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鲁迅与北京风土

鲁迅与北京风土

  • 字数: 240.0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邓云乡 著
  • 出版日期: 2015-06-01
  • 商品条码: 978710110716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35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鲁迅与北京风土(精)》是民俗学家邓云乡以《鲁迅日记》为纲,还原了鲁迅先生居京十五六年间的人情往来和社会交游情况――他喜欢到哪里买书,喜欢哪家饭馆,游览过哪些景点,过着怎样的日子……同时,又从生活和风土的角度再现了老北京风土人情。
作者简介
邓云乡,学名邓云骧,室名水流云在轩。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西灵丘东河南镇邓氏祖宅。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做过中学教员、译电员。一九四九年后在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六年调入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院前身),直至一九九三年退休。一九九九年二月九日因病逝世。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燕京乡土记》、《红楼风俗谭》、《水流云在书话》等。
目录
厂肆志略
从《北平笺谱》说起
琉璃厂气氛
书肆杂谈
书价杂谈
碑帖铺和古钱铺
拓碑的艺术
南纸店
古玩及其他
琉璃厂外
厂甸风貌
厂甸游览路线
火神庙和古玩摊
厂甸的书摊
画棚巡礼
厂甸的耍货
耍货的精华
特殊的耍货
吃食摊等等
茶座和人物
酒肆谭乘
酒肆题名录
饭铺、饭馆、饭庄
“和记”和二荤铺
走堂绝技
小酌名酒家
南味和乡味
百年老店――广和居
东西城饭庄子
大小番菜馆
茶楼·名点
公园·啜茗
茶座风光
堂会和请帖
旨酒嘉肴和冰
酒肆沧桑
别了,广和居;别了,先生!
名胜散记
逛万生园
国子监
漫步银锭桥 什刹海之一
会贤堂与荷花市场什刹海之二
荷花灯 什刹海之三
穿荻小车疑泛艇 陶然亭之一
城角人家墟墓间 陶然亭之二
骑驴
宣南二寺 花事之一
龙泉寺简述
盆梅和花树 花事之二
中央公园
西山点滴
生活杂摭
会馆
房屋
街道
车马
吊庆
庙会
小市
商情
火车
饮食
后记
附录
原版序
原版跋
摘要
    琉璃厂外
    在编印《北平笺谱》过程中,鲁迅先生写给西谛先生的信内,除提到高手雕版艺人板儿杨、张老西儿二位之外,还写道:
    ……譬如陈师曾、齐白石所作诸笺,其刻印法已在日本木刻专家之上……(见一九三三年二月五日函)
    李毓如作,样张中只有一家版,因系色笺,刻又劣,故未取。此公在光绪年中,似为纸店服役了一世,题签之类,常见其名,而技艺却实不高明,记得作品却不少。先生可否另觅数幅,存其名以报其一世之吃苦。吃苦而能入书,虽可笑,但此书有历史性,固不妨亦有苦工也。
    ……特请人为笺作画,三也。后者先则有光绪间之李毓如,伯禾,锡玲,李伯霖,宣统末之林琴南,但大盛则在民国四五年后之师曾,茫父……时代。(两则均见一九三三年十月二日函)
    从这些摘引的片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在琉璃厂之外,又该有多少人为它服务呢?这就是说琉璃厂之所以为琉璃厂,不只是内部有书画、古籍、碑帖、古董等行业许许多多专门人才从事文化、艺术工作,同时它的外面也还联系着广大的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为它从事直接和间接的工作。这些人中,既有不少知名之士,也有不少无名英雄,他们都为琉璃厂作出贡献。如果没有厂外的这些人,琉璃厂是不可能成其为琉璃厂的。
    琉璃厂外为琉璃厂服务的,姑且可以分作两个方面:一是大批知名的书家、画家、金石篆刻家;一是大批不知名的能工巧匠。琉璃厂大大小小的南纸店、图章铺,都挂着不少大小名家的笔单,他们通过琉璃厂卖字、卖画、卖篆刻,琉璃厂也通过他们撑门面,赚钱。印制笺纸,也少不了先请画家画稿子,然后才能雕版开印。没有画家的稿子,没有刻工雕版,只靠南纸店自己的印工,也是无能为力的。这中间名气大小不同,技艺高低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南纸店对待他们的态度便也不同。如徐世昌,字菊人,别号水竹村人,做了大总统还要卖字,那自然是琉璃厂的特殊作者。当时类似这样身份的人还不少,南纸店对待他们自然是惟恐逢迎之不足的。至于社会上别无其他地位,又不是特别有名,只靠卖画、卖字作稻粱谋,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李毓如一班人,那就是辛辛苦苦地“似为纸店服役了一世”的了。
    琉璃厂除真的知名书画篆刻家为它服务之外,还有为数更多的无名书画篆刻家假托古今名家之名,为各纸店加工赝品,或全部假,或部分假。技艺高的,仿谁像谁;手段高的,可以把一张旧画,掀开来变成两张画。制造假字假画时,纸用旧纸,绢用旧绢,假图章一盖,能够炮制出二十世纪的唐、祝、文、仇的书画来。所以那时琉璃厂的假书画、假古董,是任何人也说不清它的数字的。平心而论,这些专门制造赝品的朋友,技艺高的,本身也可以闻名、传世,只是他们苦于没有名,不能用自己的名字卖大价钱,只好终身借重别人的大名,可见“出名”是多么的重要。吴梅村诗云“弃家容易变名难”,有的人苦于不能“出名”,又有的人又苦于有名而不能“逃名”,这点道理,又谁能说得清楚呢?
    琉璃厂各店家在厂外还联系着各行业不少能工巧匠,如雕版工、刻字工、小器工、锦匣工、修瓷工、刻碑工、铜工、玉石工、石工、象牙工等等。鲁迅先生提到的板儿杨、张老西儿两位,就是这许许多多能工巧匠中的成员,琉璃厂习惯叫“过行”。比如书局要出书,本店没有刻字工,便要向外面找刻字铺或个人刻工;古玩铺的瓷瓶、花钵要做托子、架子,便要找专雕红木小器的小器做;大小古器要做匣子,便要找专做锦匣的锦匣局;南纸店要加工冷金笺、雨雪宣、靛蓝瓷青书衣纸等,也要过行找染工,琉璃厂东门外观音阁同兴局,就是有名的专应这宗加工生意的。再有铜墨盒、铜图章要由铜铺锻制加工坯料,牙章要由象牙局供应坯料,所以它联系的行业*常广,各种工人*常多,活计要求也*常高;粗糙的、庸俗的活计在琉璃厂是没有市面的。所有活计如果用句行话说,就是要有点“书卷气”。即便裱糊一个小小的盒子吧,也要有这点水平才合款式。过去有位常跑琉璃厂的前辈送过我两锭小明墨,一锭胡开文的,一锭许圣可的,墨很小,大不逾寸,厚薄也只有两分左右,两个蓝布小盒,里面白绫里子,放墨的凹处,严丝合缝,盒子内外,都裱糊得*常服贴,一个小小的牙签签牢,两个栗壳色旧纸小签,用唐人写经体写着“胡开文墨”、“明许圣可墨”。内行人一看,就知道是琉璃厂的风格,把玩之间,淡雅质朴,使人真要生买椟还珠之感了。这些能工巧匠,一般都住在琉璃厂左近,如厂东门外杨梅竹斜街和厂西门外南北柳巷一带,可惜大多姓字早已湮没无闻,板儿杨、张老西儿二位,能因鲁迅先生编印《北平笺谱》的关系,得到流传,也是很幸运的了。
    鲁迅先生当年经常过往的琉璃厂,从厂内说到厂外,虽说挂一漏万,但大体上凡与先生日记有关的,说得也差不多了。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那就是厂甸,它既是琉璃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又是可以独立成篇的。因为厂甸内容太丰富,只写一段必然太少,写得多了与本篇又不相称,因而只能重起炉灶,另写一篇了。P46-4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