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朱自清/中华魂百部爱国故事丛书

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朱自清/中华魂百部爱国故事丛书

  • 字数: 64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谢金荣
  • 出版日期: 2011-04-01
  • 商品条码: 9787206075391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目录
求学时代
投身五四运动
同情人民革命
哪里走?哪里走!
欧洲之旅
支持抗战
卢沟烽火
困难中坚持著述
李闻事件
走向人民
坚定地站起来
向新时代学习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附录
摘要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他生于江苏北部小城东海;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二日,在贫困交加中逝世于北平。当时,他还不满五十岁。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一九。一年,其父从东海来到高邮的邵伯镇做小官,把一家接到任所。在那里,朱自清先从父亲启蒙识字,后到一家私塾读书。一九。三年随全家一起搬到扬州,父亲把他送到私塾接受传统的教育,读经籍、古文和诗词。这里也成为朱自清的祖宗庐墓之乡。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浙江绍兴是我的祖籍或原籍”;“在那儿度过童年,就算那儿是故乡,大概差不多罢?这样看,就只有扬州可以算是我的故乡了。何况我的家又是‘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呢?所以扬州好也罢,歹也罢,我总该算是扬州人的。”(见《我是扬州人》)与家人自一九○三年定居扬州后,曾居住过天宁门街、弥陀巷、南皮市街、琼花观街东首、南门街禾稼巷、东关街、仁丰里等多处,现在保全下来的为安乐巷二十七号故居。
    求学时代
    朱自清的青少年时代,是中国民族危机极其严重的年代。亡国灭种的沉重威胁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
    小时候,他念的是私塾,“我的国文是跟他孝人家(戴子秋)学着做通了的。那是辛亥革命之后在馋家夜塾里的时候”(朱自清《我是扬州人》)。由于聪明好学,他很快就学通了国文,又在旅扬公学学了英文。辛亥革命前后,朱自清曾陪同父亲养病住在史公祠内,他多次聆听史可法英勇抗清、宁死不屈的历史故事,对这位民族英雄产生了深深的崇敬之情。在读中学的那几年,他常到这位民族英雄的衣冠冢去凭吊,并写过多首凭吊诗歌,可惜都已经散失了。青少年时,他就酷爱诗歌,尤其喜爱文天祥的《正气歌》、《过零丁洋》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格调铿锵的诗句铭刻于心。
    一九一六年秋,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这时正是新文化运动春潮在神州大地汹涌奔突的时刻,北大实际上已成为当时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堡垒。新的环境,新的气氛,新的人物,新的思潮,开阔了他的眼界。他整天泡在北大图书馆,翻阅着新书,思想与心灵一时洞开。他听到了闻所未闻的言论,看到了见所未见的事物,他像在沙漠中饥渴已久的人,贪婪地吸吮着新文化知识的甘泉。寒假将至之时,他忽然接到一封家信,不禁忧喜参半,父亲催促他早点回去完婚。在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婚姻命运,都只能依着规矩制定的一定程序,按部就班地通向爱情的“幸福之门”。就这样,朱自清奉父母之命与扬州名医武威三先生的女儿武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和朱自清一样,自幼在扬州长大。朱自清是幸运的,他的父母为他铺下的婚姻道路,并没有堵住“幸福之门”,姑娘端庄秀丽,温婉柔顺,很爱笑。订婚五载,朱自华这时才**次看到自己的妻子。结婚满月后又过了二十天,假期已尽,朱自清匆忙地吻别新婚妻子,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车北上了。
    P12-1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