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心向革命追求光明--平民将军冯玉祥/中华魂百部爱国故事丛书

心向革命追求光明--平民将军冯玉祥/中华魂百部爱国故事丛书

  • 字数: 64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周晓虎
  • 出版日期: 2011-04-01
  • 商品条码: 9787206074981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目录
初显身手滦州起义
反袁讨张北京政变
反奉失败出访苏联
五原誓师起兵北伐
四派纷争血战中原
抗日杀敌振奋国威
义军瓦解隐居泰山
重返战场无力建功
与蒋决裂赴美抗争
回国建业不幸蒙难
摘要
    1882年11月6日(清光绪八年九月二十六日),冯玉祥出生在安徽巢县一个贫苦的农工家庭里,其父冯有茂(原名秀文)原是泥瓦匠出身,为人严正戆直,侠义豪爽,后投身李鸿章的淮军。冯玉祥出生后,冯有茂已因功升迁为后营右哨哨官,不久随部队调往保定。童年时的冯玉祥家境窘迫,他所穿衣物都是布衣布履,从没沾过绫罗绸缎。迫于生计,冯玉祥10岁时,在他父亲的长官苗开泰管带的帮助下人淮军当兵,由于年龄太小,他暂时不用人营服役,只是在军中挂名领饷,称作“恩饷”。按军中恩饷制,冯玉祥可以享受每月领饷一份,虽然微薄,对穷家也不无小补。
    冯玉祥年纪虽小,却生得高大健壮,气力过人,军营中人都叫他“冯大个儿”。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冯有茂所在营奉命去修筑大沽口炮台,12岁的冯玉祥也跟着去了。他们父子一营人等驻扎在曹头沽、南港、双桥等处,离他们施工地20里远的海面上,就停泊着日本军舰。冯玉祥经常听到营里的人议论日本军舰和外国欺侮中国的事,这种民族的仇恨,尤其对日本的仇恨,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投下了耻辱的阴影。经过整整两年的艰辛劳作,大沽口炮台修筑完成。这一建筑之坚固,堪称全国首屈一指的海防工程。19尊崭新的大炮,威风凛凛,都是李鸿章从德国买的。冯玉祥他们对自己的辛劳成果打心眼里感到自豪。
    1896年,从大沽口回到保定以后,冯玉祥正式人
    营服役,他的军旅生涯从此开始了。
    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
    逃,李鸿章出头议和,结果是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不但赔偿了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其中还有一条就是拆毁大沽口炮台,而且以后永远不准中国再在大沽口设置任何国防工事。各炮台还没一试身手就要拆毁,消息传来,冯玉祥内心十分悲痛。从这一刻起,他心中就树立了有朝一日要雪洗国耻的决心,并在以后练兵中,都是以日本为假想敌。
    冯玉祥童年时读过一年半的私塾,他勤奋好学,到了军营之后,依然是一有余暇便埋头苦读,遇到不认识的字逢人便问,*爱读的就是侠义小说。训练时更是摔跤、打拳、举石头样样都行。由于他刻苦上进,又无不良嗜好,所以升迁得很快。在淮军中,冯玉祥对军营的积习太深、功过不明、赏罚失当、士兵疾苦无人过问等现象深感失望,渐渐萌生去意。1902年4月,他毅然离开淮军,改投到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中。
    在淮军时,冯玉祥已是教习,到了新军,他又成了一名士兵,一切又要从头干起。每天清晨,冯玉祥比别人都起得早,腿绑沙袋,疾行15里,练习脚力。回到营中,大家还在睡觉,他又扛出长枪去操练。往日那股拼搏进取的精神,在冯玉祥身上更胜过去,人新军的头一年就被提为头棚副目,翌年又升为四棚正目,第二营哨长。武卫右军改编为新军第六镇后,1906年7月,冯玉祥再升为第十二协二十四标第三营后队队官,移驻奉天新民府。1909年,他又提升,为**混成协督队官。
    当时,清朝政府的卖国行径和暴戾恣睢的专制统治,激起了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的反清活动。冯玉祥等一批军人心中郁积的不满情绪也愈来愈强烈。1910年,他已升为新成立的第二十镇第四十协八十标第三营管带,并结识了革命党人孙谏声,读到了《嘉定屠城记》和《扬州十日记》等反清书籍,经过暗中串联,冯玉祥和兄弟营的王金铭、施从云等青年军官成立了秘密组织“武学研究会”,共同立下“先驱清廷,后御外侮”的誓言,大家公推冯玉祥为会长。武学研究会名义上是读书会,实际上是以读书为名联络官兵,密谋推翻清朝统治。P12-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