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唐盛世的开创者(李世民)/历史的丰碑

大唐盛世的开创者(李世民)/历史的丰碑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一丁//田立波
  • 出版日期: 2011-04-01
  • 商品条码: 9787206075889
  • 版次: 1
  • 出版年份: 2011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目录
少年从军勇武多谋
太原起兵横扫天下
继嗣之争兄弟阋墙
抚民以静贞观伟业
求贤举能知人善任
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宽刑简政以法治国
四海宁一民族融合
偃武修文盛唐文化
晚年失误白璧微瑕
摘要
    公元598年1月(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十二月),在今陕西武功县的一个官僚家庭,出生了一个婴儿。父亲李渊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济世安民”,便取名“世民”。他就是中国历目前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的家庭是关陇贵族名门,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是16国时西凉武昭王李?的后代。他的曾祖父李虎,帮助宇文泰建立关中政权,是西魏*高军官八柱国之一,也是北周的开国功臣,死后追封为唐国公。祖父李呙,官至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与隋文帝杨坚都娶鲜卑贵族独孤信之女为妻。父亲李渊7岁便承袭祖爵,被封为唐国公,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任太原留守,驻守隋朝西部军事重镇晋阳,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李世民正是诞生在这样一个豪门显贵的家庭中,因祖母、生母都是北方少数民族鲜卑人,所以在他的身上,既有内地民族精明豁达的度量,又有北方民族剽悍刚烈的性格。据史书记载,李世民小时便生得聪明英武,处事果断,似有深谋远虑之才,为一般人所不及。受武将家风的影响,李世民自幼就演习弓马,驰骋猎物。他身强力壮,而且武艺精湛,在百步之外,能“射洞门阖”。他还熟读兵书,少年时就能用孙子之言与父亲谈论兵策。这些为他以后统一中原打下了坚实基础。
    李世民从小随父亲历经陇州、岐州、荥阳、楼顺等地,14岁左右来到京师长安,16岁又随父亲到了太原。频繁的迁居,使他饱览了各地的河谷山川、军事要塞,又接触到各地的民情风俗,了解了许多社会现实情况,这使他的成长区别于一般安居深府的贵族少年,使他见多识广,眼界开阔。在这种生活环境中,他养成了善于思索的良好习惯,史书称他青年时“玄鉴深远”,即所谓远见卓识,足智多谋。从解雁门之围中,足以反映李世民在年轻时的不同寻常之处。
    大业十一年(615年)八月,隋炀帝杨广出巡边塞。北方强族突厥始毕可汗趁机发动突然袭击,统率数十万骑兵将隋炀帝重重围困于雁门关(今山西代县),预迫隋炀帝请和求降。
    雁门关虽是北方军事要地,但仅是一座小城,城墙残缺,守备薄弱。守城官兵临时将城中的房屋拆除,把砖石、梁木等搬到城头,修筑工事。城中军民15万人,粮食只够吃15天。突厥兵猛攻城池,箭矢直射到杨广的脚上。杨广惶恐万状,一筹莫展,抱头痛哭。大臣们急命人将求援诏书系在木板上,投入汾河,向汾河下游州郡告急,命令他们募兵赴援。
    当时,李世民刚刚年满17岁,毅然应募从军,参加“勤王”的行列,在屯卫将军云定兴帐前任职。经初步了解情况之后,他向云定兴建议说:“突厥人胆敢举兵围困天子,必是料定我军无法及时增援。如今之计,应将我军前后分散,拉开数十里长的行列,采用虚张声势之策,白天沿几十里山林遍插旌旗,夜晚要让敌军听得见战鼓声,敌军不知虚实,一定会以为大批援兵迫进,只得不战自退。否则敌众我寡,贸然进攻,非但不能解除雁门之围,我军也很难获取胜利。”
    年轻的李世民从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人手,提出“多置旗鼓为疑兵”的策略,真是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概,初步崭露出出众的军事才华。云定兴听从了他的建议,依计而行。始毕可汗果然中计,急忙引兵北还。隋军兵不血刃,吓退敌军,解除了隋炀帝的危急,李世民也由此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其后,李世民和他的父亲李渊、大哥李建成,在镇压农民起义军时,不断获胜,增强了自身的势力。长期的征战,砥砺了李世民的意志,锻炼了他的胆量、气魄和很好的军事才能。同时在战争中他也亲眼目睹了隋炀帝的倒行逆施、战乱纷起给天下百姓造成的深重苦难,深刻体会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怨恨,更加激发了他胸怀大志,匡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雄心。
    李世民初生之时,正是隋朝国力鼎盛、无比繁荣的时代。当时,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分裂局面刚刚结束,天下一统,海内升平,是难得的太平盛世。但是,隋炀帝杨广登基之后,国内的形势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目前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耻,自即位那天起,便大兴徭役。为了修建东都洛阳,数以百万计的民夫百姓在皮鞭的抽打下日夜不停地劳动。饥饿、劳累、疾病,迫使近半数的民夫在道路和工地上倒下,载运死尸的车辆在驿道上连绵不绝。P12-1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