径的取向及思路
(一)新文化史的启发
(二)问题的形成与探究思路
五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评弹艺人“居上海”的历史考察
一 清末民初评弹艺人与上海社会
(一)评弹艺人“居上海”的历史成因
(二)从“码头老虎”到“上海先生”
二 海派评弹的形成
(一)“苏道”与“海道”
(二)苏州评弹的海派品性
三 评弹艺人与海上生活
(一)茶会与艺人结盟
(二)“漂”在海上的“苦道中”
第二章 “新”“旧”之间:新中国建立前后的上海评弹
一 新中国建立前夕的上海评弹
(一)艺人、难民
(二)苦觅生计
(三)醉生还是梦死
二 从边区到上海:新文艺政策的形成
(一)边区的文艺实践与戏剧改造
(二)上海的文艺大接管
三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上海评弹
(一)媒体的“革新”之论
(二)春节戏曲竞赛:官方的介入
第三章 政治变局与评弹艺人
一 理想与理性之间:社会变动时期的评弹艺人
(一)艺人的政治理想
(二)艺人的日常理性
(三)失业群体的出现与传统救助体系的延续
二 《玉蜻蜓》与《小二黑结婚》:社会变动时期的文本叙述
(一)文本来源
(二)“小二黑”的时代启示
(三)文本比较,
(四)关于文本的改编
第四章过渡时期的艺人
一 传统记忆的流逝
(一)花旗袍与人民装:艺人体征的嬗变
(二)渐逝的仪轨
(三)新身份的塑造
二 过渡时期与艺人:以钱景章为个案的考察
(一)钱景章与普余社
(二)钱家班的风华与绝色
(三)钱景童之死
余论:遗失与再现
附录
附录1 1949-1951年评弹纪事
附录2 评弹艺人余韵霖访谈(部分)
附录3 访谈人员列表
附录4 上海市评弹公会下辖书场名册(1950年)
附录5 人民评弹工作团演员名单及薪资状况表(1951年)
附录6 1949-1959年评弹刊物一览表
附录7 1952年在沪演出的主要艺人及其演出书目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随着女弹词的驻军沪上,自诩为评弹“正宗”的男艺人们自然也开始垂慕于这片新兴的海上市场。而“在同光之际,由于租界女弹词的繁荣,也在客观上增进了评弹在上海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借着女弹词在沪上完成原始拓荒的便利,男艺人迅速进入上海,凭借在技艺上的高人一筹与数量上的群体优势,男艺人很快取代女弹词,成为上海评弹演出市场的主体。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的弹词艺人蒋宾初在谈及清末光裕社男艺人垄断市场的现象时道:“评弹在上海生根,由来已久,清朝末年,上海的书场业更是畸形的发展,东一家,西一家,数不胜数,但是所有(那)些比较显面的场子,都操纵在少数当时光裕社的‘响档’手里。”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评弹开始成了上海市民娱乐的主要项目,乃至一跃而为普及率优选的文娱活动之一。对于是时评弹在海上的繁荣,苏州颇具盛名的《大光明》报做了如下报道:
     上海社会繁华淫靡,环境恶劣,在诱人堕入魔渊,有为之青年身处其间,实有虎履春冰之虑。自歌舞之潮歇,即继之跑狗,今乃跳舞与跑狗又告落伍矣。跳舞场除北四川路外,余者泰半均紧掩舞扉,笙歌消歇,真有六朝金粉、东山丝竹之感。然继之以起者,则为吾苏之弹词,是亦出人所意料者。盖弹词以静集生趣,似不宜于日夜骚动之上海社会也,今乃竟攫跳舞场之席,取而替之矣。初远东辟书场,日夜共八档,日场售洋一角,而夜场殿以滑稽歌剧,售洋二角,开幕后生涯鼎盛,日夕以数百计。而女客独挤,如海上闻人黄楚九之女公子、范回春夫人辈,亦时莅与席也。新开东方旅社,本拟设跳舞厅,嗣见跳舞事业之一蹶不振,乃亦为书场……可谓弹词业中全盛时代矣。而北里中人,尤为独多。据云上海人之心理已渐转移,以游戏场非高尚消遣之所,故喜附庸风雅,以听书为最幽雅时髦之事也。
     评弹在上海的兴盛,加速了“苏州”艺人向上海的流动,导致苏州光裕社严重的人才流失。作为评弹辐射区域的松(江)、太(仓)、嘉(兴)、湖(州)难以聘到名家莅临尚可体谅,但一向被当作评弹渊薮的苏州竟然也不见“响档”行踪,无怪乎要引起擎南等一众顾曲周郎的不满了。
     那么,清末以来,评弹究竟何以会从人文荟萃的姑苏转移至光怪陆离的上海呢?上海吸引评弹艺人前赴后继、不绝于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