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我的新闻人生
字数: 512千字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 丁法章
出版日期: 2015-05-01
商品条码: 9787309113792
版次: 1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
¥5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5年学新闻,7年做记者,10年教新闻,19年当总编,4年任校长……他就是丁法章,将一生托付给新闻事业的有名报人。这本回忆录便是他对自己75年人生经历、55年新闻生涯的华彩浓缩。
丁法章编著的《我的新闻人生》以“求学时代”、“蹒跚学步”、“牛刀初试”、“投身晚报”、“角色转换”、“晚晴岁月”为题,分设六章。从139篇自述以及“同行笔下”的6篇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位农家孩子从乡村走向城市的满怀憧憬、孜孜以求的人生轨迹;也会感知到一名报人为新闻事业呕心沥血、矢志不渝的炽热情怀;还能领略人生智慧、新闻洞见和报业变迁。
阅读本书,便是感悟人生。在丁法章先生平实质朴、饱含深情的描述中,读者将收获关于人生和新闻的真知灼见。
作者简介
丁法章,1940年9月15日生。江苏盐城人。1966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次年起在江西《赣中报》当记者、编辑。1969年1月起任《江西日报》记者、编辑、言论组副组长。1973年9月起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任教。1983年11月起任上海《青年报》总编辑。1988年1月至1989年1月任新民晚报社党组副书记、副总编辑。1989年1月起任新民晚报社党组书记(1991年起为党委书记)、总编辑。1998年7月起任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副社长。2003年9月退休。1992年评定为不错编辑,同年获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证书,终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对新时期晚报工作的思考》、《乘势而上壮大自身》分获中国新闻奖论文靠前、二等奖。主要社会兼职有:1985年起任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上海市新闻学会会长、名誉会长;1992年起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常务理事;1993年起任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任、名誉主任;1992年起任上海市政协第八、九届常委兼文史资料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六、七次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上海市公关协会副会长;北京吉利大学副校长兼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等兼职教授、研究员。主要著作有:《新闻评论学》、《我当晚报老总》、《灯下走笔》、《丁法章散文选》、《报海拾贝》、《丁法章文集》(三卷本)、《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等;主编或参与主编的有:《新闻写作》、《新中国晚报五十年鉴》、《中国晚报学》、《新闻工作者推荐阅读》、《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新闻学卷》等。
目录
自序 我和我的祖国
第一章 求学时代(1952年1月~1966年7月)
1. 少壮寒窗苦读时
2. 日益深笃的乡情
3. 小听众与报告人
4. 师恩难忘何为报
5. 曹杨中学的颂歌
6. 我最敬重的老师
7. 一份尘封的小结
8. 师友之间手足情
9. 贺母系七十华诞
10. 日月光华旦复旦
从穷孩子到大报总编辑/赵兰英
第二章 蹒跚学步(1967年9月~1983年10月)
11. 理想从这里放飞
12. 四十五年的念想
13. 干新闻到教新闻
14. 一批特殊的学员
15. 第一次担任主编
16. 钟情新闻评论学
17. 四次修订的背后
巧得丁总新“教程”/范敬宜
第三章 牛刀初试(1983年11月~1988年1月)
18. 出任青年报总编
19. 两代报人促膝谈
20. 青年报的切入点
21. 十个指头弹钢琴
22. 优化报社小环境
23. 我和青年报有缘
24. 高校校报春来早
25. 上海青记及其他
26. 关键就在“切新活”
27. 首跨国门访朝鲜
28. 作客美国教师家
在继承中开拓的人――记上海青年报总编辑丁法章/黄俭
第四章 投身晚报(1988年1月~1998年7月)
29. 初入新民晚报社
30. 如愿度过考验期
31. 一年后的新挑战
32. 设立夜间值班室
33. 云谲波诡十五天
34. 本报万期致读者
35. 磨刀不误砍柴工
36. 建立北京记者站
37. 无愧时代的强者
38. 出版同仁作品选
39. 我爱晚报大家庭
40. 痛悼社长赵超老
41. 稳中求进的两年
42. 百分之百的扩版
43. 旗开得胜扩版日
44. 两岸儿童手牵手
45. 起早摸黑爬格子
46. 灯下常念老社长
47. 传家宝和特色菜
48. 了解读者最要紧
49. 神秘宝岛探访记
50. 《夜闯KTV》之谜
51. 首创的夏令热线
52. 乐为游子传乡音
53. 美国版应运而生
54. 双喜临门的庆典
55. 江破格接见
56. 迎接挑战新方略
57. “死亡之海”穿越者
58. 岗位设置搞试点
59. 抚今思昔抒情怀
60. 林放文章应无恙
61. 想想四个怎么办
62. 为经济报道号脉
63. 四海宾朋都是客
64. 不能有假冒伪劣
65. 荣获论文优选奖
66. 拜访摩洛哥同行
67. 打铁还须自身硬
68. 促进报学的善举
69. 难忘一九九五年
70. 逆向而行的扩版
71. 自学成才的典型
72. 向读者寄语一束
73. 有异曲同工之妙
74. 葡萄美酒夜光杯
75. 二分天下占其一
76. 让浦东走近读者
77. 头版为报中之魂
78. 跳出会议写新闻
79. 咬定青山不放松
80. 董特首喜出望外
81. 非专职评论作者
82. 上海新娘蓝金亮
83. 动静结合话专刊
84. 写稿学习两不误
85. 雪消门前千山绿
86. 心血凝成的文字
87. 一枝一叶总关情
88. 浦江盛世花事好
89. 一次战略研讨会
90. 在历史交接点上
91. 老报人公司纪事
92. 与新华社交朋友
93. 报纸总编不好当
94. 感念新民晚报社
报人丁法章/钱汉东
第五章 角色转换(1998年7月~2003年9月)
95. 任职文新的日子
96. 是生活造就了她
97. 伴你走向新高度
98. 晚报学亟待探索
99. 母报七十岁抒怀
100. 敬业乃成功之母
101. 脚板底下出新闻
102. 免职会上诉衷肠
103. 千载难逢拉美行
104. 日日与墨雨相伴
105. 对母报的新期盼
106. 一位老兵的追求
107. 难能可贵的探索
108. 愿东楚香飘万里
109. 午夜惊魂在英伦
历史的秘书――丁法章的足迹/杨格
第六章 晚晴岁月(2003年10月~)
110. 说说我的心里话
111. 受聘大学副校长
112. 邵团长的跨国情
113. 英雄浩气春常在
114. 我和我的小外孙
115. 紫气东来别蹉跎
116. 话说上海区县报
117. 君子之交淡如水
118. 我与静安有缘分
119. “总编辑直属记者”
120. 为了写好中国字
121. 桃花盛开的地方
122. 献给母报八十岁
123. 我的良师束纫秋
124. 晚报的一面旗帜
125. 我与中国晚报界
126. 传奇老总范敬宜
127. 汉东与名人文化
128. 在美女儿家探亲
129. 传承自有后来人
130. 为了孩子的成长
131. 黄大哥其人其事
132. 疾风之中知“劲草”
133. 今日宝岛见与闻――台湾八日游日记摘抄
134. 老任你咋就走了
135. 履职永远在路上
136. 发挥余热作奉献
137. 三拍全家福揭秘
138. 以爬格子为乐事
139. 珍惜人生每一天
一名报界政协委员的履职情怀――丁法章与政协结缘20年/王文佳
后记
摘要
师恩难忘何为报
在人生的道路上,在记忆的长河中,每每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些事情即便刚刚发生,但很快便会遗忘;有些往事尽管年深日久,甚而长达数十载,却刻骨铭心,总是挥之不去。可不是吗?40年前,我在上海市普陀区曹杨中学度过的高中二三年级,虽然只有短短两年,但当年在这里所经历的一切,那宽敞温馨的校园、可敬可亲的师长、同窗共读的学友,至今还不时在脑际里浮现,一幕幕、一位位、一桩桩,历历如昨。
我原是普陀区勤俭中学高中一年级学生。1959年秋季,根据全市中学布局的统一调整,建校刚满4年的勤俭中学,改制为普陀师范专科学校,我们班级随之被转入曹杨中学,继续高中二年级的学习生活。对这次集体转学。同学们闻讯后无不欢呼雀跃,因为即将就读的是一所在上海名气更响、师资力量更强、各方面条件更为优越的中学:那儿有老资格的校长、高水平的老师,有严明的校风、优选的设施,有来自印度尼西亚、在校住读的华侨学生,尤其是拥有不少全市中学系统的“靠前”,以及普遍认可的较高的升学率……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来到曹杨中学,宛如进入一个偌大的公园、知识的殿堂。极目四望,那三幢依次排列、高大明亮的教学楼。那小巧玲珑、别有一格的办公楼,那一字排开、鳞次栉比的宿舍楼,在层层绿荫的掩映下显得风姿绰约、令人神往;那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大操场,那毗邻而建的篮球场,那设施齐全的实验室、劳作坊,真让人羡慕不已。有几位好动的同学,来到操场上禁不住跃跃欲试,来了个人仰马翻。
当然,很值得大书特书的,还是这个校园里的脊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校领导和辛勤耕耘的园丁们。
先说学校领导。校长王长仁,他宽阔的额头、稀疏的头发、浓密的粗眉、炯炯的双眼、高高的鼻梁,给人一种军人威严兼有学者气质的印象。可以说,他是我们全校师生很崇拜的偶像。这固然与他具有山东人的耿直豪爽――一位挥戈沙场的南下千部有关,但更主要的还在于他爱校如家,爱才如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他每次在大礼堂做报告,尽管带有浓重的山东口音,有时吐字也不大清晰,但师生们都屏声静气地洗耳恭听,不敢有丝毫疏漏。教导主任周颂高,中等个儿,谦逊儒雅,堪称一位学者型的领导。他性格内向,话语不多,但组织教学、安排课程胸有成竹,驾轻就熟,称得上是一位的行家里手。他在化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上都有一定造诣,出版过这方面的专著,在上海教育系统有一定的知名度。学校有这样的两位领导掌舵,我们做学生的怎能不感到自豪和荣耀呢?
至于同我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在培育新苗和为人师表方面,谁也不怠慢,个个是模范。他们对教学科研的严肃认真,对写作教案的一丝不苟,对上课仪态的端庄大方,几乎达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他们数年如一日,积小胜为大胜,像辛勤园丁浇灌着我们这些稚嫩的幼苗,如春蚕吐丝为我们编织着知识的锦绣,似春风化雨滋润着我们天真无邪的心田。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任课老师们的举手投足,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还深深地刻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政治课老师徐铭的温文尔雅,语文课老师钱南山的博学多才,写作课老师刘昌光的幽默风趣,俄语课老师刘孝悌的宽厚大度,代数课老师刘舜华的热情千练,几何课老师叶碧天的精明细致,物理课老师朱运昌的持重练达……怎么也不会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可以发自内心地说,即使给每位任课老师写一首诗、谱一首曲,也表达不尽莘莘学子对恩师的爱戴!
在曹杨中学两年学习生活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何止上面提到的任课老师,还有不少默默无闻的政工干部和后勤人员,校团委书记孙?芬老师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位。说旬心里话,我能从办班级黑板报,到主编面向全校学生的油印小报,以至被推荐为《青年报》的通讯员;我能从平时羞于启齿、一讲话脸就红,到逐步能主持团组织的会议,进而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作传达讲话;我能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团干部,到担任校团委副书记(书记为专职政工干部),并作为全市很好中学生干部的代表,出席1960年召开的上海市第三次青年代表大会,获得多方面的荣誉……这一切,无不渗透着孙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平时,孙老师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姐,对我无微不至,关爱有加。我们经常在团委办公室面对面交谈、心贴心沟通,我有了成绩,她充分肯定、热情鼓励;我若有难处,她教你办法、给你力量。不消说,孙?芬老师的言传身教,她的平易近人,她的循循诱导,她的善解人意,她的种种点拨,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实实在在发挥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
在我的高中二三年级,在我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在我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阶段,母校曹杨中学师长们的栽培之恩,我永远也不会忘怀。P14-16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