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历史的丰碑

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历史的丰碑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申斯乐
  • 出版日期: 2011-04-01
  • 商品条码: 9787206076695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目录
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
一鸣惊人
巴氏灭菌法
拯救了法国的蚕丝业
拳拳报国心
向炭疽病发起攻击
征服狂犬病
化做春泥护新花
摘要
    巴氏灭菌法
    现在并没有认可的事实足以证
    明微生物能在没有胚芽的情况下,
    没有与自己一样的亲体而诞生。确
    信有此的人是受了幻想的欺骗,受
    了不准确实验之骗。
    ――巴斯德
    没有理论,实践不过是习惯产
    生的例行工作。唯有理论才能唤起
    发明灵感,使其得以发展。
    ――巴斯德
    1854年9月,巴斯德奉命担任新建于里尔的理学院教授兼教务长之职。里尔是一个很富庶的工业城市,酿造业极兴旺,这为巴斯德日后的研究提供了场所。
    建校伊始,年轻的教务长巴斯德就在开学典礼上以他那极富感染力的演说号召学生们重视理论也要重视实践。实践如同旅行学地理,这样学习的知识会很扎实;理论的发现就像新生的婴儿,会点燃希望之火。
    巴斯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他的课极受学生的欢迎,不太大的教室里,有时挤进去二三百人,学生要早早去占上一个座位,这场面简直就像当年杜马先生的课堂一样。
    他还尽量安排更多的学生进人他的实验室,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乐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他也组织学生在国内或去欧洲其他国家的工厂进行实地调查,引导学生们对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产生兴趣,启发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热忱。每次巴斯德都对这些活动所产生的*佳效果而满意,并以此为乐。  巴斯德常对学生们说:“在观察的领域中,机缘只恩赐于有心人。”这话正适用于他自己。
    1856年夏天,里尔有位酿造厂主,为甜菜酿酒过程中常常变酸一事而求助于巴斯德。酒变酸是一个使酿造业蒙受巨大损失的普遍问题,巴斯德认为解决这一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后,他经常到酿造厂走一走,他伏下身去仔细观察一桶桶发酵液,还不时用鼻子凑近去闻一闻。当然,他每次都忘不了带一些样品回来,用显微镜认真观察一番。
    关于发酵的原理,当时人们还知之甚少。为什么甜菜汁在用酵素发酵后就变成了酒精呢?所谓的酵素是什么?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人们苦苦探求这些问题。1836年曾出现了一线曙光,物理学家卡尼亚尔.拉图尔在研究啤酒酵素时发现,酵素是由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靠出芽繁殖,可能是它们在增殖的过程中对糖产生了某种影响,使之变为酒精。然而这些很有价值的观点被科学界置若罔闻,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李比希和伯齐利厄斯的观点。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观点是:酵素是**容易变质的有机物,它在分解过程中,通过自身结构的破坏使发酵物质的分子运动起来。发酵中,是曾有过生命但已死亡了的酵母对糖起了作用。  瑞典化学家伯齐利厄斯认为卡尼亚尔?拉图尔看到的细胞是原料植物本身的细胞发酵时脱落沉淀下来的,发酵则是由酵素作为催化剂而进行的化学反应。
    巴斯德不拘泥于权威的观点和被大家深信不疑的公论。他将变质的酒上浮起的一层灰色粘滑的膜取出来,当然也没有忘记再取一些正常样品。回到实验室,他便忙开了。他把正常样品放在显微镜下,发现……
    P40-4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