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现代艺术的殉道者(卡夫卡)/历史的丰碑

现代艺术的殉道者(卡夫卡)/历史的丰碑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吴玉龙//吴涛
  • 出版日期: 2011-04-01
  • 商品条码: 9787206076268
  • 版次: 1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卡夫卡有许多秘密,他自身抑或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在他生存的那个年代,仅“犹太人”本身,就足以为他带来诸多纠缠不已的困扰。他痛切地感到“身居异乡”、“谁都不是谁的同伴”。这是一种犹太人特有的感情,他们想在异乡土壤上扎根,使出全副心力使自己变得同那些当地人一样,然而他却从未完成这种融和……
吴玉龙、吴涛编著的《现代艺术的殉道者(卡夫卡)/历史的丰碑》是历史的丰碑系列之一,《现代艺术的殉道者(卡夫卡)/历史的丰碑》介绍了卡夫卡的成长史。
目录
家事与童年
孤独少年
初涉文学
大学时代
走向社会
转折之年
不幸的生活
最后的日子
身后盛誉
卡夫卡解读
卡夫卡年谱
摘要
    1883年7月3日,世界文学目前的一个十分杰出的人物弗兰茨?卡夫卡在布拉格的一个商人家庭诞生了。作为犹太人,他一出生便注定了要承受坎坷多劫的命运。
     自从11世纪中叶以来,东欧犹太人便屡遭迫害。布拉格的犹太商人,也同样受到当时所流行的种种敌视和歧视。他们始终被排除在社会生活之外,严格的法律规定了他们该从事什么职业,拥有哪种财产,他们是否可以婚嫁,他们必须住在哪里等等,过着各方面都受到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与心理的种种重压下,犹太人在煎熬中顽强地生存着。
     卡夫卡(Kavka)是捷克语,寒鸦之意。早在17世纪,波西米亚的犹太人就叫“Kafka”了。据推测,1688年弗兰茨?卡夫卡的先辈就取得了这个姓氏。卡夫卡的父亲海尔曼?卡夫卡1852年生于波西米亚南部沃塞克区里的一个小村庄。这是一个不足百口人的小乡村。他出身在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中,父亲雅各布?卡夫卡是个乡下屠夫。1848年,一场大规模的运动带来了普遍的解放,大批的犹太人,从捷克的乡村地区,向“自由”的城市迁移。40年后,卡夫卡的祖父雅各布?卡夫卡作为村子里的最后一个犹太人孤苦零仃地死在他的故乡。雅各布?卡夫卡一共有6个孩子,从童年起,他们就早起晚睡,走街串巷,用手推车把肉制品送到附近的村子里去卖;而且,他们买不起鞋子,长年累月打赤脚,寒冬腊月也不例外;家中的生活境况更是窘迫,8口人挤在一间又低又矮的小房子里。
     ……
     14岁那年,海尔曼?卡夫卡不得不离开父母和那个家,接近自食其力。当时,对犹太人施加的暴行依旧不时发生,犹太人被基督徒们认为是另一个种族,天生的下贱货。海尔曼?卡夫卡念念不忘自己那坎坷不平含辛茹苦的少年时代,孜孜不倦地让他的孩子们把父辈的这段苦难经历永远铭刻在心上。他认为,惟一能够接受、惟一值得去奋斗的目标,就是获得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当时,要实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姑且不说他作为一个犹太人在奥地利这样一个还相当自由的反犹太主义的国度里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其优选的障碍是,他来自捷克的穷乡僻壤,在世人的眼里,很难取得德意志人的身分。为此,海尔曼.卡夫卡必须向上爬,进入少数德意志达官显贵的行列,这是飞黄腾达的必由之路。缘于这种攀援德意志社会名流的坚强决心,他决心在布拉格定居,从事商业并让自己的孩子在城里接受正宗的、严格的德意志式教育。
     弗兰茨?卡夫卡的母亲尤利?吕瓦与其丈夫的出身截然不同。尤利,出身于富裕和有教养的德意志犹太族市民阶层,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居住在古城广场旁一座富丽堂皇的房子里,即“斯麦坦纳住宅区”,它位于旧城区的环城马路旁。
     P12-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