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庄子

庄子

  • 字数: 157.00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战国)庄子 著;夏国强 注译
  • 出版日期: 2015-07-01
  • 商品条码: 978753548051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9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夏国强注译的《庄子(名家注译本)(精)》节选《庄子》的精华部分,以权威版本核校,出注,翻译,引领读者品味它无穷的艺术魅力。
目录
内篇逍遥游第一
内篇齐物论第二
内篇养生主第三
内篇人间世第四
内篇德充符第五
内篇大宗师第六
内篇应帝王第七
外篇骈拇第八
外篇马蹄第九
外篇肤箧第十
外篇在宥第十一
外篇天地第十二
杂篇则阳第二十五
杂篇天下第三十三
摘要
    【译文】  在可认知处认可,在不可认知处不认可。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们称谓而得到肯定的。在哪里确定呢?在需要肯定的地方肯定。在哪里不确定呢?在不需要肯定的地方,就不肯定。事物本来就有可以确定的性质,也有适合使用的功能。没有物体得不到肯定,也没有物体得不到使用。所以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列举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虚夸、变异、诡诈、怪异等各种干奇百怪、差别很大的事物,经由“道”都可贯通为一体。区分一个事物,意味着从整个事物中划分出一部分,这一部分就形成了我们的主观认知。主观认知的形成,即是对事物整体认识有所亏损,事物本身并不因为人们的主观认知而发生改变,取消我们的主观认知,才会回到混一的事物本身。只有通晓事物原理的人才明白事物相通而混一的道理,因此不用对事物进行区分,而应把对万物的认识寄托在“庸”――即事物的自然形态之中。庸,就是用,即自然功用,也即独立于为人类所用之外的“无用”;用,就是通,即通晓自然的道理;通,就是得,即合乎自然之道。到了“得”的境界就接近于大道了。任凭万物自我存在,然后不去区分万物的是非,这就叫作“道”。劳心费神地去求得一致而不知道万物本来就是同一的,这就叫作“朝三”。“朝三”说的是什么呢?养猴人给猴子分橡子,说:“早上给三升,晚上给四升。”猴子们听了都很生气。于是养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们听了都很高兴。名和实没有亏损,猴子们的喜与怒却因此而发生了变化。所以圣人把是非合并为一体而停留在自然均衡之道,这就叫“两行”,即外物的自然存在和我的个体认识可以并行不悖。
    古时候的圣人,他们的智慧达到了*高的境界。高在哪里呢?有人认为整个宇宙从一开始就不存在什么具体的事物,即混沌未分的世界,这样的认识*了不起,*尽善尽美,而无以复加了。其次,认为存在事物,但物和物之间还没有分别的界限。再其次,认为物与物虽有区分,但是还没有是与非的判断。是与非彰显了,对于宇宙万物的理解也就因此出现亏损和缺陷。认j叹上有偏差,偏爱和偏见也就因此形成了。果真有“成”与“亏”吗?果真没有“成”与“亏”吗?有“成”与“亏”,所以昭文才能够从五音中挑选偏爱的音符,而亏缺其他的音符,从而弹奏成好听的琴曲;没有“成”与“亏”,昭文就不能用琴弹奏出好听的乐曲了。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听音,他拄着手杖听音乐就能够辨音;惠施乐于冥想,喜欢依靠着梧桐木的几案闭目而思。这三位先生的才智差不多都是在他们的领域中*尖的了,所以到晚年达到了“小成”的境界。只因他们都喜好自己的学问与技艺,因而跟其他的事物就区分开来;正因为喜好某种事物,所以想要令其彰明。外物本来就是不可明辨的,非要分辨它而使它彰明,就如同分离出石头的坚硬与色白的两种不同性质一样,单纯强调各种性质的对立性和区别性,忽略其整体性,反而*终为其所惑,更不清楚。而昭文的儿子又承继了他父亲的认知,终其一生也没有达到“成”的境界。像这样可以称作“成”吗?那即使是我的一已之见也可说是“成”了。像这样便不可以称作“成”吗?那么外物和自我就都没有所谓的“成”了。所以各种纷乱的学说一开始也能感人耳目,这正是圣人所要设法处理的。因此不用对事物进行特别的区分,而应把对万物的认识寄托在“庸”――即事物的自然形态之中。这就是停止明辨的道理。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④。虽然,请尝言之②。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④。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④。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⑨?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为小⑥;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⑧。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⑨,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P28-2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